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氣清,大河流淌。
沿街是尚未飄落的亮黃色銀杏葉,涪江沿岸,一片清新自然的生態景觀帶格外顯眼。
華小峰/攝
11月18日,「行走長江黃河四川段主流媒體採訪活動」記者團走進遂寧市河東新區。遂寧是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而位於河東新區的五彩繽紛北路景觀帶在建設中更是全面融入了海綿城市理念。
走在景觀帶內,滿眼都是綠色的植被。遂寧市河東新區發改局局長、區河長辦主任陸國文指著遠處的地面告訴記者,在整個景觀帶下方,有三個大的蓄水池,汛期可以將雨水收集儲存,平時可用來澆灌植被。
「地下埋著水質淨化的秘密——雨水在這裡經過植被、土壤、碎石、土工布和透水管等層層過濾,可有效淨化雨水,減少地面汙水流入涪江。」陸國文說。
遂寧市河東開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唐銀霄表示,雨水通過海綿層層過濾,削減、淨化了面源汙染,緩解了城市內澇,改善了濱江水環境。
一方面,是從自然借力。景觀帶充分發揮原始地貌、植被、土壤、溼地、水體的自然積存滲透和淨化作用,通過多級生態調節池、植草溝、下沉式綠地、植被緩衝帶等海綿措施建設,有效收集雨水。
另一方面,是從科技借力。通過在景觀帶地表設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設施,防止水流衝刷和侵蝕,使其具有滲透功能,起到一定的補充地下水和淨化雨水作用,並有效削減峰值流量,與溼塘、雨水溼地構建多功能調蓄水體。
記者注意到,在河東新區五彩繽紛北路景觀帶,從涪江岸到人行道,分布著不同的植物帶,有草有樹,也有水生植物。
植物的選擇大有學問。陸國文透露,他們在低地帶河道種植了石菖蒲、再力花等植被,達到淨化水質作用;中地帶種植大小黃楊、小葉女貞、蘇鐵等草灌植物,在中地帶與低地帶之間形成緩衝帶,下雨時可以滯留雨水;高地帶種植銀杏、柳樹等喬木,起到固土和護坡作用,做到生態景觀和防護需求統一。「這些植物就是守護土壤的『衛士』,也是海綿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陸國文說。
據了解,海綿城市作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的載體,是指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的城市,也被稱為「水彈性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
2015年4月,遂寧市成功申報進入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名單,成為四川唯一入選城市,也是西部地區唯一入選的地級市。
(四川在線記者 侯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