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佳倫博士:Cu元素添加對Ti-Zr-Be-Ni合金體系非晶形成能力和耐腐蝕性能的影響

2021-01-14 非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2017年11月21-22日,第十一屆中國鋼鐵年會非晶合金分會場暨中國金屬學會非晶合金分會2017年年會在北京會議中心東會議廳成功召開。來自40餘家高校、科研院所及相關企業的200餘位代表參會。(點擊200位非晶專家學者齊聚北京,看看前兩天他們都討論了啥,查看會議詳細內容!)


本次會議共進行了33篇會議報告,其中特邀報告10篇,優青報告7篇,學生優秀論文口頭報告16篇。為滿足廣大非晶粉兒想要深入學習報告內容的迫切需求,小編將為大家陸續推送部分會議精彩報告,敬請期待。


本期推送優秀論文口頭報告代表清華大學谷佳倫博士的精彩報告《Cu元素添加對Ti-Zr-Be-Ni合金體系非晶形成能力和耐腐蝕性能的影響》~

精彩報告集錦

本期報告內容由谷佳倫博士提供,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熱加工工藝》王永善工作:無毒無貴重元素Ti基和Ti-Cu基大塊非晶合金的研究進展
    與同組分的金屬晶體材料相比,非晶合金具有高強度、高硬度、高韌性的力學性能。另外,非晶合金具有非常好的耐腐蝕、生物相容性以及軟磁性能等。正是由於具有這些優異的性能,非晶合金在航空、航天、機械、電子等眾多領域中擁有更加廣闊的應用空間。玻璃形成能力較高的Ti基或Ti-Cu基非晶合金中普遍的含有有毒元素Be或貴金屬元素Pd,這類非晶合金在工業應用中也相應地受到了限制。
  • Ni-Cr-Mo-Cu耐蝕合金的研製及腐蝕特性的研究
    Inconel合金是一類複雜的多元合金,這類合金在高溫下不僅具有耐氧化腐蝕的能力,而且具有較高的力學性能。Ni 和Cu 可以形成連續固溶體,Ni-Cu"合金的典型是蒙耐爾合金。它兼有Ni和Cu的耐腐蝕特性。
  • 化學鍍非晶Ni-P合金鍍層耐蝕性研究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摘要:採用化學鍍方法在碳鋼上沉積非晶Ni-P合金鍍層(10.90wt.%),考察Ni-P合金結構、性能及熱處理溫度對耐蝕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在10%HCl溶液中,非晶Ni-P鍍層具有較好的耐蝕性;熱處理影響鍍層的耐蝕性,非晶Ni-P鍍層經200℃熱處理後,可使耐蝕性能提高37%,熱處理溫度達到300℃和400℃時,鍍層分別出現亞穩相和穩定相,耐蝕性能降低,但耐蝕性仍優於鍍態Ni-P鍍層。
  • 《機械工程材料》朱勝利工作:Al90Y10非晶合金細化劑對A356鋁合金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
    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採用非晶態中間合金也可有效實現鋁合金的細化。與傳統材料相比,非晶合金無晶界、位錯等缺陷,成分更加均勻,其作為細化劑時可避免由缺陷引起的合金偏析及成分不均勻。此外,非晶合金比相同成分的結晶態合金具有更好的耐蝕性能和力學性能,易於運輸和貯存。綜合稀土元素和非晶合金的優點,鋁-稀土非晶中間合金有望在鋁合金細化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朱勝利等採用液態金屬急冷法製備Al90Y10非晶合金,研究了其對A356鋁合金的細化效果,並分析了細化機理。相關研究成果在《機械工程材料》2020年第44卷第6期中發表。
  • Inconel 718鎳基高溫合金UNS NO7718國內對應牌號
    一:牌號:Inconel 718沉澱強化鎳基高溫合金二:化學成分: 矽si≤0.35 銅cu≤0.30鎳ni50.00-55.00 磷p≤0.015 硫s≤0.015鈦ti0.65-1.15鈷co≤1.0 硼≤0.006碳c≤0.08鉻cr:17.00-21.00鉬mo2.80
  • 合金鋼的合金元素介紹和作用
    合金鋼 alloy steel 鋼裡除鐵、碳外,加入其他的合金元素,就叫合金鋼。 在普通碳素鋼基礎上添加適量的一種或多種合金元素而構成的鐵碳合金。根據添加元素的不同,並採取適當的加工工藝,可獲得高強度、高韌性、耐磨、耐腐蝕、耐低溫、耐高溫、無磁性等特殊性能。
  • 主要合金元素對鎳基合金組織和性能的影響
    先進航空發動機的燃氣進口溫度已達到1370℃,推力已達22.6噸,一般葉身部分的溫度為650~980℃,葉根部分的溫度為760℃左右。由於渦輪葉片承受氣動力和離心力的作用,產生拉應力和彎曲應力,同時燃氣流的高速脈衝,使葉片產生震動應力。葉身部分承受的拉應力平均為14kg/mm2,葉根部分承受的拉應力為28kg/mm2~56kg/mm2。
  • 《材料工程》梁秀兵工作:高熵非晶合金耐腐蝕性能研究進展
    研究人員簡述了高熵非晶合金的含義與特點,介紹了高熵非晶材料的製備方法及組織與性能;歸納了該類材料的耐蝕機理與耐腐蝕性能的最新研究成果;展望了採用機器學習助力設計高熵非晶合金的新範式,並指出探究工況環境下的腐蝕失效機制、完善高熵非晶合金微觀耐蝕機理與優化相關製備工藝是該材料廣泛應用的前提條件。
