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我之前的一次培訓課程,現在免費分享給大家,如果對你有幫助,請點讚支持。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浩指導,無痛苦康復理念的倡導者與技術分享者。
在膝關節術後的康復過程中,角度訓練是叉友們非常關注的問題。但是大部分叉友不得其法,飽受折磨。在線下康復的同時,把最新總結的方法分享出來。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叉友。
膝關節術后角度訓練的三大攔路虎分別是:
關節(軟組織)腫脹/髕骨粘連/傷疤粘連。
血液流通慢/損傷癒合慢/力量恢復慢/角度進步慢
看著心煩/訓練疼痛/心裡茫然
你首先要做的是消腫!
針對術後腫脹的處理方法教學
今天,我們從以下七個方面來講解這個問題:
1、腫脹產生的原因
2、腫脹的危害
3、腫脹的輕重程度的判斷方法
4、處理腫脹的兩個方向
5、方向1——減少腫脹的產生
6、方向2——促進腫脹的吸收
7、膝關節術後康復動作庫
1
關節腫脹的原因:
1.1受傷帶來的腫脹:
關節受傷後,勢必會帶來腫脹。這個幾乎是常識,不做解釋。
術前因受傷出現的炎症未及時處理導致術後會進一步加重腫脹。
1.2手術帶來的腫脹:
手術,在你的膝關節動刀子,動鑽頭,對關節各種組織造成損傷,引起滲出,腫脹,積液。帶來損傷是不可避免的,腫脹發生。
手術過程中對軟組織的牽拉、鈍性剝離,導致術後軟組織發生反應性腫脹。
關節鏡手術過程中本身使用的大量生理鹽水衝洗擴充關節腔,生理鹽水被附近軟組織細胞吸收導致腫脹。
而且會讓自己的身體變的虛弱,手術是一件大傷元氣的事情,叉友們可以看看指甲蓋上的半月牙,幾乎都沒有。
虛弱的身體需要及時激活,一年後又是運動場上的一條好漢。
1.3 長時間的制動帶來的腫脹僵硬
長時間的制動,肌肉沒有激活,無法完成血液循環。
術後導流管很難完全導出的微小的手術殘渣會受到中立作用沉積下去,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叉友大腿後側淤血/腫脹僵硬的原因。
所以術後要立即做踝泵等促進血液循環,激活肌肉的訓練。
1.4 不恰當的訓練帶來的腫脹
1.4.1過度的角度訓練:
針對於這一點,我想說的是,我反對硬掰,反對把腿把腿掰的特別疼,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以「無痛苦」為賣點,最最重要的原因是,痛感很小/循序漸進的角度訓練更利於你的關節康復。
就算只拿角度來衡量,痛感很小的角度訓練也是可以完勝暴力掰腿的。
這裡面會牽扯到炎性反應了,在後面具體講一下。
1.4.2不正確的力量訓練
大家在術後的康復訓練中,切記,要循序漸進,要按照訓練的進階規律進行訓練。這個我會在之後的課程裡面詳細講解,大家要遵循一個大原則,訓練時不允許有痛感。訓練後關節不能腫脹或者不適。
如果有,說明強度有點大了,需要調整。
2
關節腫脹的危害:
關於腫脹,我想用絕大部人都知道的崴腳這件事情來解釋一下。
我們都知道崴腳後,踝關節會腫脹起來,這時候我們的腳基本上是活動不了的,或者活動度比較低。這時候我們一般會休息為主,或者適當的活動一下,但沒有人會咔咔咔的硬掰,忍著劇痛活動。
因為大家都知道如果忍著劇痛活動了,會腫的更嚴重,恢復的更慢。
那麼我的膝關節也是這樣的。所以要接受腫脹的現實,正視腫脹,然後再解決腫脹。
腫脹的危害,我用四個慢來總結:
2.1 血液流通慢
首先,是血液流通慢。
血液的作用是,第一提供關節恢復所需要的養分,第二是排除廢物。這一慢下來,就導致了諸多問題。
2.2 損傷癒合慢:
得到到癒合癒合所需要的養分,損傷癒合的速度自然就慢。
2.3 力量恢復慢
關節/軟組織腫脹,肌肉的激活難度增加。
2.4 角度進步慢
大家想一想,崴腳後,踝關節一般休息幾天消腫後就可以活動自如(一般性崴腳),但是腫脹的時候是活動受限的。
而我們的膝關節損傷更大,過於腫脹,角度肯定很難下呀。
最後還有疼痛啊,心情焦慮啊等等,直接影響到術後康復的進度。
3
腫脹的輕重程度的判斷方法
我把這個方法總結為三看三觸摸
3.1 用眼看
3.1.1 關節/軟組織顏色:加深/淤青/發紅/發亮/大塊色斑。
3.1.2 粗細:關節變大/腿部變粗/關節看著彆扭。(如果坐在床上看不明顯,可以讓叉友站起來看)
3.1.3髕骨輪廓:是否看到髕骨輪廓。
3.2 用手摸
先用握推的手法摸一遍好腿。然後摸傷腿。
3.2.1 溫度:發熱/發燙
3.2.2 按壓:是否過軟或過硬,是否按的動/按的動又分為僵硬和浮腫/按不動可能是肌肉粘連或骨化。
3.2.3按壓十秒後:肌肉凹陷。
3.3術後腫脹的幾種情況
3.3.1一按一個坑:術後一到兩周內出現屬於正常現象,如果兩周後依然存在,需要引起重視 。
