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0 日,華僑城溼地正式對外發布首次在溼地鷺島上記錄到虎斑地鶇的消息。
這是華僑城溼地公園工作人員近日整理園區布設的幾個紅外線相機記錄的圖片資料時的一個意外發現,經相關專家鑑定,初步判斷這是一隻首次被華僑城溼地記錄的鳥種——虎斑地鶇 12 月 11 日,經深圳市觀鳥協會鳥類專家鑑定,最終認定這隻"不速之客"實際上是懷氏虎鶇。
12 月 11 日下午,深圳晚報的記者專程來到華僑城溼地公園,工作人員陪同記者來到懷氏虎鶇的發現地——鷺島。
記者在現場看到,鷺島實際上是華僑城溼地中間的一座天然小島,島上植被茂密,是一個極佳的野生動物庇護所。
據工作人員介紹,華僑城溼地早在 2018 年就在島上布設紅外相機進行監測,此前在島上曾多次記錄到豹貓、丘鷸,此次記錄到的懷氏虎鶇僅有一張照片,因此有可能是一隻偶然路過的候鳥。
在深圳很多地方都發現這種候鳥的蹤跡
深圳市觀鳥協會秘書長 PT 告訴記者,深圳地區記錄到的虎斑地鶇是" aurea "亞種,不過根據最新的鳥類分類系統," aurea "亞種已被提升為獨立種,中文名稱為懷氏虎鶇。"也就是說虎斑地鶇分家了,在深圳觀測到的虎斑地鶇,現在被稱作懷氏虎鶇。"
PT 告訴記者,懷氏虎鶇體長可達 28 釐米,與虎斑地鶇極其相似,但體型明顯為大,且體態顯修長。懷氏地鶇主要繁殖地在東亞北部,在華南地區出現的是越冬候鳥。
觀鳥愛好者曾在深圳很多地方發現過這種候鳥的蹤跡,根據深圳市觀鳥協會的相關記錄,在 2020 年 3 月間,就曾經先後 10 次在內伶仃島、深圳灣公園和荔林公園記錄到 10 只懷氏虎鶇。
▲在深圳記錄到的懷氏虎鶇。攝影 董江天
虎斑地鶇目前已列入瀕危物種,虎斑地鶇是鶇類中最大的一種,體長可達30釐米,翅長超過15釐米。上體金橄欖褐色滿布黑色鱗片狀斑。下體淺棕白色,除頦、喉和腹中部外,亦具黑色鱗狀斑。光背地鶇和長尾地鶇外形和羽色與本種很相似,但體型較本種顯著為小,上體無暗色斑紋,亦缺少金色。主要棲息於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中,尤以溪谷、河流兩岸和地勢低洼的密林中較常見,春秋遷徙季節也出入於林緣疏林和農田地邊以及村莊附近的樹叢和灌木叢中活動和覓食。
虎斑地鶇每年春季始見於4月上旬,至5月份即不見,歷時短暫,數量亦少。秋季始見於9月下旬,直至次年1月下旬,歷時較長,數量略多。虎斑地鶇在中國北部繁殖的種群全為夏候鳥,在中國南部繁殖的種群部分為夏候鳥,部分為留鳥 。
虎斑地鶇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2年瀕危物種er 3.1——低危,同時也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