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
(最近更新時間:2013年11月5日)
【國名】 澳大利亞聯邦(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面積】 769.2萬平方公裡。
【人口】2327萬(2013年11月)。英國及愛爾蘭後裔佔74%,亞裔佔5%,土著人佔2.7%,其他民族佔18.3%。官方語言為英語。約63.9%的居民信仰基督教,5.9%的居民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其他宗教。無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不明人口佔30.2%。
【首都】 坎培拉(Canberra)
【國家元首】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女王任命總督為其代表,任期5年。總督昆廷·布賴斯(Quentin Bryce,女),2008年9月5日就任。
【重要節日】 澳大利亞日(澳國慶日):1月26日。
【簡況】 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由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和海外領土組成。東瀕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北、西、南三面臨印度洋及其邊緣海。海岸線長36735公裡。北部屬熱帶,大部分屬溫帶。年平均氣溫北部27℃,南部14℃。
【簡史】 最早居民為土著人。1770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抵澳東海岸,宣布英國佔有這片土地。1788年1月26日英國流放到澳的第一批犯人抵雪梨灣,英開始在澳建立殖民地,後來這一天被定為澳國慶日。1900年7月,英議會通過「澳大利亞聯邦憲法」和「不列顛自治領條例」。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區改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1931年成為大英國協內的獨立國家。1986年,英議會通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獲得完全立法權和司法終審權。
政治
【議會】澳聯邦議會成立於1901年,由女王(澳總督為其代表)、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議會實行普選。2013年9月,澳舉行聯邦大選,產生新一屆眾議院。眾院有150名議員,按人口比例選舉產生,任期3年。自由黨80席、工黨55席、國家黨10席、獨立人士2席、綠黨1席,帕爾默團結黨1席,凱特澳大利亞黨1席。現任眾議長布朗溫·畢曉普(Bronwyn Bishop,女,自由黨),2013年11月就職。參院有76名議員,6個州每州12名,2個地區各2名。各州參議員任期6年,每3年改選一半,各地區參議員任期3年。現任參議長約翰·霍格(John Hogg,工黨),2008年8月就職,2011年7月連任。
【政府】聯邦政府由眾議院多數黨或政黨聯盟組成,該黨領袖任總理,各部部長由總理任命。政府一般任期3年。2013年9月,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在聯邦大選中以較大優勢戰勝原執政黨工黨組建新政府。託尼·阿博特(Tony Abbot)就任總理。主要成員有:總理託尼·阿博特,副總理兼基礎設施與地區發展部長沃倫·特拉斯(Warren Truss),外交部長朱莉·畢曉普(Julie Bishop,女),就業部長埃裡克·阿貝茲(Eric Abetz),總檢察長兼藝術部長喬治·布蘭迪斯(George Brandis),國庫部長喬·霍奇(Joe Hockey),農業部長巴納比·喬伊斯(Barnaby Joyce),教育部長克里斯多福·派恩(Christopher Pyne),工業部長伊安·麥克法蘭(Ian Macfarlane),通信部長馬爾科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貿易和投資部長安德魯·羅布(Andrew Robb),國防部長戴維·約翰斯頓(David Johnston),移民部長斯科特·莫裡森(Scott Morrison)等。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6個州和兩個地區。6個州分別是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兩個地區分別是北方領土地區和首都地區。
【司法機構】聯邦高等法院是澳最高司法機構,對其他各級法院具有上訴管轄權,並對涉及憲法解釋的案件做出決定,由1名首席大法官和6名大法官組成。各州設最高法院、區法院和地方法院。首都地區和北領地區只設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
【政黨】澳有大小政黨幾十個,主要政黨有:
(1)澳大利亞工黨(Australian Labour Party):成立於1891年,為澳最大政黨,同工會關係密切,工會會員多為其集體黨員。自1940年以來曾11次執政。2013年9月7日,陸克文(Kevin Rudd)領導的工黨在澳聯邦大選中失利,結束了六年的執政期。現任領袖比爾·肖頓(Bill Shorten)。
