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射線的發現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宇宙射線的跡象在最初用游離室觀測放射性時就被人們注意到了,起初曾認為驗電器的殘餘漏電是由於空氣或塵土中含有放射性物質造成的。

1903年,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左圖)和庫克(H.L.Cooke)研究過這個問題。他們發現,如果小心地把所有放射源移走,在驗電器中每立方釐米內,每秒鐘還會有大約十對離子不斷產生。他們用鐵和鉛把驗電器完全屏蔽起來,離子的產生幾乎可減少十分之三。他們在論文中提出設想,也許有某種貫穿力極強,類似於γ射線的輻射從外面射進驗電器,從而激發出二次放射性。

1909年,萊特(Wright)為了搞清這個現象的緣由,在加拿大安大略(Ontario)湖的冰面上重複上述實驗,發現游離數略有減小。

1910年,法國的沃爾夫(Father Theodor Wulf)在巴黎300米高的艾菲爾塔頂上進行實驗,比較塔頂和地面兩種情況下殘餘電離的強度,得到的結果是塔頂約為地面的64%,比他預計的10%要高。他認為可能在大氣上層有γ源,也可能是γ射線的吸收比預期的小。

1910-1911年,格克耳(Alfred Gockel)在瑞士的蘇黎世讓氣球(右圖)把電離室帶到4500米高處,記錄下幾個不同高度的放電速率。他的結論是:「輻射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現象……比以前觀測到的還要顯著。」

這種源的放射性與當時人們比較熟悉的放射性相比具有更大的穿透本領,因此人們提出這种放射性可能來自地球之外——這就是宇宙射線最初的跡象。

奧地利物理學家赫斯(Victor Franz Hess,1883-1964)(右圖)是一位氣球飛行的業餘愛好者。他設計了一套裝置,將密閉的電離室吊在氣球下,電離室的壁厚足以抗一個大氣壓的壓差。他乘坐氣球,將高壓電離室帶到高空,靜電計的指示經過溫度補償直接進行記錄。他一共製作了十隻偵察氣球,每隻都裝載有2~3臺能同時工作的電離室。

1911年,第一隻氣球升至1070米高,在那一高度以下,輻射與海平面差不多。翌年,他乘坐的氣球升空達5350米。他發現離開地面700米時,電離度有些下降(地面放射性造成的背景減少所致),800米以上似乎略有增加,而後隨著氣球的上升,電離持續增加。在1400米~2500米之間顯然超過海平面的值。在海拔5000米的高空,輻射強度竟為地面的9倍。由於白天和夜間測量結果相同,因此赫斯斷定這種射線不是來源於太陽的照射,而是宇宙空間。

赫斯認為應該提出一種新的假說:「這種迄今為止尚不為人知的東西主要在高空發現……它可能是來自太空的穿透輻射。」1912年赫斯在《物理學雜誌》發表題為「在7個自由氣球飛行中的貫穿輻射」的論文。

赫斯的發現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從那時開始,科學界對宇宙射線的各種效應和起源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最初,這種輻射被稱為「赫斯輻射」,後來被正式命名為「宇宙射線」。當時,許多物理學家懷疑赫斯的測量,並認為這種大氣電離作用不是來自太空,而是起因於地球物理現象,例如組成地殼的某種物質發出的放射性。現在認為,宇宙線是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粒子流的總稱。

