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兒八經的西方國家「澳大利亞」,卻是一個缺乏身份認同的國家

2021-01-15 騰訊網

澳大利亞是大洋洲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佔一塊大陸的國家,在很多時候,澳大利亞可能是很多人嚮往的國家,因為澳大利亞從各方面來看似乎就是一個十分優越的國家,具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比如,澳大利亞的國土面積有769萬平方千米,是世界面積第六大國,土地資源十分廣闊,但是澳大利亞的人口數量卻很少,目前澳大利亞的總人口大約為2544萬人,僅僅比我國上海市的總人口多一些。

一個缺乏身份認同的國家

因此,澳大利亞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為地廣人稀的國家,這對於我國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國家來說,澳大利亞的「人地關係」是多麼令人羨慕。由於地廣人稀,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開發和利用程度也相對較輕,澳大利亞能夠非常輕鬆地在維持經濟增長的情況下,保持環境質量,澳大利亞擁有優越的生態環境。

澳大利亞地形圖

其次,澳大利亞利用其資源稟賦,可以十分輕鬆地發展本國的經濟,澳大利亞被譽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礦車裡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澳大利亞主要利用本國的農業和工礦業就可以佔據一席之地,小麥種植業和牧羊業是澳大利亞農業的主要代表,利用現代技術,大規模發展畜牧業和種植業,進而把農產品在國際市場出售,就能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

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及工業分布圖

另外,澳大利亞巨大的國土上分布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礦產資源種類超過70種以上,其中鉛、鎳、銀、鈾、鋅、鉭的探明經濟儲量居世界首位,而澳大利亞國內市場狹小,通過採掘本國的礦產資源在國際市場上出售,就可以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十分完美的「天賜之國」,也有著自身的煩惱,澳大利亞的煩惱就是缺乏「身份認同」。

澳大利亞的農牧業分布圖

什麼是「身份認同」呢?我們可以理解為自身或他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可,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身份認同可以一定程度上理解為對自己國家過往歷史的認可,一種國家的自豪感,以及在國際社會上國家群體的歸屬。比如,澳大利亞雖然位於大洋洲,位於東半球,但是我們一般都會把澳大利亞看成是一個典型的西方國家。澳大利亞似乎也有充足的理由證明自己是屬於西方國家陣營的。

雪梨

澳大利亞的人口組成主要是歐洲移民,在很長時間內都是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大多數人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後代,這一切似乎和美國的情況十分類似。不過,雖然都是移民國家,澳大利亞和美國還是有所不同,因為最初英國是把澳大利亞當成是一個囚犯流放之地,可能是由於澳大利亞距離英國本土最遠的緣故吧,也正是如此,澳大利亞在西方國家面前總是感覺低人一等,有一種囚犯後代的自卑感。

英國殖民者登陸澳大利亞

這樣一來,澳大利亞就十分尷尬了,自己明明是白色人種,西方制度,典型的西方國家,但是距離西方世界的核心,也就是歐洲和北美地區十分遙遠,而且還有一種「出身」的自卑感。另外,從地理位置來看,澳大利亞更靠近東南亞和東亞地區,所以在經濟聯繫上與亞洲地區更為緊密,特別是我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澳大利亞對於自己的身份是站在西方國家一邊,還是加入亞太地區,一直十分矛盾,左右搖擺。

RCEP成員國分布圖

也正是由於澳大利亞的這種情節,使得當澳大利亞在一段時間內如果選擇了某一方向,那麼就會表現得更加突出,更加賣力,從而獲得他國的認同。通過這一方面的分析,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澳大利亞明明和我國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來往,但是這兩年對於我們在很多方面都橫加指責,言行甚至比美國都更為惡劣。