(2)自由黨(Liberal Party):1944年成立,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澳大利亞聯合黨。主要代表工商業主利益,曾多次執政。2013年9月7日,託尼·阿博特(Tony Abbot)領導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在澳聯邦大選勝出執政。領袖託尼·阿博特(Tony Abbott)。
(3)國家黨(National Party):成立於1918年,原稱鄉村黨,後稱國家鄉村黨,1982年改用現名。其勢力範圍主要在農村地區,代表農場主利益,1996年至2007年與自由黨聯合執政,2013年與自由黨再度聯合執政。領袖沃倫·特拉斯(Warren Truss)。
其他小黨有綠黨、澳大利亞民主黨和澳大利亞共產黨等。
【重要人物】
昆廷·布賴斯:總督,女。1943年生於澳昆士蘭州。1968年至1983年任教於昆士蘭大學法律系。長期從事社會公益與平等權益工作,1984年至1997年,先後就職於澳聯邦婦女地位辦公室、澳人權和平等機會委員會、澳關愛兒童理事會等。1997年任雪梨大學女子學院院長。2003年至2008年任昆州州督。2008年9月就任澳第25任總督。
託尼·阿博特:總理,男。1957年11月4日生於英國倫敦,幼年隨父母移民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經濟學和法律學士,牛津大學政治學和哲學碩士。曾從事記者工作。1994年當選為澳自由黨聯邦下議員。1996年起,先後任霍華德政府就業、教育、培訓和青年事務部長駐議會秘書、就業服務部長、就業與勞資關係和小企業部長、衛生與老年事務部長等職。2007年自由黨大選失利後,任反對黨影子家庭、社區服務和原住民事務部長。2009年,當選自由黨領袖。2013年9月率領自由黨—國家黨聯盟贏得大選,成為澳大利亞第28位政府總理。
【經濟】
澳大利亞是一個後起的工業化國家,農牧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品生產和出口國。農牧業、採礦業為澳傳統產業。近年來,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服務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主導產業。上世紀70年代以來,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經濟保持較快增長。2008年之前的17年,經濟年均增長率為3.5%,在經合組織國家中名列前茅。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經濟增幅有所放緩。但由於澳金融體系穩健,監管嚴格,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空間大,在這次危機中表現好於其他西方國家。礦業處於160年最繁榮時期,但對其他行業造成擠壓,經濟「雙速增長」問題突出。
2012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約1.6萬億美元。
經濟增長率:3.1%。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6.8萬美元。
貨幣名稱:澳元。
匯率:1澳元≈0.92美元(2013年6月)。
失業率:5.5%(2013年5月)。
通貨膨脹率:2.5%(2013年3月)。
進出口總額:6082億美元。
外匯儲備:516.63億澳元(2013年5月)。
【資源】礦產資源豐富,至少有70餘種。其中鉛、鎳、銀、鈾、鋅、鉭的探明經濟儲量居世界首位。澳是世界上最大的鋁礬土、氧化鋁、鑽石、鉭生產國,黃金、鐵礦石、煤、鋰、錳礦石、鎳、銀、鈾、鋅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澳還是世界最大的煙煤、鋁礬土、鑽石、鋅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第三大鋁和黃金出口國。已探明的有經濟開採價值的礦產蘊藏量包括:鋁礬土約53億噸,鐵礦砂146億噸,黑煤403億噸,褐煤300億噸,鉛2290萬噸,鎳2260萬噸,銀4.14萬噸,鉭40835噸,鋅4100萬噸,黃金5570噸。原油儲量2270億升,天然氣儲量2.2萬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1%,天然森林面積約1.63億公頃(2/3為桉樹)。漁業資源豐富,捕魚區面積比國土面積多16%,是世界上第三大捕魚區,有3000多種海水和淡水魚以及3000多種甲殼及軟體類水產品,其中已進行商業捕撈的約600種。最主要的水產品有對蝦、龍蝦、鮑魚、金槍魚、扇貝、牡蠣等。
【工業】以製造業、建築業和礦業為主。2011/2012年度,製造業產值為1058億澳元,佔GDP的8.5%,建築業和礦業產值分別為1049億澳元和987億澳元,分別佔GDP的8.4%和7.9%。
【農牧業】農牧業發達,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受多年旱災影響,近年來澳農牧業產量和產值持續下降。2011/2012年度,澳農牧業產值為299億澳元,約佔GDP的2.4%。農業用地4.37億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羊毛、蔗糖、棉花、油料作物、牛羊肉和乳製品等。其中,小麥產量2950萬噸,產值60.76億澳元;大麥產量860萬噸,產值13.78億澳元;羊毛產值28.37億澳元;牛肉產值46.84億澳元;羊肉產值23.75億澳元。
