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海綿城市」嗎?你知道五角場下沉式廣場、「上海之魚」周邊道路等都是海綿城市改造案例嗎?
市住建委說,目前,上海海綿城市建設正在進行中。徐匯區雲錦路跑道公園、長寧區蘇州河慢行步道、虹口區虹灣綠地……16個區都已經開展了一系列嘗試。這些隱藏在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中的高科技,說不定就是你家門口休閒運動的場所哦!一起來看看你身邊有沒有吧↓
「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管理建設,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浦東新區臨港口袋公園改造
臨港口袋公園是指臨港家園服務站和綠化休閒廣場,位於臨港古棕路555弄120號。該項目是臨港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項目之一,位於試點區11個匯水分區的6號匯水分區。
為解決公園積水、漏水、滲水性不佳、景觀單一和康體活動設施缺乏等問題,並達到年徑流量控制率80%,以及年徑流汙染控制率50%的目標,臨港口袋公園運用了綠色屋頂、透水鋪裝、雨水花園和人工表流溼地四大海綿設施進行改造。
海綿化改造作用使臨港口袋公園具備了淨,蓄、滯、排等海綿功能,做到「小雨不溼鞋」。
黃浦區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改造
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位於黃浦江西岸,原2010年上海世博會E片區,是世博會後最集中保留上海世博會原貌的區域,為解決綠化不足、雨水資源利用率低 ,暴雨期積水等問題,園區室外總體景觀進行了海綿化的改造。
充分利用世博會時已建成活水公園,增加更多的高滲透性綠地,並用科技手段智能化運行措施和後評估管理,對區域降雨量、雨水收集量、綜合利用量等進行實時監控及自主分析。
建成後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成功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全場地雨水收集、北區雨水收集淨化等目標。被利用起來的活水公園也成為了周邊居民、公司白領休閒小憩的「城市親水客廳」。
靜安區道路海綿化改造
靜安區海綿城市建設主要對城市道路進行了海綿化改造,道路包括:汾西路、聞喜路(陽曲-平順)、高平路(永和-晉城)、襄陽北路(長樂-巨鹿)、銅仁路(南京-北京)、共和新路和平順路。
項目進行了車行道翻挖新建、雨水連管翻排、鋪設透水磚等幾項改造措施。人行道進行海綿化改造後,路面水滲透變快,小雨時幾乎看不到水痕,中到大雨也幾乎不會產生積水。道路的大修改善了道路整體面貌,透水磚的運用提升了道路的排澇能力,減輕了排水系統壓力,消除了人行道積水現象。
徐匯區雲錦路跑道公園改造
徐匯區雲錦路跑道公園位於雲錦路西側,北到豐谷路,南至龍水南路。為解決雨水汙染且有雨汙混接現象、路面滲水性差、現有跑道及路面破損、綠化匱乏且單一等問題,項目利用下凹式綠地系統進行改造。跑道公園以龍耀路為界,分為南北兩種景觀類型。
龍耀路以南景觀以機場河為中心設計了溼地和水景,機場河邊坡採用緩坡入水的形式,邊坡種植本地的水生植物對機場河進行景觀提升,在河道不同部位設計了濱水棧道,便於近距離參觀水景,機場河最終向南流入黃浦江。
龍耀路以北景觀設計主要以樹林、草坪、廣場、花園相結合,使「水系和綠地穿插,汽車、自行車、人與河流並行不悖」。
長寧區蘇州河慢行步道改造
蘇州河慢行步道(一期)東起中山公園3號門,西至雙流路,全長約3.7km。通過對防汛通道、沿河人行步道、沿河公園綠地等濱水岸線景觀等進行改造提升。建設雨水花園,蓄滲、淨化徑流雨水;對人行步道和局部廣場進行透水鋪裝建設,對駁岸綠化帶進行植草溝+雨水溼地的改造,使雨水得到進一步的沉澱、過濾、淨化和調蓄。
改造提升了步道的景觀品質,體現了城市的地域特色,使之成為城區的景觀骨幹。
普陀區真如港濱河建設
普陀區紅旗村範圍內真如港總長度965.41m,整治河道總長680.66m。
通過對真如港和大場浦河道的浚深、加寬和清理,對河岸進行生態護砌、河岸綠化建設等,有效地疏通河道淤積物、清除水下障礙物,恢復天然水系的聯通,增加了河床過流能力,使水流通暢,降低了河床底泥等內源汙染,提高了河道防洪排澇能力。
同時,河岸綠化有效消納徑流雨水,削減了從河道沿岸道路排入水體的雨水徑流汙染,淨化水質,河道環境質量整體得到了提升。
虹口區虹灣綠地建設
虹灣綠地位於虹口區江灣社區地塊規劃安汾路南側、規划水電路東側。
虹灣綠地以綠化種植為主體,實現生態防護、休閒遊憩、雨水收集、科普示範、公共服務、景觀觀賞等多功能的複合統一,體現現代節約型綠地的特徵。
建設中,充分利用了場地原有低洼地勢形成的水塘,將其適當開挖塑形後,形成景觀水面,臨水茶室和水上棧道滿足遊人親水活動的需求。
同時,在水池一邊就勢設置下沉式雨水花園,種植水生、溼生植物,承載周邊匯水區雨水,就地自然蓄滲,充分發揮其對雨水的淨化、滯留作用。
