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一股強烈的獵奇心和求知慾,我諮詢了我的鳥友吼海雕。
其實在我的朋友圈中,會日語的朋友有很多。然而既會日語又了解動漫還掌握鳥類知識的,只有吼海雕老師了!
沒過多久,我便得到了關於「虎鶇」的考據。「虎鶇」的確指的就是虎斑地鶇。
虎斑地鶇(Zoothera dauma)是鶇科地鶇屬的鳥類,俗名虎鶇、頓鶇、虎斑山鶇。體形較大,個頭達28釐米,翅長超過15釐米,上體橄欖褐色,下體白色滿布粗大的褐色鱗狀斑紋。虎斑地鶇主要棲居於森林地面,以奔走和跳行的姿態取食昆蟲和植物種子。性膽怯,見人即飛,飛行時緊貼地面。
初春至仲夏的繁殖季節,虎斑地鶇會在暗夜裡鳴叫,發出好似細笛的wee…wee…聲,幽幽的叫聲迴蕩在陰暗潮溼的林間,給充滿悲情意識的日本民族帶去了悲涼寂寥的印象。故日本民間稱其為「鬼鶇」、「鵺(yè)鶇」,其中鵺在日本傳說中是一種長著猴面狸身虎爪蛇尾、叫聲像虎鶇的怪物。「鵺啼鳴之夜」往往預示著不詳。
在號稱日本詩經的《萬葉集》文學作品中,虎斑地鶇就被頻繁用作表達黯然悵惘、苦戀相思之情的意象。比如:
よしゑやし 直ならずとも ぬえ鳥の うら泣き居りと 告げむ子もがも(萬葉集,卷十·2031)
(想見而不能相見 像虎鶇一般 在暗夜中幽泣 若有人能幫我傳達這份心意 該多好啊)
而《謠》則在電影中預示了義體人的誕生是之後撲朔迷離的劇情發端。可見虎斑地鶇因其獨特的叫聲而在日本文化中被賦予的寓意。
那麼虎斑地鶇離我們的生活遠嗎?
在我所生活的北京市,每年春、秋兩個遷徙季,都會有虎斑地鶇過境。我開始觀鳥已有4年,曾先後在清華大學、農業展覽館和北京師範大學見過這種鳥。
目前印象最深的經歷要數2015年10月份了。我所住的北師大家屬區的某片小樹林,一共來了3隻虎斑地鶇!讓我著實看了個夠,如今留下的許多影像資料也都是在那兩個周末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