【服務業】是澳經濟最重要和發展最快的部門。經過30年的經濟結構調整,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2011/2012年度,服務業產值達9066億美元,佔GDP的72.6%,就業人數超過988萬。
【旅遊業】2011/2012年度,澳旅遊業產值為410.18億澳元,佔國內生產總值2.8%。近年來,海外遊客人數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國內遊客仍是旅遊業的主導。2011/2012年度,國內遊客消費支出810億澳元,海外遊客消費支出255億澳元。澳旅遊資源豐富,著名的旅遊城市和景點有雪梨、墨爾本、布裡斯班、阿德萊德、珀斯、黃金海岸、達爾文、大堡礁、烏魯魯巖等。
【交通運輸】國際海、空運輸業發達。雪梨是南太平洋主要交通運輸樞紐。交通運輸情況如下:
鐵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鐵路行業進行了公司化和私有化改革。全國鐵路總長約4.4萬公裡。2009/2010年遠途鐵路乘客約1500萬人次,城市軌道交通乘客約6.03億人次,與上年基本持平。2006/2007年鐵路運送貨物6.65億噸,同比增長3.8%。
公路:全國公路總長80多萬公裡。2012年,註冊機動車輛1670萬輛,其中客車1271萬輛,輕型貨車261萬輛,公共汽車9萬輛。
水運:港口97個,墨爾本為全國第一大港。2011/2012年度,擁有國際海運船隻約80艘,國際水運貨運量8.99億噸,有30541艘/次海運船隻抵港。
空運:截至2013年6月,註冊飛機15060架,各類機場和跑道約2000個,常旅客機場約250個,其中12個國際機場。2012年,國際飛行15.78萬架次,客運2962萬人次,同比增長5%,貨運量87萬噸,同比增長3.8%;國內飛行63.12萬架次,客運5655萬人次,同比增長4.1%。澳航空業務主要由「快達」(Qantas)、「維珍澳洲」(Virgin Australia)和「捷星」(Jetstar)航空公司主導。客流量排名前十的機場為:雪梨、墨爾本、布裡斯班、珀斯、阿德萊德、黃金海岸、凱恩斯、坎培拉、霍巴特和達爾文。
【財政金融】財政年度為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2011/2012年度,政府財政赤字440億澳元,佔GDP的3.0%。截至2013年5月,總儲備資產額516.63億澳元,其中黃金儲備約合36.38億澳元,外匯儲備408.51億澳元,特別提款權45.42億澳元,在IMF中儲備25.59億澳元。截至2012年6月,淨外債總額7560億澳元,約佔GDP的51.5%。
金融業成熟完善,監管嚴格。擁有全球第五大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2010年金融業實際產業附加值約1350億澳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1%。銀行總資產2.7萬億澳元。截至2010年9月,共有56家商業銀行在澳運營,其中國內銀行12家,外資銀行子行9家,外資銀行分行35家。澳儲備銀行(RBA)為中央銀行。國民銀行、聯邦銀行、西太銀行、澳新銀行為最主要的四大銀行,總資產佔全部銀行資產的50%以上。截至2010年6月,全國共有28764臺自動取款機(ATM)提供銀行服務。金融監管框架由澳審慎金融監管局(APRA)、澳證券和投資委員會(ASIC)、澳儲備銀行三大獨立機構組成。
股票市場發達,約54%的成年人持有股票。股票市場由澳股票交易所(ASX)運作,三種傳統主要股票指數包括綜合普通股指數(All Ordinaries)、綜合工業股指數(All Industrials)和綜合資源股指數(All Resources)。自2000年4月起,澳股票交易所和標準普爾公司聯合推出全新股票指數,以更好地反映投資市場的新變化。新股指主要包括S&P/ASX100、S&P/ASX200和S&P/ASX300三種,其中S&P/ASX200代表本地市場88.2%的資金,被認為可能成為衡量澳股票市場運行狀況的最重要指標。目前處於新舊指數共存階段。
【對外貿易】 澳對國際貿易依賴較大。2011/2012年度,澳外貿總額約6082億澳元,貿易順差為184億澳元。澳與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係。目前,澳主要貿易夥伴依次為中國、日本、美國、韓國、新加坡、英國、紐西蘭、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近年來商品和服務貿易進出口情況如下(單位:億澳元):
2009/2010
2010/2011
2011/2012
出口額
2995
2975
3133
進口額
2906
2766
2949
逆順差
89
209
184
2011/2012年度,澳出口主要包括鐵礦石、煤、教育旅行服務、黃金、個人旅遊、原油、天然氣、小麥、鋁礬土、銅礦、牛肉、銅、羊毛製品等。進口主要包括個人旅行服務、原油、摩託車、精煉油、航空器材、藥物、通訊器材、計算機、公交車、貨車、黃金等。
【對外投資】 20世紀80年代以來,澳在海外投資持續增長。 截至2012年6月,海外投資累計達1.25萬億澳元。主要投資對象為美國、英國、紐西蘭、日本等。