1914年,德國物理學家柯爾霍斯特(Werner Kolhorster,1887-1946)將氣球升至9300米,游離電流竟比海平面大50倍,確證了赫斯的判斷。

相關焦點

  • 宇宙射線是什麼?宇宙射線來自何處?
    赫斯在高空發現的宇宙射線也向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謎,地球上的放射性礦物質,比如鈾,它們的放射性來自於原子的裂變,但宇宙射線具有不同的性質,它們的能量更強大
  • 科學家發現神秘宇宙射線,來源不確定,正在快速前進!
    宇宙大爆炸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億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宇宙中誕生了無數的星系,還有各種各樣奇特的天體和宇宙天文現象,比如說人類發現的黑洞,暗物質等等。而今天是主角宇宙中最神秘的一種射線,它又被稱為UHECRs即超高能宇宙射線。對於這個名字,相信大家肯定都非常陌生。
  • 天文學家發現地球接收的超高能宇宙射線多來自銀河系外
    近日《科學》雜誌發布了國際天文學家經過12年的觀測發現,通過世界上最大的宇宙線觀測站皮埃爾·俄歇宇宙線觀測站(Pierre Auger Observatory)數據的分析對比,科學家稱有明確證據表明地球接受的超高能宇宙射線應來自銀河系外。
  • 宇宙射線是個什麼鬼?
    當時,居裡夫婦發現鐳的消息傳遍了全世界。赫斯開始認真研究物理學最熱門的課題——輻射。他發現即使附近沒有放射性元素,驗電器還是總能探測到帶電粒子。而且,無論怎麼對驗電器進行絕緣處理也沒用。這個現象把他迷住了。當時公認的解釋是,地球上的礦物質發出周期性輻射,導致驗電器有讀數。若果真如此,把測量儀器放到遠離地面的高處時,帶電粒子的數目應該會減少。
  • 以「手機探測器」追蹤宇宙射線
    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了能夠追蹤宇宙射線的手機應用程式,以此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探測器網絡,以手機為載體的網絡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智慧型手機連成一體,一旦宇宙射線到達我們的地球,科學家即刻獲取宇宙射線的相關信息,智慧型手機用戶將射線信息自動上傳到網站。
  • 旅行者一號於180億公裡之外的發現,讓人害怕,宇宙射線激增!
    唯一能對探測器產生威脅的就是星際介質,星際介質主要包括氫氣和氦氣,還有各種各樣的塵埃顆粒和宇宙射線。旅行者一號探測器遇到星際介質之前,先要突破太陽風層頂。太陽風釋放的時候,會形成一個巨大的「泡泡」,也就是太陽圈。由於外面有著星際介質,它會阻擋太陽風,太陽風的運動速度會減弱,太陽風層頂就是太陽風在星際介質中的邊界。
  • 科學家用宇宙射線在胡夫金字塔內發現新密室
    核心提示在《自然》雜誌11月2日發表的文章中介紹,一個國際科學小組在著名的胡夫金字塔中,發現了一個封閉空間,它的用途目前尚不清楚。這間密室是科學家們藉助宇宙射線成像技術發現的。埃及金字塔的諸多未解之謎至今仍充滿爭議。
  • 尋找譜系源頭:高海拔宇宙射線觀測站將探索宇宙射線的起源
    位於中國四川省境內,海拔為4410米的海子山上,總投入為12億人民幣(1.8億美元)的高海拔宇宙射線觀測站正在建設當中,預計2020年開始工作。作為世界上最大最敏感的宇宙射線觀測平臺之一,此站將用於探索高能宇宙射線的起源。宇宙射線源於外太空的粒子,它們通過加速達到的能量比最大的人造粒子加速器所能達到的能量還要大。
  • 什麼是宇宙射線以及它們來自何處?
    當瑪麗·居裡和亨利·貝克勒爾首次發現物質的「放射性」時,科學家們認為這僅僅是大氣電離 (電子從空氣分子中剝離) 的作用,是存在於地面巖石中的放射性元素或大氣中的放射性氣體本身所產生的輻射而已。然後,另一位名叫維克多·赫斯(Victor Hess)的物理學家用綁在氣球上的三個靜電計做了一個實驗。
  • 宇宙射線或決定了生物手性
    一切要從宇宙射線講起:它是一種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越宇宙,最終撞擊大氣層生成一系列二次粒子的不帶電子的原子核。這些粒子與早期的生物體作用後,就會產生我們如今看到的手性。該理論如果被證實,不僅能解決手性之謎,還能為我們尋找地外生命提供線索。明確地說,我們當然不是第一個將同手性現象與弱相互作用聯繫起來的團隊。
