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秋佳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中秋節在古代又被稱為「八月節」、「團圓節」、「女兒節」等。中秋節的時間是農曆八月十五,我國絕大多數地區中秋節都是在農曆八月十五過,但是也有少部分地區中秋節是在八月十六過。每到中秋節賞月吃月餅是必不可少的傳統項目,而月球在中秋節剛好是滿月,一輪圓月高掛天空,象徵著闔家團圓,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月球」。
中秋佳節話「月球」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的直徑大約為3476千米,在太陽系所有衛星中,月球的大小排在木衛三、土衛六、木衛四和木衛一之後,位居第五位,也是類地行星中個頭最大的衛星。月球距離地球的平均距離大約為38.4千米,月球圍繞地球公轉組成了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月球是一顆被地球「潮汐鎖定」的衛星,也就是月球的自轉周期等於月球的公轉周期,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月球永遠只有相同的一面朝向地球,也就是說我們在任何時刻看到的月球都是相同的一面,就是今天晚上你看到的月球圓盤,我們把月球朝向地球的這一面稱為「月球正面」,而背向地球的另一面,稱為「月球背面」,月球背面在地球上是無法直接看到的。
月球正面
我們看到,月球表面並不是平坦光滑的,而是分布著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隕石坑,所以月球就像一個「大麻臉」。這些隕石坑是在億萬年的時間內,無數的天體撞擊的結果,由於月球表面幾乎沒有大氣和流水,缺少外力作用的影響,所以這些隕石坑可以長時間的保留。月球背面由於朝向宇宙空間,受到撞擊的概率更高,所以月球背面的隕石坑數量遠遠多於月球正面。
月球背面
在月球表面數量眾多的隕石坑中,有六座隕石坑是以我們中國人的名字來命名的,其中位於月球背面的有五座,分別是石申環形山、張衡環形山、祖衝之環形山、郭守敬環形山和萬戶環形山,另外位於月球正面的有一座,是高平子環形山。在月球無數的隕石坑中,最大的隕石坑是位於月球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約為295千米。
月球環形山
關於月球的形成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說法,目前比較流行的假說有四種,分別是同源說、俘獲說、共振潮汐分裂說和撞擊成因說。「同源說」是指月球與地球是姐妹或兄弟關係,月球與地球在太陽星雲凝聚過程中同時「出生」,是各自重力凝聚成的。「俘獲說」是指月球形成於太陽系其他地方,在行經地球附近時被地球引力捕捉住的。「共振潮汐分裂說」是指月球是在地球歷史的早期,由於地球旋轉作用同太陽的潮汐作用的共振效應而被分裂出去的。
國際空間站上拍攝的月球
「撞擊成因說」是指在太陽系形成早期,物質相互聚集,形成原始地球和原始月球,但是兩者相距距離很近,最終發生了劇烈的撞擊,各自產生大量的碎屑物質,最終慢慢吸積變成現在的地球和月球。月球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由及其重要的意義的,雖然太陽看起來也不小,但是由於陽光過於強烈,人們根本沒有辦法直視,而月球卻不同,我們可以長時間的欣賞端詳月球,看它的陰晴圓缺變化,寄託著人們無數的情感。
月球基地「假想」
到了現代,月球也迎來了新的歷史使命,那就是必將成為人類探索宇宙的跳板,或者可以理解為「前進基地」。自從上世紀美國登陸過月球之後,人類對於月球的探索沉寂了幾十年,如今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開始積極探索月球,計劃進行載人登月活動,並在不久的將來將建立月球基地,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之路必將起航於「月球」。
地球大氣層和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