【對外援助】 澳對外援助的主要對象是南太平洋島國和部分亞洲國家。2011/2012年度,澳對外官方發展援助總額約48.64億澳元,佔GDP的0.35%。主要集中於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南太島國和東南亞。近年來援助總額變化情況(億澳元)如下:
2009/2010
2010/2011
2011/2012
援助額
38.18
43.62
48.64
佔GDP百分比
0.35%
0.33%
0.35%
【外國資本】截至2012年6月,外國在澳投資達2.04萬億澳元。主要來自美、英、日和國際資本市場。外國對澳投資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險、製造、採礦等行業。
【著名公司】2011/2012年度,澳主要上市企業是:
1、國民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 Ltd。):澳最大的商業銀行,成立於1858年。1893年公司化,1984年成為有限公司。2012年,現金收入54億澳元,總資產7630億澳元,僱傭員工約5萬人。董事會主席麥可·錢尼(Michael Chaney),執行長卡梅倫·克萊因(Cameron Clyne)。地址:500 Bourke Street, Melbourne, Victoria 3000。
2、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澳第二大商業銀行,也是澳客戶人數最多的銀行。成立於1912年。2012年,利潤約71億澳元,總資產7179億澳元,僱傭員工5.2萬人。董事會主席戴維·特納 (David Turner),執行長伊安·納裡夫(Ian Narev)。地址:Level 1, 48 Martin Place, Sydney, New South Wales 2000。
3、西太銀行(Westpac Banking Corporation):澳大利亞最老的銀行。前身新南威爾斯銀行(Bank of New South Wales)成立於1817年,1982年更名。截至2013年6月,利潤約69.9億澳元,總資產約為6775億澳元,僱用員工3.6萬人。董事會主席林德賽·馬克思泰德(Lindsay Maxsted),執行長蓋爾·凱利(Gail Kelly)。地址:Level 25, 60 Martin Place, Sydney, New South Wales 2000。
4、澳新銀行(ANZ BANK):澳主要商業銀行之一,創始於1835年。2012年,利潤56.6億澳元,總資產6421.2億澳元,僱傭員工約4.8萬人。董事會主席約翰·莫舍爾(John Morschel),執行長麥可·史密斯(Michael Smith)。
5、必和必拓公司(BHP BILLITON LTD.-Broken Hill Proprietary Billiton Ltd。):以經營石油和礦產為主的著名跨國公司。BHP於1885年在墨爾本成立。Billiton於1860年成立。2001年6月,兩公司合併。2012年,利潤約155.3億美元,僱傭員工4.6萬人。該公司與中國已有百餘年的業務關係,包括礦產品和鋼材進出口,礦物和海陸石油勘探等。董事會主席雅克·納澤(Jacques Nasser), 執行長安德魯·麥肯齊(Andrew Mackenzie)。地址:180 Lonsdale Street, Melbourne, Victoria 3000。
6、麥格裡集團(Macquarie Group Limited):成立於1969年,是一家多元化國際金融機構,提供銀行、金融顧問及投資服務。2012年,總資產1540億澳元,僱用員工1.4萬人。董事會主席凱文·麥卡恩(Kevin McCann),執行長尼古拉斯·穆爾 (Nicholas Moore)。地址:GPO Box 4294, Sydney NSW 1164。
7、澳電信公司(TELSTRA):澳最大電信企業,成立於1901年,1991年成為有限公司。澳政府分別於1997年、1999年和2006年出售該公司股票,逐漸將其私有化,目前澳政府控股17%。2012年,利潤約34億澳元,營業收入254億澳元,總資產395.25億澳元,僱用員工3.9萬多人。董事會主席凱薩琳·利文斯通(Catherine Livingstone),執行長戴維·索迪(David Thodey)。地址:Level 41, 242 Exhibition Street, Melbourne, Victoria 3000。
8、西農集團(Wesfarmers Limited):澳最大的零售公司之一。前身為西澳州農民合作社 ,成立於1914年,1984年上市。業務涉及零售、家裝、煤礦、保險等廣泛領域,2007年收購當時澳最大的零售公司科爾斯公司(Coles)。2012年,利潤約21.3億澳元,總資產423億澳元。僱用員工22萬人,是澳僱員人數最多的私人企業。董事會主席鮑勃·埃夫裡(Bob Every),執行長理察·戈伊德(Richard Goyder)。地址:40 The Esplanade, Perth 6000, Western Australia。
9、力拓集團(Rio Tinto Group):世界第二大礦業公司,成立於1873年。在全球擁有60多家子公司。2012年,營業收入605.37億美元,利潤58.26億美元,總資產1195.45億美元,僱用員工6.793萬人。中國在澳最大投資項目恰那鐵礦就是與該公司西澳的子公司哈默斯利鐵礦合作成果。該公司向中國出口鐵礦石、鋁礬土、氧化鋁、鋁等礦產品。董事會主席簡·杜·普萊西斯(Jan du Plessis),執行長山姆·沃爾什(Sam Walsh)。集團包括力拓股票上市公司(Rio Tinto plc,總部在英國倫敦)和力拓有限公司(Rio Tinto Limited,總部在墨爾本,地址:Level 33,55 Collins Street, Melbourne, Victoria 3000)。
