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條與野生鳥類相關的新聞,放在一起看頗引人深思。
一條是,華僑城溼地近日正式對外發布,通過紅外相機的監測,首次在溼地鷺島上記錄到虎斑地鶇的消息。
虎斑地鶇是鶇類中最大的一種,體長可達30釐米,翅長超過15釐米。上體金橄欖褐色滿布黑色鱗片狀斑;下體淺棕白色,除頦、喉和腹中部外,亦具黑色鱗狀斑。光背地鶇和長尾地鶇外形和羽色與本種很相似,但體型較本種顯著為小,上體無暗色斑紋,亦缺少金色。
目前,虎斑地鶇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瀕危物種er 3.1——低危,同時也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虎斑地鶇現身華僑城溼地,也是深圳自然生態持續優化的又一個例證。作為深圳灣濱海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延伸,華僑城溼地是國際候鳥重要的中轉站、棲息地,是全國面積最小、深圳首家國家溼地公園,不斷豐富的動植物種類,使得華僑城溼地成為城市中央難得的濱海生態博物館。至今,華僑城溼地共記錄到逾600種動植物。
另一條是,據媒體報導,12月12日上午,深圳市民陳先生在梧桐山腳下靠近仙湖植物園的一處菜地旁發現一張巨大的捕鳥網,長約30~40米,高約7~8米,把小半面山林完全遮住,成為鳥類的「死亡陷阱」。接到舉報後,深圳野保部門和仙湖植物園立即介入調查,目前,捕鳥網已被拆除,相關調查正在進行中,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和仙湖植物園方面表示,已準備向警方報案。
前些年,也有媒體報導,深圳大鏟島和梧桐山等地陸續發現有人非法捕獵野生鳥類。他們在山林裡掛起一張張大網,最大的鳥網有500多米長,野保處和市公安局森林分局的工作人員趕到時,上面還掛著10多隻死亡的小鳥。
這兩條新聞放在一起比較與參照,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環保命題——一方面,深圳鳥類資源豐富,數據顯示,在深圳棲息的野生鳥類多達數百種,而且不斷有新的鳥類「居民」遷徙而來;另一方面,非法捕鳥現象仍然屢禁不絕,有必要加大防範與懲處力度。
不止是鳥類,早在2005年,首部《深圳生物物種資源編目》就已問世,涵蓋了昆蟲、軟骨魚、硬骨魚、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等物種,其中各類保護植物和珍稀瀕危動物達2067種。蟒蛇、穿山甲、獼猴、黑臉琵鷺、黃嘴白鷺、中華秋沙鴨、鴛鴦、貓頭鷹、蛇雕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及黃麂、豹貓、野豬、白鷺、夜鷺、蒼鷺、鸕鷀、各種水雞、水鴨等上百種國家保護動物,它們,是這座城市珍貴的自然資產。
相應地,偷獵者下手的對象也不止於鳥類。媒體曾報導,2017年3月13日,深圳一男子在羊臺山山頂遊玩,不慎被捕獸夾夾住左腳,無法行動——相比捕鳥網,捕獸夾要更隱蔽,更難發現。誰能肯定,此前沒有野生動物中招?
深圳於2014年7月1日、2019年12月17日先後兩次發布了《關於禁止獵捕陸生野生動物的通告》,禁獵範圍和對象為深圳行政區域內所有受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小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溼地公園、郊野公園、市政公園為永久禁獵區域。上述區域之外的其他區域為期間禁獵區,禁獵期 5 年。顯然,出現在深圳山野的捕鳥網、捕獸夾是對這一禁令的公然「叫板」。如何進一步加強與民間組織以及驢友的合作,乃至實行有獎舉報,或值得提上議事日程。
【來源:晶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