  • 宇宙射線對地球生命的影響
    (關注「小龍科普」,領略科學魅力)宇宙射線是來自外太空的帶電高能次原子粒子。它們可能會產生二次粒子穿透地球的大氣層和表面,主要的初級宇宙射線(來自深太空與大氣層撞擊的粒子)成分在地球上一般都是穩定的粒子,像是質子、原子核、或電子。
  • 《天文學雜誌》:「旅行者」太空飛行器首次發現太陽大耀斑引發的電子宇宙射線爆發
    《天文學雜誌》:「旅行者」太空飛行器首次發現太陽大耀斑引發的電子宇宙射線爆發(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美國科學家宣布首次發現太陽大耀斑引發的電子宇宙射線爆發,該現象是由最近,兩個「旅行者」號的儀器都記錄到一種早前未知類型的太陽耀斑——因太陽噴發大耀斑所產生的衝擊波而加速的宇宙射線電子的爆發。加速的電子爆發數日後,「旅行者」號儀器接收到了較低能電子引起的等離子波振蕩,又過了一個月,便接收到了衝擊波。「當衝擊波首次接觸到穿過飛船的強大星際磁場線時,會反射宇宙射線的一些電子並使之加速。」
  • 勇敢者的遊戲,宇宙射線輻射
    看過漫威電影的人都知道,最厲害的超級英雄是驚奇隊長,綠巨人,他們是被宇宙射線輻射而產生變異,從而獲得了超能力,還有神奇四俠,同樣是因為宇宙射線輻射導致變異,這個宇宙射線真的那麼神奇嗎?我們生活的宇宙是一個充滿各種輻射的宇宙,包括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等。
  • 謎團重重,不可思議的超高能宇宙射線
    超高能宇宙射線發現於1962年,是眾多宇宙射線中最高能的成員。再早50年,奧地利科學家維克多·赫斯在一系列著名的熱氣球飛行中首次發現了宇宙射線。然而,即使我們現在對常規的宇宙射線有充分的了解,對於超高能宇宙射線,它們由什麼組成,到底從哪裡來,什麼加速了它們等問題仍是謎團。
  • MIT實驗發現,「宇宙射線」會影響量子運算的性能
    此外,近期MIT的科學家發現,「輻射」也會影響量子態,不需要強到核電廠的等級,僅是照射到地表的宇宙射線就會干擾量子運算參與研究的教授Joseph Formaggio表示,宇宙射線的穿透力很強,基本上很難擺脫,但可以通過將設備建當地底的方式,降低宇宙射線的影響,提升量子位元的性能。但地底不是唯一的選擇。
  • 美確認宇宙射線由質子組成
    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上報告稱,他們使用位於猶他州的高解析度蠅眼陣列望遠鏡,確認高能的宇宙射線由質子組成。美國的高解析度蠅眼探測器(HiRes)位於猶他州鹽湖城西的沙漠中,使用高解析度的蠅眼探測器,科學家確認,在每個原子核中發現的帶正電的成分(質子)組成了宇宙射線,而之前,科學家並不能確認這一點。
  • 超高能宇宙射線是來源於銀河系外的
    因為它們有電壓,宇宙射線因穿越銀河系的磁場而偏轉。這一過程正如穿透濃霧的隨機散落的光線,從而否定了所有關於宇宙射線來源於哪裡的論述。因此,地球上被探測到的宇宙射線均等地來自於各個方向。這讓天文學家不禁疑問銀河系內的原子是否加速或者它們是否來源於銀河系外。
  • 在宇宙射線中,那些擁有極高能量的超高能宇宙射線是怎麼來的?
    所謂的宇宙射線是指來自宇宙中攜帶較高能量的亞原子粒子流,它們的主要成分是那些擁有靜止質量的粒子,而非沒有靜止質量的光子。在目前已知的宇宙射線中,大多數是由質子組成,這部分佔據了大約90%,還有9%是氦原子核,另外將近1%是比氦更重的原子核(又稱高原子序數和能量的離子,簡稱HZE粒子)。
  • 由於科學家觀測宇宙射線,引發的一場有趣的爭議!
    氣球上的發現宇宙射線是由20世紀初奧地利物理學家海瑟通過驗電器的箔片顯示發現的奇怪現象。如果驗電器箔片帶電,則裡面的兩枚箔片因斥力張開。但是不可思議的是,如果不管它,則箔片自己會慢慢地閉合上。當時已知鈾等礦物會發射眼睛看不見的射線,這種射線能把空氣l中原子裡的電子撞擊出來。
  • 探訪宇宙射線來源的「超級加速器」
    科學家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口徑望遠鏡(VLT)對一個有1千年記載歷史的超新星遺骸進行了非常細節性的觀測,發掘出宇宙射線起源的線索。從超新星的遺骸釋放出來的高速運動粒子能夠成為宇宙射線的先驅者,或者來源地,這樣精確的觀測結果在天文史上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