文化教育
【教育】 教育主要由州政府負責。各州設教育部,主管本州的大、中、小學和技術教育學院。聯邦政府只負責給全澳大學和高等教育學院提供經費、制定和協調教育政策。學校分公立、私立兩種,實行學齡前教育、中小學12年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視並廣泛推行職業教育。2012年,全國有小學6290所,中學1390所,中小學連讀學校1322所,特殊學校403所,約60%的學生在公立學校就讀。中小學教師25.9萬,其中約65%的教師在公立學校任教。2012年,全國共有高校學生109.5萬人,同比增加2.6%,其中93.8%在公立學校就讀,本國學生83.1萬人,同比增加4.4%,國際學生26.4萬人,同比減少2.7%。著名高等院校有澳國立大學、坎培拉大學、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格裡菲斯大學、墨爾本大學、雪梨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莫那什大學、默多克大學、麥誇裡大學、新州理工學院等。澳廣泛進行職業培訓教育,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科技教育發展迅速。
【新聞出版】澳有4大報業集團:《先驅報》和《時代周刊》雜誌集團、默多克新聞公司、費爾法克斯公司和帕克新聞聯合控股公司。其中,默多克新聞公司發展最快,近年來還買下了英國的《泰晤士報》和美國的《紐約郵報》,已成為國際性報業集團。主要報刊有:《澳大利亞人報》,發行量約41萬份;《雪梨先驅晨報》,發行量約26萬份;《世紀報》,發行量約20.2萬份;《金融評論報》,發行量約8.5萬份;《坎培拉時報》,發行量約4萬份。澳有期刊1400多種,《澳大利亞婦女周刊》是發行量最大的刊物,達80多萬份。《公報》周刊(1880年創刊)是最老的刊物之一。澳聯合新聞社(AAP)是澳最大通訊社,總部在雪梨,1964年起與路透社結為聯社。
澳有3個廣播電視管理機構。(1)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有4個電臺網,通過州和地區首府的製作傳送設備向全國播放非商業性廣播和電視節目,並為邊遠地區提供衛星服務;澳大利亞廣播電臺(Radio Australia)和澳大利亞國際電視臺(Australian Television International)向海外播放。節目內容不受政府控制。年度預算大部分由聯邦議會撥款。(2)澳大利亞通訊和媒體局(Australian Communications and Media Authority):管理電信、網際網路、商業性電臺和社區廣播,收費並發放許可。全國共有商業電臺274家,商業電視臺55家。(3)澳大利亞特別節目廣播事業局(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 SBS):主管SBS電視臺和SBS廣播電臺,由聯邦政府資助。SBS電視臺是一個多元文化電視臺,1980年10月24日聯合國日開始工作,除新聞、體育和部分記錄片用英語播送外,其餘節目均用澳各移民族裔的語言配英文字幕播送,為非英語背景人士提供了解世界的媒體渠道。
【人民生活】
澳是一個高福利國家,福利的種類多而齊全,主要包括:失業救濟金、退伍軍人及家屬優撫金、殘疾人救濟金、退休金以及家庭補貼等。2013年5月就業人數1166.4萬,失業率5.5%。2012年,全職成年職工人均周工資1454.8澳元。截至2012年9月,每千人擁有車輛745輛。
所有永久居民享受澳全國性的醫療保健待遇,其資金來源於政府稅收收入。近年來,澳政府積極鼓勵擴大私人醫療保險。2011至2012年,約51.7%的人參加各種私人醫療保險。2011/2012年度,全國共有公立醫院756所,包括19家精神病院,擁有床位56478個,平均每千人擁有2.5張;私人醫院593所,擁有床位28351個,平均每千人擁有1.26張。
【軍事】
澳總督為武裝部隊總司令。國防部為軍隊行政管理機構。國防委員會為三軍最高決策機構,主席由國防部長擔任。國防軍司令為國防部長的首席軍事顧問。現任國防軍司令戴維·赫爾利(David Hurley)上將。
澳實行志願兵役制。國防軍由陸、海、空三軍組成。2011/2012年度,現役兵力為5.8萬人,預備役兵力約2.2萬人。常規軍中,陸軍3萬人,編成第一師司令部(Headquarters 1st Division)、部隊司令部(Forces Command)和特種作戰司令部(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三個司令部;海軍1.41萬人,下轄14個主要海軍基地;空軍1.42萬人,下轄11個主要空軍基地,裝備F/A-18、F-111、AP-3C等各類飛機。截至2013年6月,被派往海外執行任務的共計3030人,包括1550人派往阿富汗參加北約領導的反恐多國部隊執行反恐任務,約800人派往中東,2人隨聯合國伊拉克援助團(UNAMI),56人在中東和非洲參與維和行動,115人派往參加地區援所(所羅門)團等。
2009/2010
2010/2011
2011/2012
2012/2013
國防預算
244
257.0
290
