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伊朗總統魯哈尼抵達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
24日,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歐巴馬被安排在伊朗總統魯哈尼之前發言。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這一次,西方不能再放棄外交。」伊朗前總統哈塔米23日在英國《衛報》撰文,敦促西方把握住「接觸伊朗的契機」。他暗示如果努力推動與西方溫和對話的伊朗新總統魯哈尼無法在第68屆聯大得到「熱情而有意義的回應」,後果將會是全球性的。哈塔米文章見報翌日,魯哈尼一行抵達紐約。他行前對美國密集的魅力攻勢令西方輿論頗為吃驚,不少人篤信這位代表「希望與審慎」的伊朗新總統走上聯大講臺,必有與前任內賈德截然不同的驚人言行。「現在輪到你了,」近日,約500名伊朗知識分子與活動家聯名致信歐巴馬,要求他相信伊朗在變,相信魯哈尼。美國媒體則忙於猜測,歐巴馬會不會在聯合國大廈的走廊中握住魯哈尼的手,上演34年不曾出現的外交大戲。「圈套!」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厲聲警告美國不要上當。但以色列《國土報》說,在內塔尼亞胡趕到紐約前,魯哈尼恐怕已如古波斯聞名的裏海馬,在取信西方的道路上絕塵而去。
哈塔米:西方必須珍惜契機
「魯哈尼總統抵達紐約,將出席聯合國大會」,伊朗PRESS TV昨天以此為題報導伊朗總統在紐約的首次亮相:當地時間23日下午,剛下飛機的魯哈尼在甘迺迪機場告訴媒體,他將在紐約發表3場演講(聯合國大會、聯合國裁軍會議以及不結盟運動外長會議),向世界闡明伊朗在一些國際問題上的立場。他出發前已對外界表示,此去聯大首要目的是向世界展示伊朗真實的一面。
「對西方和伊朗來說,魯哈尼此行是獨一無二的歷史契機。」英國《衛報》23日稱,伊朗改革運動領袖、前總統哈塔米當日在該報撰文,向西方傳遞這一信息。哈塔米在題為「這一次,西方不能再放棄外交」的文中說,他本人任總統期間(1997年至2005年),伊朗與西方間出現過對話解決伊朗核僵局的契機,但因眾所周知的原因,那次機遇被錯過了,「9·11事件」後美國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在那種氛圍下,圍繞伊朗問題的外交努力必敗無疑。以色列也不斷破壞伊朗與西方的外交努力。
哈塔米說,如今,當魯哈尼憑藉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以及伊朗幾乎全社會的明確支持成為總統,今日之伊朗已與過去數年完全不同,西方與伊朗關係也出現不可複製的機遇。面對尋求和平的伊朗,西方需要展現樂觀和勇氣,去傾聽伊朗人民反對制裁的呼聲。「為了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不僅對於伊朗人民,也包括全球下一代人,我真誠期待魯哈尼在紐約得到熱情而有意義的回應」,哈塔米說,如果伊朗與西方不能創造信任氛圍和有意義的對話,雙方內部的極端主義力量必然上升,「後果不僅是地區性的,也是全球性的」。
英國《衛報》稱,就在哈塔米刊文之際,魯哈尼等伊朗改革派向西方發動的魅力攻勢可謂多管齊下。魯哈尼本人的目標是推進與西方的「建設性接觸」,為進一步增加他的信譽,伊朗23日宣布特赦80名政治犯,他們不少人在2009年的大選風波後被捕。與此同時,約500名伊朗知識分子與活動家聯名致信歐巴馬,要求他回應伊朗的良好意願,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參與聯署的伊朗前政治犯埃斯坎達裡說,這封信大聲告訴歐巴馬,魯哈尼擁有伊朗改革派以及所有尋求伊朗民主者的支持。這封以「歐巴馬總統」開頭的公開信第一句話便是:「現在輪到你了。」
除了輿論宣傳,伊朗新政府在談判桌上的公關攻勢也很猛。周一,先於魯哈尼抵達紐約的伊朗外長扎裡夫先後與歐盟「外長」阿什頓和英國外交大臣黑格會見。黑格在會談中對德黑蘭近來的「變調」表示歡迎,稱「我們不尋求與伊朗保持對抗性關係」,同時敦促德黑蘭用切實舉動印證自己的承諾。他還證實,與扎裡夫談及了敘利亞問題、伊朗核問題以及兩國關係正常化問題。
面對「新伊朗」,美國在猶豫
26日,扎裡夫將與「5+1國家」(美、英、法、俄、中+德)外長會晤,並歷史性地與美國國務卿克裡會晤。《以色列時報》稱,美國國務卿上一次與伊朗外長面對面接觸還是在6年前的埃及,當時美國國務卿是賴斯。