楊浦區五角場下沉式廣場透水路面改造
五角場下沉式廣場,位於上海東北部四平路、黃興路、翔殷路、淞滬路、邯鄲路等五條城市主幹道的交匯處,是五角場各商圈的交通紐帶。
但這裡往常存在著雨天雨水倒灌情況、交通受阻、廣場美觀性差、座椅位置使用率低、地面交接處利用差等問題。
為解決這些問題,五角場下沉式廣場的路面改造採用藝術透水混凝土道路。廣場採用9種不同顏色的藍色灰色透水混凝土道路,配色整體來自梵谷的世界名畫-星夜,讓經典以另一種形式融入人們的生活中。
經過透水鋪裝的海綿化改造後,雨水能夠快速滲入地下,有效地消納地表徑流。改造後的廣場中心在地面和環廊牆面的設計上更具活力;環廊頂部還增加藍色隔音屏降噪。
寶山區機場圍場河建設
機場圍場河流域範圍位於寶山區廟行鎮西部,西與大場鎮相鄰,南與靜安區接壤,河道全長約7.65km,是市管33條亟需治理的黑臭河道之一。
通過清除河底汙泥,實施活水調水工程,形成封閉水系,提高了水動力;同時,截斷沿河生活生產汙水,對初期雨水進行過濾,增加生物多樣性,重新構建了水生態環境。通過綜合整治,河道已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流動性明顯增強,重新恢復了水清岸綠的生態環境。同時,生態草溝解決了徑流直排河道的問題。
淺水人工溼地進行景觀也為居民休憩娛樂增添了濱河親水空間,解決了臨河不見河,濱河不親水的問題。
閔行區浦江郊野公園建設
閔行浦江郊野公園位於閔行區浦江鎮,南至大治河,北至沈莊塘,東到三魯公路,西臨黃浦江。
浦江郊野公園通過整合利用水資源、選擇植被、種植植草溝、建設垂直綠化、建設綠色屋頂、鋪設透水路面、建設生態停車場等措施,打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功能體系。
現在的浦江郊野公園範圍內,周邊的斷頭河被打通,規劃道路建設完成,平時生活的田園變成了公園,城市多了一塊綠肺和功能景觀,配套的健身綠道、林中棧道、休閒設施形成了可以休閒遊憩的空間。
嘉定區嘉北郊野公園改造
嘉北郊野公園隸屬嘉定新城主城區生態文化園片區,是嘉定新城規劃繞城森林的重要節點和上海城市綠肺的重要地標。
嘉北郊野公園一期東至沈海公路,西至嘉松北路,南至嘉安公路,北至滬宜公路,總面積7.39平方公裡,衫林大道、烏桕大道、楓香大道三條景觀大道穿越園區,會同縱橫迴環的水網橋梁,將農田、花海、片林連為一體。
公園將海綿城市設計與其他服務功能相結合,用高品質農田林帶構造自然蓄水的生態海綿;設置溼地保育區,提升溼地品質,打造生態綠腎;採用透水材料鋪設道路,具有農業休閒、水鄉體驗、生態養生、保育土地、教育科普等多項功能。
金山區新城公共綠地建設
金山區新城公共綠地南臨杭州灣,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
新城公共綠地利用原有堆土形成一個整體堆坡的綠化景觀設計,保留了近300多平方米的魚塘作為雨水調節塘,收集淨化地塊內西側徑流雨水;利用原有荷塘建設一個荷花池,達到蓄水、淨水、生物滯留等生態環保作用。
除了利用陶土磚的透水性鋪裝園路,還建造一條旱溪,配合植物營造溪水景觀,達到晴天景觀,雨天存水,旱溪可與雨水管渠聯合應用。
綠地內雨水的合理循環利用,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通過構建水生態系統,實現了場地內的生境復育及生物多樣性拓展。
松江區五龍湖生態景觀建設
松江區五龍湖生態景觀建設項目北臨牛家鬥街、南至外浜街、西達茸凱路、東至茸惠路,是周邊地塊的集中地綠地景觀空間。
通過建設生態護岸、路面透水鋪裝、建設雨水花園及雨水分散-滲透系統,實現了存儲、滲透、淨化的海綿功能,營造出兩岸自然水生態美景。綠地內海綿功能實現了對徑流雨水的有效消納。
奉賢區「上海之魚」 道路及生態駁岸建設
奉賢區「上海之魚」生態核心區是南橋新城的重點開發地區。為解決道路雨汙混接、路面積水、綠化匱乏的問題,生態區採用了路面透水鋪裝以及建設包括生態擋牆和生態護坡在內的生態駁岸。達到了徑流雨水的有效消納、防洪壓力減小、生態環境改善的效果。
道路的海綿化改造將更方便居民出行,提高附近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生態駁岸的改造完善了駁岸體系,種植的水生植物淨化了水質,改善周圍的溫度,溼度,以及環境。
崇明區新三路步行街建設
新三路步行街(安通路-新七路)位於崇明區,圍繞實現「小雨不積水」的目標,重點打造生態停車區、花溪景觀區和休憩景觀區幾個部分。截止至2018年5月,該項目處於設計階段。
生態停車場是在露天停車場應用透氣、透水性鋪裝材料鋪設地面,並間隔栽植一定量的喬木等綠化植物,形成綠蔭覆蓋,將停車空間與園林綠化空間有機結合。
雨水花園作為綠化生態蓄滯區,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形成的淺凹綠地。由樹皮或植被作為覆蓋,實現蓄水、淨水和收集雨水的功能。
資料:市住建委
編輯:孔祥如、楊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