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西盟縣,是從驢友圈裡聽說的,很多昆明人都不熟悉,這個邊陲小縣城離昆明860多公裡,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它是如此的遙遠,隱藏在茂密的原始深林裡的佤族部落就更不為世人所知。
西盟佤族自治縣不是佤族最多的縣,居住在這裡的佤族是佤族一個重要的分支,叫阿佤,小時候一首家喻戶曉的歌《阿佤人民唱新歌》就出自這裡,所以我把西盟作為探尋的重點。
縣城南側,有一個湖叫勐梭龍潭,當地人確信勐梭龍潭和緬甸的「弄曲」龍潭水是相通的,因為兩個湖會在同一時間清澈,變渾濁。,人們認為這同清同濁的奇觀是兩地龍王在相會。在湖水由清變濁再由濁變清這個時間點,就是阿佤人獨有的木鼓節。很多年以前,就有緬甸、寮國、越南、泰國的人到勐梭龍潭祭祀朝拜、取聖水。所以勐梭龍潭不單風景優美,寧靜,還充滿神秘色彩。
從前,佤族人有用活人祭祀的風俗,把人頭砍下,掛在人頭樁上,人頭祭完以後,再把人頭血水浸泡谷種,分給各家,合拌更多的谷種春播,以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剛開始有人願意把自己的頭顱獻給神靈,為族群和百姓造福。後來自願獻頭的人少了,就用和其他部落戰爭中捕獲的俘虜。沒有戰爭了,就去有仇的部落「獵人頭」。我國解放以後,佤族野蠻而又殘酷的「獵人頭祭谷」被禁止廢除了。佤族就將「獵人頭祭谷」改成了牛的頭顱。
勐梭龍潭旁邊的龍摩爺聖地,就是這些祭祀用過的牛頭堆放的地方。儘管去之前已有心理準備,但依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數量多。密度大,很多牛頭上還長滿了青苔,給人陰森森的感覺,這是佤族人的聖地,穿行其間,我們不敢發出太大的聲音,怕驚動了什麼。
佤族相信靈魂不滅和萬物有靈。在他們的觀念中,人類、山川、河流、植物、動物,凡是他們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現象都有靈魂。
牛是佤族人的圖騰,傳說牛救了佤族的祖先,牛在阿佤人心目中是吉祥、神聖、高貴、莊嚴的象徵。佤族對牛的崇拜,產生出一系列與牛有關的文化現象。我們在佤族居住的地方,到處都能見到牛頭的圖案和裝飾。
佤族人是個能歌善舞的名族,他們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 喜歡佤族的舞蹈,舞蹈對於佤族人來講,不是娛樂,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跟著木鼓的節奏跳舞,奔放的舞姿極具感染力,我把他們這種舞蹈叫甩頭舞。
要了解今天佤族人的生活,就需要去永俄寨,西盟縣勐卡鎮馬散村永俄寨,位於西盟縣城西50餘公裡,與緬甸龍潭特區隔山相望,是一個邊境生態佤族村寨,由於時間的原因我沒有去,這樣也給進一步探索留下了理由。
我是」一隻漂泊的豬「,喜歡旅遊,關注我,給你不一樣的旅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