241.8
佔GDP(%)
2
1.8
2
1.6
對外關係
在堅持鞏固澳美同盟、發揮聯合國作用以及拓展與亞洲聯繫三大傳統外交政策的基礎上,通過積極參與全球和地區熱點問題提升國際影響力,著力推進「積極的有創造力的中等大國外交」。
【同中國的關係】 見「中國同澳大利亞雙邊關係」。
【同美國的關係】澳美於1940年3月6日建交。1951年澳、新(西蘭)、美三國籤訂《澳新美安全條約》後,澳美結成同盟關係。「9·11」事件後,澳啟動《澳新美安全條約》,派兵參加美對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近年來澳總理、外交部長、國防部長多次訪美。2003年10月,美國總統布希訪澳。2005年7月,澳美籤署澳參與美飛彈防禦計劃諒解備忘錄,澳同意美在澳北部建立聯合軍事訓練中心。2005年11月,兩國籤署《澳美聯合訓練中心備忘錄》。2006年3月,美、澳、日舉行首次外長級戰略對話。12月,澳美舉行首次年度國防、外交雙部長磋商。 2007年12月澳總理陸克文就任後,布希總統打電話表示祝賀。2008年1月,澳外長史密斯訪美。3月,澳總理陸克文訪美。2009年3月,澳總理陸克文再次訪美。4月,澳外長史密斯、國防部長菲茨吉本與美國國務卿柯林頓、國防部長蓋茨在華盛頓舉行澳美雙部長級會議。9月,澳外長史密斯再次訪美,雙方就澳美關係、阿富汗、伊朗核等問題交換意見。10月,澳貿易部長克林訪美並在華盛頓舉行澳美年度部長級貿易對話。11月,澳總理陸克文訪美並會晤美總統歐巴馬。 2010年9月,澳外長陸克文訪美。11月,美國國務卿柯林頓、國防部長蓋茨赴澳舉行第25次澳美年度雙部長會議。2011年3月,澳總理吉拉德訪美。9月,澳外長陸克文、國防部長史密斯訪美,與美國國務卿柯林頓、國防部長帕內塔舉行第26次澳美年度雙部長會議,並紀念澳美同盟60周年。11月,澳總理吉拉德赴夏威夷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美國總統歐巴馬訪澳。2012年4月,澳外長卡爾訪美。11月,美國務卿柯林頓、國防部長帕內塔訪澳,與澳外長卡爾、國防部長史密斯舉行第27次年度雙部長會議。2013年3月、5月,澳外長卡爾、國防部長史密斯分別訪美。
澳美經貿關係密切。2003年3月,澳美正式啟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2004年5月,澳美正式籤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該協定於2005年1月正式生效。2012年,雙邊貿易額為562億澳元。美是澳第三大貿易夥伴。
【同日本的關係】自1996年起,澳日開始年度首腦會晤並建立「政治、軍事」年度磋商機制。2003年5月,澳外長唐納訪日。7月,澳總理霍華德訪日。9月,澳國防部長希爾訪日。2005年4月,澳總理霍華德訪日。2006年3月,日外相麻生太郎訪澳期間,兩國宣布建立「全面戰略關係」,商定今後每年各舉行一次外長會晤、副外長級政策對話和高官級戰略磋商。2008年1月,澳貿易部長克林和外交部長史密斯先後訪日。6月,澳總理陸克文首次訪日。12月,澳、日外長和防長在日舉行第二屆雙部長年度磋商。2009年5月,日本外相中曾根弘文訪澳。12月,澳總理陸克文訪日。2010年2月,日本外相岡田克也訪澳。2011年4月,澳總理吉拉德訪日。2012年5月,貿易部長埃莫森訪日。7月,澳外長卡爾訪日。9月,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防衛相森本敏訪澳,與澳外長卡爾、國防部長史密斯舉行第4次雙部長會議。2013年1月,日外相岸田文雄訪澳。2013年10月,澳外長畢曉普訪日。
2003年7月,澳日籤署了雙邊貿易與經濟框架協定。 2007年4月,澳日啟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2012年,雙邊貿易額為711億澳元。日是澳第二大貿易夥伴。
【同朝鮮及韓國的關係】澳朝曾於1974年建交,次年斷交。2000年5月復交。2003年1月,澳派代表團訪朝。2004年4月,澳駐華大使兼駐朝大使赴朝遞交國書。8月,澳外長唐納訪朝。澳促朝棄核,支持聯合國安理會2006年10月及2009年6月分別通過的第1718號決議和第1874號決議,對朝採取控制籤證、禁止朝船隻入港等制裁措施。2010年5月、11月,「天安號」事件、延坪島炮擊事件發生後,除執行聯合國對朝制裁外,還實施推遲對朝援助等單方面制裁措施。金正日去世後,澳代總理斯旺和外長陸克文聯合發表聲明,呼籲朝保持冷靜和克制,以符合本國人民利益的方式行事,同國際社會保持建設性接觸。2012年12月,朝鮮發射衛星後,澳總理吉拉德發表聲明,對朝予以譴責。2013年2月朝進行核試驗後,澳支持並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第2094號決議決定的對朝制裁。
澳重視與韓國的經濟和安全關係。2000年5月,兩國宣布建立外長和貿易部長年度會晤機制,2003年7月,澳總理霍華德訪韓。2006年12月,韓國總統盧武鉉訪澳。 2008年4月,澳韓完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可行性研究。5月,澳外長史密斯訪韓。2009年3月,韓國總統李明博訪澳。2011年4月,澳總理吉拉德訪韓。12月,韓國國防部長官金寬鎮訪澳。2012年4月,澳氣候變化和能源效率部長康比特訪韓。2013年10月,澳外長畢曉普訪韓。2012年,雙邊貿易額為319億澳元。韓是澳第四大貿易夥伴。