3.3.2按壓可以按壓下去,回來後沒坑,再去看關節大小的對比,如果相差不大屬於基本正常,如果相差過大屬於關節腫脹現象,需優先重點處理。
3.3.3按壓不下去是硬的可能是由於肌肉粘連僵硬,需重點處理。也可能是骨化現象,需到醫院的康復科或專業的康復中心尋求幫助。
下面就到了我們最重要的環節了
4
膝關節術後的消腫的處理主要是兩個方向
5
方向1——減少新的腫脹的產生:防止過度刺激
不要呲牙咧嘴的掰腿
不要疼痛/過度訓練
冰敷
5.1不要呲牙咧嘴的掰腿
很多叉友都在加我微信諮詢我如何掰腿才能不那麼疼,他們都痛的死去活來的。這個就是典型的與消腫的第一個方向背道而馳。
我並不完全反對硬掰,有些時候確實是有必要硬掰或者麻推的。但大部分情況是不需要的。
這裡就要講到人體的炎性反應了,在一定程度上,大家可以理解自我修復能力。
人體是有自愈能力的,大家都知道,當我們身體出現一個小傷口後,很快就可以結疤。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傷疤一般都很小,如果不去揭的話,很快就可以自己慢慢掉了,基本不會留下傷痕。
但是如果出現傷疤後,你就把它揭開,等它再次出現傷疤後,你再把它揭開。這時候,我們身體的擁有自愈能力的因子,它是不懂的罵你傻的,只會自我反思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然後加倍工作。調動更多的修復能力,讓你的傷口周邊都緊緊粘在一起,所以隨著你一次又一次揭開傷疤,你的傷疤會越來越大!
當年流行在靠近手腕部位燙菸頭留傷疤裝逼扮酷的時候,有些小學生想裝逼又怕疼,就是利用菸頭燙一個小傷疤,然後一次一次揭開,讓傷疤變大,然後叫囂自己最狠!連小學生,而且是小學生混混都會使用的原理,大家一定要明白呀。
同理,損傷也是,它剛要癒合,你把它暴力撕開了,然後它就需要以更快的速度癒合,它是一個懂得反思,認為自己做的不夠好然後加倍努力癒合的乖孩子。同時它又是你越撕開它它就越癒合加速的青春叛逆期。
這時候你要做的是安撫,而不是強制。
想進角度——不會方法——不做準備——角度訓練疼痛異常——帶來關節損傷,增加滲出——關節腫脹加重——角度進步難度增加——更加著急——練練練,痛痛痛——惡性循環
我們要從源頭解決這個問題。
我做過很多術後及時康復的叉友的案例,他們的角度呀進步非常容易,不能說一點都不疼,但是可以在角度訓練的過程中神色自若,談笑風生。他們的角度進步的很好,而且功能鍛鍊也能及時跟上,康復效果非常好。
原因是什麼呢?
這個肯定離不開科學系統的康復,以及我們幫助叉友消腫,推動傷疤與髕骨。
這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他們來康復,我們不會幫他們著急進角度,而是循序漸進。比如今天他進到100度會有痛感,我們就可以幫他進到95度,這樣自然就不痛了。而我們專業的手法操作下,幫他進到95度,就已經可以達到叉友們的預期了。
重點來了,
無痛苦康復輕鬆實現的同時,因為痛感很小,損傷自然很小,產生的腫脹也很少,再配合著手法消腫,腫脹整體是成快速縮小的趨勢的。那麼下一次康復再進角度,自然就會容易了,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浩指導,沒有叉友們想像的那麼牛,他就是一個普通人,只不過略懂點方法而已。
具體該如何去減少腫脹的產生呢?
採用微笑角度訓練法的內功心法,
採用浩指導五五三十的角度訓練戰術
前叉術後,「五五三十」角度訓練法——效果很贊的角度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546321
5.2不要疼痛/過度訓練
訓練同樣是需要避免疼痛,循序漸進的。
以行走訓練舉例子:我曾經接過一位叉友,知道康復的重要性,並且及時到康復中心康復了。術後兩個月的時候,被動角度比較輕鬆就可以到達120度。主動差點,有些許不直(叉友後來自己描述,就跟直的差不多吧),然後就著急去上班了。雖然上班有點早吧,但是如果前期康復好的話,在加上後期的自己注意訓練,也還是可以的。
但是前期康復留下了些許不直的隱患,然後上班後自然走路很多,而且行走的時候由於自我保護意識,些許不適,腿伸不直等因素,走路的姿勢是不對的,是跛行的,而且腿越走越彎,髕骨活動度越來越差,關節越來越僵。
術後三個多月來我這邊的時候,膝關節是那種僵硬的腫脹,深層肌肉非常硬,腿伸直差了10度,髕骨活動度很差,趴著主動角度不到90度,被動過角度掰到110度左右就會出現明顯痛感。
雖然後來歷經坎坷,康復好了,但是多花很多時間精力金錢。
這位叉友是一位熱愛籃球的,體質很好的,心態樂觀的,名醫手術,之前在收費很高的康復中心康復的的小夥子,在沒有真正具備走路能力時,去走路了,提前去上班走了很多的路,後來他的康復之路走了很多不必要的挫折路。
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的典型,但是他最終還是康復了!