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認為,圍繞此次聯大,最關鍵的問題還是歐巴馬與魯哈尼會不會握手,兩人會不會舉行會晤。對於後一個問題,白宮宣稱「目前無此安排」,但也沒說一定不會見面。至於是否握手,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資深成員埃利奧特認為「會」,並且這一幕很可能在聯合國大廈的走廊中實現。法新社稱,24日聯大一般性辯論開始後,歐巴馬被安排在第二個發言,數小時後才輪到魯哈尼講話。法國《世界報》說,由於魯哈尼不參加聯大首日午餐會,因此他與歐巴馬「偶遇」的唯一可能地點便是走廊。該報稱,有消息來源顯示,白宮目前處在兩難境地,一方面不希望與伊朗關係走得太快,希望德黑蘭做出更多讓步,同時也不希望伊朗總統再度拂袖而去。CNN稱,今天的魯哈尼很像2008年剛勝選的歐巴馬,由於得到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支持,他擁有充足政治資源改善與美關係,同時,為壓制主張對美強硬的保守勢力,他也需要從紐約帶走些什麼。
CNN還稱,美國對安排歐巴馬會見魯哈尼的另一顧慮是兩人地位不對等,畢竟魯哈尼不是伊朗最高領袖,安排美國總統會見有些過於重視。不過,這種情緒和德黑蘭街頭的樂觀對比鮮明。文章說,雖然兩國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34年的不信任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消散,但德黑蘭市民還是希望並相信兩國關係會在魯哈尼執政時期改善。文章說,伊朗與美國存在外交關係時,德黑蘭市民哈亞提尚未出生,但他說,「我真希望魯哈尼先生能和歐巴馬先生面對面,聊聊彼此的生活」。
「今日的伊朗與幾年前不同」,哈塔米在寫給《衛報》的文章中所說的這句話許多熟悉伊朗事務的人都會認同。英國《經濟學家》題為「他最大的微笑」的文章說,伊朗近來邁出的每一步都在暗示德黑蘭在國際關係中的強硬立場正在逐漸融化,一個清晰的信號是,魯哈尼希望與美國廣泛對話。文章說,他最大膽的舉動是將掌握核問題的權力從鷹派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手中拿走,轉交給溫和的外交部,現任外長扎裡夫是在美國接受教育的溫和派。此外,魯哈尼還告誡伊朗革命衛隊的司令們離政治遠一些。文章說,伊朗出現變化的步伐非常大,甚至可以說是這個伊斯蘭共和國34年歷史中史無前例的。
「魯哈尼執政後伊朗一個明顯變化是,談論與美國的關係不再是禁忌。」24日,一名在德黑蘭工作多年的中國人對《環球時報》說,在這方面,德黑蘭的氛圍和內賈德執政時期確實有很大不同,甚至是此前不可想像的。此外,伊朗貨幣裡亞爾最近在升值,顯示市場對魯哈尼政府改善伊朗經濟狀況的信心。伊朗國內也有分析認為,魯哈尼在鈾濃縮以及對以色列的關係等核心問題上與內賈德沒有太大不同,也不可能出現巨大讓步,但魯哈尼善用更為理性、更易被西方接受的措詞表達立場。
歐巴馬:伊朗需拿出透明、可證實的行動
紐約當地時間24日上午,歐巴馬在聯大一般性辯論上發言。如外界預期,他開篇先提敘利亞問題,稱巴沙爾政府如不能按要求銷毀化學武器將面臨嚴重後果,而且美國已做好通過軍事手段維護在中東利益的準備。此前,外界預測他在發言中可能談及與伊朗解凍關係的可能性,而他在發言中稱,雖然存在巨大路障,但外交解決伊核問題的道路還是值得一走,伊朗必須採取透明、可證實的行動來打消國際社會的疑慮。
對以色列來說,「美伊關係解凍」恐怕是特拉維夫最不想聽到的詞彙。俄羅斯《獨立報》說,為破壞伊朗與西方恢復關係的外交努力,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警告西方稱,魯哈尼近來的溫和表現是「圈套」。一名以色列官員告訴《紐約時報》,內塔尼亞胡10月1日在聯大發言時會警告西方,伊朗正在用朝鮮8年前用過的伎倆,通過談判尋求減輕制裁,為擁有核武器贏得時間。《以色列時報》24日說,內塔尼亞胡還將魯哈尼稱為「披著羊皮的狼」。
以色列《國土報》說,內塔尼亞胡對魯哈尼的輕蔑態度引起一些以色列官員的不滿,他們認為這種做法有可能傷害以色列試圖影響西方與伊朗談判的努力。文章說,內塔尼亞胡曾為伊朗劃下紅線,伊朗不得提煉超過20%濃度的鈾濃縮。可是隨著伊朗與西方關係解凍,他的紅線正在消失,甚至慢慢變黑。但內塔尼亞胡該明白,西方歡迎伊朗的變化,但西方也不幼稚,會通過德黑蘭的行動來觀察。
《國土報》24日的另一篇文章說,古波斯曾有一種名為裏海馬的駿馬名揚天下,因深受波斯帝國君主大流士喜愛而被稱為「馬中之王」。當下的魯哈尼就像一匹裏海馬,擁有驚人的速度和能力,並藉此去爭取西方的信任。也許在內塔尼亞胡趕到紐約前,這匹裏海馬早就絕塵而去了。
【環球時報駐伊朗、德國、加拿大特約記者 金燕 青木 陶短房 陳一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