【同印尼的關係】2002年10月,印尼峇里島爆炸事件後,澳與印尼加強反恐合作,兩國籤訂了雙邊反恐合作協定。2003年2月,澳總理霍華德訪問印尼。2004年10月,霍再次訪問印尼並參加蘇希洛總統就職儀式。2005年印度洋海嘯災難後,澳向印尼提供了大量援助。2005年4月,印尼總統蘇西洛訪澳,與澳籤署全面發展兩國夥伴關係框架協議。2006年6月,澳總理霍華德訪問印尼。11月,澳外長唐納訪問印尼,並與印尼外長維拉尤達共同籤署《澳大利亞—印尼安全合作框架協定》。2007年12月,澳總理陸克文赴印尼峇里島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期間與印尼總統舉行會晤。2008年2月,印尼外長哈桑訪澳。6月,陸克文訪問印尼。2009年7月,澳外長史密斯訪問印尼。10月,澳總理陸克文訪問印尼。2010年3月,印尼總統蘇西洛訪澳。11月,澳總理吉拉德訪問印尼。12月,澳外長陸克文出席印尼「峇里民主論壇」。2011年2月,印尼外長納塔萊加瓦訪澳。10月,首屆「澳-印尼對話」在印尼舉行。11月,首屆澳—印尼年度領導人會晤在印尼峇里島舉行。2012年3月,首屆澳-印尼外交國防雙部長會議在澳舉行。7月,印尼總統蘇西洛訪問澳達爾文,與吉拉德舉行澳印領導人峰會,並發表聯合公報,重申兩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11月,澳總理吉拉德出席印尼「峇里民主論壇」。2013年10月,澳總理阿博特訪印尼,並出席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印尼是澳主要的發展援助接受國之一。2012年,澳與印尼貿易額為146億澳元,佔澳貿易總額的2.4%。
【同東協其他國家的關係】澳於1974年同東協正式建立對話夥伴關係,並先後與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等主要東協國家籤訂了雙邊或多邊安全防務條約。峇里島爆炸事件後,澳與東南亞國家加強反恐合作,與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籤訂反恐協定,並與印尼主辦了地區反恐會議。澳與東協的經貿關係發展良好,籤署了《緊密經濟夥伴關係》協議,澳對東協的商品出口佔其出口總額的12%。2010/2011年度,澳與東協貿易額641.07億澳元,佔其貿易總額的13.9%。2003年3月,澳與新加坡正式籤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2004年7月,澳與泰國正式籤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11月,在澳、新與東協領導人峰會上,三方同意於2005年正式啟動澳、新與東協自由貿易區談判。2005年,澳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澳總理霍華德於12月獲邀參加吉隆坡首屆東亞峰會。2006年10月,柬埔寨首相洪森訪澳。11月,澳總理霍華德出席在越南河內舉行的APEC第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於會後對越進行訪問。同月底,澳總理霍華德訪問馬來西亞。2007年8月,澳總督傑弗裡訪問馬來西亞,並出席馬獨立50周年慶祝活動。11月,澳外長唐納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三屆東亞峰會。2008年8月,東協-澳大利亞-紐西蘭自貿協定談判在新加坡結束。2009年10月,澳總理陸克文出席在泰國舉行的第四屆東亞峰會。2010年1月,東協-澳大利亞-紐西蘭自貿協定正式生效。10月,澳總理吉拉德出席在越南河內舉行的第五屆東亞峰會。2011年5月,澳外長陸克文訪問泰國,6月訪問緬甸,7月訪問印尼、東帝汶。10月,澳宣布向泰國、柬埔寨、越南、寮國、菲律賓等遭受洪災的國家提供價值515萬澳元的人道主義援助。11月,澳總理吉拉德出席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第六屆東亞峰會。2012年3月,澳外長卡爾訪問柬埔寨、越南和新加坡。6月,澳外長卡爾訪問緬甸。11月,澳總理吉拉德出席在柬埔寨金邊舉行的第七屆東亞峰會。2013年10月,澳總理阿博特出席在汶萊斯裡巴加灣市舉行的第八屆東亞峰會。
【同太平洋島國的關係】澳認為維護南太地區穩定、促進島國經濟發展符合其利益。2003年7月應索羅門群島政府要求,澳與紐西蘭及部分南太島國對所羅門進行聯合軍事幹預。2003年12月與巴新籤署一攬子援助方案,協助巴新政府整治經濟、治安等。2004年2月與諾魯籤署諒解備忘錄,協助瑙擺脫危機。澳還提出「聯合地區管理」等主張,推動建立南太地區聯合航線和設立地區警察培訓中心等。同年,聯合紐西蘭推出旨在實現地區和平、和諧、安全與繁榮的「太平洋計劃」。索羅門群島和東帝汶分別於2006年4月和5月發生騷亂後,澳聯合地區國家向兩國派遣部隊和警察以穩定局勢。12月,斐濟發生政變,澳與紐西蘭等國對斐濟實施制裁。2007年底澳工黨政府就任後表示將加大對島國援助力度,投入10億澳元實施「南太夥伴計劃」,設立「南太民事和軍事夥伴中心」,並積極修復與所羅門、巴新等島國關係,重申加強地區援所團(RAMSI)和對東帝汶的安全承諾。2009年8月,第40屆太平洋島國論壇首腦會議在澳凱恩斯舉行,通過《凱恩斯契約》。2011年9月,澳總理吉拉德出席第41屆太平洋島國論壇首腦會議,澳外長陸克文訪問巴布亞紐幾內亞。10月,澳外長陸克文訪問巴新,巴新總理奧尼爾訪澳。2012年3月,澳總督布賴斯赴湯加出席湯加國王圖普五世的葬禮,並順訪薩摩亞、吐瓦魯、吉里巴斯等8個太平洋島國。4月,澳外長卡爾赴斐濟出席太平洋島國論壇斐濟問題部長級聯絡組會議。8月,澳總理吉拉德赴庫克群島拉羅湯加島出席第43屆太平洋島國論壇首腦會議並宣布,澳將在10年內撥款3.2億澳元幫助太平洋島國促進男女平等。2013年3月,澳總理吉拉德訪問巴布亞紐幾內亞,兩國發表《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新夥伴關係聯合聲明》。2012年,澳與太平洋島國論壇成員國商品貿易額為219億澳元。9月,澳精神衛生與老齡部長賈辛塔·柯林斯代表澳政府赴馬紹爾群島出席第44屆太平洋島國論壇。
