黎青 作
□江德斌
中國量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在一演講中稱,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一批打著「量子」旗號招搖撞騙的產品,這表明公眾對量子科學知之甚少。包括「量子健康杯」「量子襪」「量子手機殼」等產品仍有銷售,不少產品標榜採用先進量子技術,有益於身體健康,還有商家聲稱用量子杯喝酒能改善口感,「喝1斤白酒不頭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博士林梅稱,目前除量子通信應用於金融安全等領域,其他量子技術都在研發階段,沒有應用於民用領域。(1月15日《北京青年報》)
「設定不夠,量子來湊;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充分顯示當下量子概念滿天飛,遭到泛濫使用的情況。前段時間,在10分鐘內閱讀一本10萬字左右書的「量子波動速讀方法」被曝光後,一度引發輿論批評和網友集體質疑,其就是打著「量子」旗號炒作概念,忽悠家長、孩子花高價學翻書。至於其他「量子+生活」類的產品,更是五花八門無所不包,諸如「量子健康杯」「量子襪」「量子手機殼」等,都是同樣炒作量子概念的欺騙手段。
量子是一門嚴肅的前沿科學,其技術門檻非常高,全球僅有少數國家有這方面的研究實力,目前僅有量子通信得到小範圍應用,其他量子技術還在研發階段,根本沒有實現民用。顯然,商家在打著「量子」旗號招搖撞騙。
這路把戲早已屢見不鮮,前些年商家將納米、負離子、遠紅外線、超聲波等加以包裝,炒作偽科學概念產品時,亦是同樣的手段,雖然媒體和專家時有揭露內幕,可仍然有大量消費者受騙,甘心為這些偽科學產品掏錢。商家也清楚產品沒有神效,可這樣賺錢太過輕鬆,違法成本又非常低,也就樂此不疲,緊盯最新科學潮流,啥流行就「蹭」啥,拿過來移花接木包裝下,就成了「高大上」的神奇產品。
科學研究需要嚴謹求實的態度和精神,要勇於面對無數挫折和失敗,耗費大量精力和資源,也未必能夠成功。而科技成果的轉化亦是如此,從提出概念到實驗成功,再到應用、商用,往往需要10多年,乃至數十年的努力。
因此,對於市面上銷售的「量子產品」,消費者不要盲目聽信商家的鼓吹,輕易掏錢交「智商稅」,而應相信科學家的嚴謹說辭,等到確實有民用產品出現,再買不遲。這個邏輯不僅適用於「量子產品」,在面對其他涉及各種科學概念的產品時,也應信科學家而非商家,如此才能規避被欺騙的風險,守住自己的頭腦和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