有多少人後來就康復不了了呀!
5.3冰敷
冰敷時使用0度的冰水混合物,將冰袋直接貼於皮膚上(還未拆線或剛拆線傷口還未癒合好可以墊一層薄紗布),全程冰袋不離開皮膚,一般冰敷時間為10—15分鐘,兩次冰敷時間間隔4小時。
看圖學習
在使用冰水混合物的情況下,冰敷通常在15-20分鐘,時間不要長也不要短,這個時間剛好將溫度傳導到組織位置,過長時間的冰敷能導致血管反射性擴張,反而失去了一部分冰敷的初衷,而且,冰敷畢竟是抑制循環抑制組織代謝的,時間過長不利於組織對炎症的自我治療,所以冰敷一定要在合理的框架內實施。
一般來說,在正常的冰敷狀況下,隨著皮膚溫度的降低,
1、在剛開始的三分鐘左右會有冷的感覺,
2、二至七分鐘左右會有灼熱與疼痛感,
3、五至十二分鐘左右會有局部麻痺、麻木疼痛、刺激反應被阻斷等反應,
4、十二至十五分鐘左右則會出現不增加新陳代謝的深層組織血管放鬆現象,
題外話:有的患者經常提問:我是否可以熱敷或者做具有熱效應的治療以消腫止痛?
我的回覆是:如果在損傷涉及區域,可觸及皮膚溫度明顯高於正常水平,這種情況下根據局部發熱的程度是不建議甚至嚴禁熱敷及一切具有熱效應的治療的,硬要對組織進行加熱,只會加重炎症,加重疼痛,反而延緩了治療的進度,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在這個時候,需要患者對自己實際情況作出準確評估並作出正確行動。
這個是關於冰敷的詳細講解
6
方向2——加速原有腫脹的消除:促進血液循環
理療
科學手法
肌肉的激活與訓練
記得之前錄製了幾百段無痛苦掰腿的視頻,總是會在視頻前強調這樣一段話:
我們再掰腿之前呢,會通過握推/筋膜鏈的手法去復活肌肉,打通血路,促進血液循環,使吸收大於滲出,從而更好更快的解除膝關節的腫脹/僵硬等問題。
為什麼在幾百段視頻裡面都會提到握推和筋膜鏈的手法?
因為他太重要了。
這個手法是我最常使用的手法,其次才是傷疤松解,髕骨鬆動等。
可見其效果與重要性。
我們先來講一下握推/筋膜鏈的手法:
術後早期的手法教學
握推/筋膜鏈的手法講解
自我松解手法講解
當然還有理療措施,
比如超聲,DMS等。
肌肉的激活與訓練:
原理:
大家可能會奇怪,消腫和肌肉的激活與訓練有神馬關係呢?
大家想一個簡單的問題哈,
為什麼術後,叉友們都要做踝泵來促進血液循環?
為什麼受傷後,我們要抬高患肢?
為甚麼術後,在練習單腿負重時,小腿特別脹?
為什麼有些叉友術後挺長時間了,站久了小腿還會腫?
而我們在沒有受傷時,幾乎不會遇到這種情況,
就是因為我們的肌肉是有活力的,是可以自主的收縮於放鬆,是可以形成自我的血液循環的。
而沒有活力的肌肉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在這裡介紹三種訓練,也是術後需要立即訓練的動作。
這三個動作使最基礎的訓練,也是常常被大家所忽視的訓練。
很多叉友早期的基礎沒打牢,在後期的康復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髕骨活動過度差呀,腿抬起來不直呀。
在叉友們付費諮詢我時,我基本上都會要求他們回過頭來,重新拾起這三個最基礎也很簡單的動作,要求他們每天每個動作做500個以上,將力量訓練的基礎打牢,然後再增加難度和強度。
康復訓練務必要把地基打牢,這樣後面的訓練會越來越有感覺。
7
膝關節術後康復訓練動作庫
這個是我整理的膝關節術後康復訓練的動作庫。
分享給大家,大家務必要認真學習,因為好的鍛鍊效果來自於你每一個訓練動作的正確性。
膝關節(前交叉/後交叉/髕骨骨折等)術後常規訓練動作集錦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790167
長摁識別下方二維碼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浩指導。
是無痛苦康復的理念倡導者與技術分享者,
這裡有你想要知道的詳細的術後康復教學,
願所有叉友都可以實現更科學系統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