「五眼聯盟」成員國

相關焦點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開欄的話: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是我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可謂耳熟能詳,然而熟知並不等於真知,究竟什麼是民族?民族有什麼性質?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所謂認同(identity)問題,就是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你歸屬於哪個群體的問題。這是人類的基本特性之一。人首先有血緣族群的身份,這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是基礎性的和首要的。例如,你既是父親的兒子,又是兒子的父親,還是妻子的丈夫。人的認同,歷來就是多重的。
  • 陳拯評《國家建構:聚合與崩潰》︱政治包容與國家認同
    如此,國家建構就被轉化為一個經驗問題:包容性的政治整合安排在哪些條件下更有可能出現並取得成功?在這裡,威默明確區分了國家建構與民主化,強調後者並非西方世界不少研究所假定的那樣,是國族聚合的充要條件或是根本因素。近些年來,西方有關族群的社會科學研究越來越傾向於以行動者為中心,關注各種微觀機制與短期要素的作用。
  • 西方衝擊下中國的話語轉變、認同調整與國家重構(下)
    【編者按】本文回顧了鴉片戰爭至民國期間中國人傳統的「天下」體系和「夷夏之辨」認同理念隨著西方侵略和中西交流的逐步深入而被轉換為「民族國家」體系的歷程。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馬戎於本文中指出,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換言之,在現代民族國家之中,個人的首要身份便不再是某個教會或教派的信徒,而是成為一個抽象的、與他人完全同質的公民。相應地,他的認同對象也不再是某種神聖的秩序,而是世俗的國家和法律。隨之,宗教信仰成為一個公共政治領域之外的私人和社會領域的問題。而在公共的政治領域,國家一視同仁地保護所有宗教派別的政治自由和權利,禁止任何形式的宗教歧視與迫害。
  • 民族復興背景下當代中國的國家身份選擇
    [9]不但行為體通過界定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現在和將來要幹什麼,反過來,當一個國家標明了自己的身份,其他國家也就清楚應該對它採取什麼樣的對策。如果一個國家在某一方面的身份界定十分含糊或變幻莫測,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身份模糊與焦慮狀態,其相應的行為也更加缺乏預見性,這對本國和他國來說都不是好事。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身份的基礎即國家特性並不一定是完全確定的。
  • 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思想中的族群與國家關係理論研究
    《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想研究:民族與國家關係視閾》。它將社會成員當成同質性社會成員,以相同的標準、原則和規定對待每一個人。自由主義的公民觀只看到了個人和國家這兩極。實際上,公民和國家之間還存在著一個中間地帶,它是由各種不同的群體,其中包括種族、民族、性別、年齡、宗教、文化等構成的特殊團體。個人是通過他所歸屬的群體,特別是族群而和國家發生關係的。因此,在社會中,個人首先面對的是族群而不是國家。因此,國家應該首先承認的是族群的地位,維護它們的權利。
  • 被「標識」的國家:撤僑話語中的國家認同與家國想像
    陳薇,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傳播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閾下中國國家形象在西方主流媒體的百年傳播研究」(項目編號:19ZDA322)階段性研究成果。共同體是一個「溫馨」的地方,一個溫暖而又舒適的場所。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高層次的認同並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認同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個體同時擁有兩種(甚至多種)不同形式的認同,而是在於在個體的認同層次結構中,把何種歸屬置於優先的級序,並以此作為自己效忠、盡義務和責任的歸屬單位。數據顯示,在所有層級的身份中,我國公民普遍優先認同中國公民身份。
  • 大洋洲國家-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是一個允許移民的國家,相對英國和美國來講,獲得其公民身份要容易些。儘管獲得澳洲公民身份的途徑看似很容易,但前提是需要外籍人士獲得工作籤證,之後還需要做一個性格檢查,由澳洲政府官員來判定申請者是否具備足夠的道德品質移民到澳洲。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努力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和諧,是國家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這種構建,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一體多元中華文化建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 現代性 全球化流【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歷史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真實地記錄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過的足跡,使其成員了解自己的過去、深知自己的現在、展望自己的未來。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離不開對中國歷史的深刻認識、理解和把握。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持續夯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這一基礎性工程,對於多國家認同建構的傳統路徑將是一個新的拓展。同時,由於缺乏一個統合性的分析框架,也使得我們難以洞悉國家認同建構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相互之間有機關係的內在邏輯與整體圖景。為此,應當從政治、經濟、文化等維度出發,充分正視與挖掘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在國家認同建構層面的獨特價值,並在不斷拓展國家認同建構路徑的具體實踐中,準確把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時代內涵與中國特性。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曾有學者預測了一個極端前景,「每個群體都從社會中撤出並進入它自己群體的邊界內,維持其群體主義的認同,沒有必要承認一個更大的公共文化」。②這就是所謂公民身份的文化碎片化危機。族群性民族主義的復歸之所以危及國家認同,原因在於它強化了公民身份的文化性、種族性取向,族群認同越來越與公民認同相隔離、相對立。
  • 「新清史」研究:在新的高度回歸「國家認同」
    「新清史」作為一個學術派別或研究範式,其在學界產生的影響力度是難以估量的,其所主張的內亞、「滿洲」特性或是族性等已不再是清史研究中的邊緣問題,在經歷過「新清史」的挑戰之後,重新在新的高度回歸的「國家認同」,已經成為清史研究的一種新視角。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有學者提出:「眾所周知,社會文化體系好比一盤棋,或一張巨網,在每一特定歷史文化語境中,個人必然要與世界、與他人建立認同關係,並遵循文化編碼程序,逐步確定自己在這一社會文化秩序中的個體角色。」①作為國家、民族社會文化體系的子項之一,中國少數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文化亦呈現為一張文化身份認同之網,並且攜帶著自己的編碼程序和表述方式。
  • 社會轉型中的國家認同:烏克蘭的案例研究
    烏克蘭的社會轉型在政治方面可以理解為構建現代國家的過程,不僅要進行民族-國家的重新構建,而且還要進行民主-國家的構建。社會的轉型造成了烏克蘭社會在歷史宗教文化上的認同矛盾,經濟發展上的道路之爭,在政治上的民主危機。這三個方面的矛盾演化成為烏克蘭國家認同的危機。通過分析烏克蘭出現的國家認同危機,筆者認為,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國家認同差異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政治家如何去處置。
  • 國家認同的規範之維
    周光輝,吉林大學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持人語:國家認同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特別是後發多民族國家在政治發展中普遍面臨著國家認同危機的風險。前者是各族人民對政治共同體的歷史和文化的接受,涵蓋了人們對其出生、宗教和居住地的歸屬感;後者是公民對國家的制度與政治理念層面的接納,指稱公民對國家的核心制度及其施政理念的內在認同[4]。  無論是何種維度的國家認同,本質上涉及的都是國家內部的團結和分裂問題。一個國家如果不能保證其域內民眾長期而穩定的認同,將直接引致國家認同性危機。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族群認同和國家認同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前者指的是同屬一個民族的人們對其自然及文化傾向性的認可與共識;後者則是指一個國家的成員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道德價值觀、理想信念、國家主權等的認同。對民族國家來說,族群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而國家認同則可以進一步促進族群認同,但是族群認同具有民族上的排斥性,而國家認同則具有超越族群的包容性,因此二者並不總是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