【同紐西蘭的關係】紐西蘭是澳盟國,兩國領導人有半年度定期互訪機制,安全和經貿關係密切。1983年3月,澳新籤訂《進一步密切經濟關係貿易協定》(CER)。1990年建立澳新自由貿易區。2009年3月,新總理約翰·基訪澳。6月,澳外長史密斯訪新。8月,新總理約翰·基訪澳。同月,澳、新舉行年度「更緊密經濟關係」(CRE)部長級會議。2010年2月,紐西蘭外長麥卡利訪澳。11月,澳外長陸克文與紐西蘭外長麥卡利舉行部長級對話。2011年2月,澳總理吉拉德訪新。6月,新總理約翰·基訪澳。2012年3月,澳外長卡爾訪問紐西蘭。7月,新總理約翰·基訪澳。2013年2月,澳總理吉拉德訪新。2012年,雙邊貿易額為212億澳元,新是澳第七大貿易夥伴。
【同歐盟的關係】與歐盟有傳統的經濟、安全和人文聯繫。雙方不斷加強在安全、經貿、教育、科技、交通、環保等領域合作。歐盟是澳重要貿易夥伴,澳最大的投資來源地和第二大投資目的地。歐盟對澳投資佔澳外資總額的1/3,澳對外投資的1/4在歐洲。2006年,英國首相布萊爾(3月)、荷蘭首相巴爾克嫩德(4月)訪澳,澳總理霍華德(5月)訪問愛爾蘭。2008年4月,澳總理陸克文訪問歐盟,與歐盟主席巴羅佐就建立澳歐夥伴關係框架達成共識。同月,陸訪問英國,並與法國總統薩科齊在北約峰會期間會晤。6月,澳外長史密斯首次訪英。2011年5月,澳外長陸克文訪問芬蘭、挪威。9月,法國外長朱佩訪澳,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訪澳。10月,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夫婦訪澳。11月,澳總理吉拉德赴法國坎城出席二十國集團峰會。2012年4月,澳外長卡爾訪問英國、比利時、馬爾他、土耳其。11月,英國王儲查爾斯夫婦訪澳。2012年,澳與歐盟雙邊貿易額為816億澳元。
【同俄羅斯的關係】重視與俄羅斯的關係,在能源開發、防擴散等領域與俄合作。2006年6月,澳俄就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籤署雙邊協議。2007年,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澳並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峰會,此為俄國家元首首次訪澳。2012年2月,俄外長拉夫羅夫訪澳。2013年9月,澳外長卡爾代表澳政府出席俄羅斯聖彼得堡二十國集團峰會。2012年,澳與俄羅斯雙邊貿易額為18.8億澳元。
【同中東國家關係】關注中東安全問題,派兵參與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希阿以通過和平方式結束衝突。反對伊朗發展核武。工黨政府上臺後,澳於2008年6月從伊拉克撤出500多名作戰部隊。2009年3月,伊拉克總理馬利基訪澳,澳總理陸克文與其會談,雙方發表聯合宣言。7月底,澳駐伊部隊完成在伊軍事任務,除80人繼續留在伊負責澳使館安全保衛外,其餘全部撤離。2008年5月,澳總督傑弗裡訪問以色列。6月,外長史密斯訪問阿聯和科威特。2011年2月至3月,澳外長陸克文先後訪問南非、突尼西亞、埃及、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聯、阿曼等國。11月,澳總理吉拉德訪問阿富汗,出席澳駐阿使館落成儀式。2012年6月,澳外長卡爾訪問阿爾及利亞、沙特、阿曼、利比亞等國。
澳重視中東市場潛力,積極推動農牧產品和製成品向中東地區出口,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是澳在中東的主要貿易夥伴。2012年,澳與中東國家商品貿易總額約130億澳元。
【同拉美國家關係】近年來積極加強同拉美國家在政治、經貿、人文等領域的交流合作與以及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機制中的協調,對拉美投入力度不斷增大。2008年至2009年,澳外長史密斯先後訪問墨西哥、秘魯、巴西、智利、古巴、特拉尼達和多巴哥等國。智利、巴西、哥倫比亞外長訪澳。2009年,澳與墨西哥、智利、古巴等三國籤署政治合作諒解備忘錄。同年,與智利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同年11月,與加勒比共同體的15各成員國籤署諒解備忘錄。2010年12月,澳外長陸克文出席在巴西舉行的南方共同市場領導人會議並發表演講,宣布將在4年內向拉美提供1億澳元發展援助。2012年6月,澳總理吉拉德訪問巴西,出席「裡約+20可持續發展會議」,並會見巴西總統羅塞夫。2011/2012年度,澳與拉美國家商品貿易總額為82億澳元。
資料來源:外交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