  • 各元素對鎂鋰合金的影響
    鎂鋰合金具有很高的比強度、比剛度和優良的抗振性能及抗高能粒子穿透能力,而且鎂鋰合金的密度遠遠小於新型航空用材鋁鋰合金的密度,是航天、航空、兵器工業、核工業、汽車、3C產業、醫療器械等領域最理想並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的結構材料之一。隨著世界範圍內能源短缺,很多工業領域對輕量化材料和器件的需求極為迫切。
  • 不鏽鋼成分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一般情況下純金屬具有比較高的塑性,當加入其他合金元素後,形成單相固溶體時也有較好的塑性,如鐵鎳合金可形成連續固溶體,因此鐵與鎳在任意比例的情況下,合金的塑性都是很高的。  但在含有其它元素的條件下,形成不溶於固溶體或部分溶於固溶體的金屬間化合物,使金屬的塑性降低,因此合金的塑性比純金屬或單相固溶體的塑性差。
  • 不鏽鋼中各種元素的影響和作用
    1、鉻在不鏽鋼中的決定作用     決定不鏽鋼性屬的元素只有一種,這就是鉻,每種不鏽鋼都含有一定數量的鉻。迄今為止,還沒有不含鉻的不鏽鋼。鉻之所以成為決定不鏽鋼性能的主要元素,根本的原因是向鋼中添加鉻作為合金元素以後,促使其內部的矛盾運動向有利於抵抗腐蝕破壞的方面發展。
  • 雜質元素對非合金鋼性能的影響有哪些
    鋼中的元素凡是非特意加入的,無論其含量多少,均為雜質元素。如Mn作為雜質元素存在時,最高質量分數可達1.2%。鋼中元素凡是人為有目的添加的,無論其含量多少,均為合金元素。如B用作合金元素使用時,其質量分數一般小於0.004%。非合金鋼是指碳的質量分數為0.0218~2.11%的鐵碳合金,俗稱碳素鋼,簡稱碳鋼。
  • 汕尾非晶鐵芯性能
    因為鐵心在批量出產時都是多個裝載、批次性熱處置,所以合理的升柔和降低溫度速度,不止影響非晶合金鐵心的性能結果,並且也影響到出產速率和生產資本。普通來說溫度升高的速度越快,失散性越大。   五、 外加磁力場。成型後的非晶合金鐵心,在退火時需附帶加上直流磁力場取得令人滿意的磁疇取向,以資來改善其磁特別的性質。鐵基納米晶合金有優異的綜合磁性能,高飽和磁感、高初始磁導率。
  • 幾種雷射表面處理技術對金屬基符合材料耐腐蝕性能的影響
    利用雷射熔凝技術改善複合材料耐蝕性的機理在於利用雷射對金屬複合材料進行表面照射,從而導致某些金屬間化合物和部分增強體分解,減少在複合材料組織中形成原電池從而加速材料的腐蝕。同時,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個以基體為主要成分的組織均一的薄層,藉助於基體材料優良的耐腐蝕性來提高金屬基符合材料的抗腐蝕性能。
  • 鋯基非晶合金在不同鑄型中的流動形為與形成能力
    非晶合金由於沒有位錯、晶界、相界等晶體缺陷,因此具有高強度、高硬度、大彈性應變極限、低的彈性模量以及耐磨損、耐蝕等優良的力學性能與理化性能。特別是在力學性能方面,隨著不同合金體系的開發,其強度也不斷被刷新,特別是Co-Fe-Ta-B系非晶合金的強度,目前已達到了5 000 MPa,創造了自然界中金屬材料強度的最高紀錄。同時還具有優異的軟磁、硬磁以及獨特的熱膨脹特性等物理性能。
  • 寧波材料所在非晶碳基抗磨蝕防護塗層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的先進碳基薄膜技術團隊,聚焦具有優異力學、低摩擦潤滑、良好化學惰性的非晶碳基塗層材料體系,在金屬表面強化防護用PVD類石墨非晶碳(Graphite-like carbon, GLC)塗層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材料頂刊: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
    %的常見類金屬元素(B、Si、P和C)組合添加,即達到了穩定快淬非晶相和納米晶間基體相的作用,調和了飽和磁感應強度與形成能力間矛盾的同時,大幅提高了合金的高磁感納米晶合金工業化的可行性,還降低了合金的成本。這種獨特的設計相當於將同等鐵含量的矽鋼納米晶化,去除晶界對軟磁性能的惡劣影響,並保留了α-Fe相的超高飽和磁感應強度。
  • Inconel 625高性能鎳基合金金屬元素及性能
    Haynes 625,Altemp 625,Nickelvac 625和Nicrofer 6020。Inconel 625性能Inconel 625化學成分Inconel 625強度Inconel 625的強度不僅在於其鎳鉻元素的特性,還在於鈮和鉬的硬化特性。
  • 《金屬學報》李豔輝工作:Fe(Pt, Ru)B非晶帶材脫合金製備納米多孔PtRuFe及其甲醇電催化性能
    大連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豔輝等製備了Fe65Pt10-xRuxB25(x=0~4)非晶合金帶材,再將帶材在H2SO4溶液中進行電化學脫合金化,成功製備出磁性納米多孔(Pt, Ru)Fe合金,研究了Ru添加對納米多孔合金的微結構、形貌和甲醇電催化性能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在《金屬學報》2020年第56卷第10期中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