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夢,編劇,中國編劇社群會員
註:由於是同聲打字(中間還掉線了),不可避免錯別字和一些遺漏,大家作為參考看下,如果希望看原版視頻,歡迎加入編劇社群。
Q1:怎麼入的行?
A1:讀這個專業,戲劇文學系,畢業自然而然的來做這個工作。剛入行的時候,那時候市場和現在不太一樣,更喜歡那時候,比較注重創作,大家一起商量著來。或者編劇自己覺得不錯的題材,寫好了找人買。現在創作的價值觀有點扭曲了,之前是創作中心制,差距也沒那麼大,也就三四倍的差距,包括編劇、導演差距也沒那麼大,主創都差不多。現在有好的一面,市場變大、從業人員變多,現在 18年爆發,網際網路視頻的興起,加上資本市場,加上比較虛的東西被放大,比如15、16年,大IP熱,甚至小說的價值不重要了,流量數據好,再加上流量明星就行了。從18年開始,這個行業開始整頓,兩面說,一個導致行業蕭條,但也讓大家回到創作上來,從長期來看,也許是好事。從長期來看,社會、觀眾需要好的作品,這個行業會復甦,會變得越來越好。
Q2:現在的環境比之前更艱難還是更好?
A2:那時候全國才產不到兩千集的電視劇,現在已經到一萬五六千集,這不包含網劇。對從業者來說,肯定是機會變多了。
Q3:疫情這段時間在家在做什麼?
A3:多數編劇是常年隔離的,開會一周也就兩三次最多。現在在繼續之前的創作,想打磨好作品,所以花時間很多。
Q4:在之前的創作經歷中,哪些作品是改編的?以及創作過程。
A4:紀中老師版《西遊記》《鹿鼎記》,一個是神話作品,一個是武俠作品。個人體會是,金庸先生的改編比較簡單,因為金庸先生30歲以前做過編劇,所以金庸先生畫面的思維是非常清晰的。看金庸先生的小說,可以看出他對行動等的描寫,很影視化。說誇張點,甚至一天改個兩三集都可以,80%原樣可以用的。因為每天連載三千字,所以會有些疏漏。在當小說看的時候,不容易發現,但做改編的時候,會發現一些對不上的內容,這時候需要做些彌補。金庸先生作品太適合影視化改編,所以改編比較輕鬆的。當時接手做《西遊記》,都希望做出點新意來。老版《西遊記》是中國電視劇裡重播率最高的,當時是09、10年做的改編,離老版已經二十多年了。電視劇是有時代性、時尚感的,哪怕是經典作品,在不同時期,大家的解讀是不一樣的,還有當下性的和觀眾的呼應和共鳴。比如老版《西遊記》創作年代比較早,而且主創者是老前輩,他們是在講究意識形態鬥爭的環境下長大的,他們不可避免的遺留一些鬥爭哲學、敵我矛盾、真假矛盾、美醜矛盾,仔細看會看到。包括造型也一樣,偏戲曲的造型,比如悟空的和戲曲舞臺的一模一樣。電視劇每三五年流行一個審美風格,是有時尚感的,包括造型等視覺上的,也有情節上的。當時我們想做一個職場感,把師徒四人像放在一個辦公室裡,只是不是在一個固定空間裡,參考這個以後,年輕人的代入感會比較強。傳統的沙僧形象是比較木訥、勤勤懇懇,但在我們新的《西遊記》裡,會有腹黑、毒舌的一面,當然也保持勤懇的原人設,這就把他的角色有點時尚感的改編。有人喜歡,有人也不喜歡,比如豬八戒,有人覺得太魔獸化,有人也很喜歡,因為符合《西遊記》的描寫。這些爭議都是正常的,因為對於經典的解讀,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對《西遊記》的改編要考慮當時的環境、觀眾、審美,但有一點,就是不能拋棄原著,那就不叫改編了,相當於借一個題材搞原創了。
Q5:那從編劇層面怎麼把新進的審美加到古典名著裡?
A5:所有的古典作品放到現在解讀,都有當下性的,要以當下觀眾熟悉的點和方式去呈現。比如沙僧,他是辦公室裡幹活最多的人,每個公司都有這種人,任勞任怨、髒活累活都幹,但受了這麼多委屈,總會有牢騷,只要呈現出來,觀眾就能感覺得到。悟空就是最能幹,但脾氣最大、不服管,這種員工最容易跳槽,威脅罷工、回花果山好幾趟。
Q6:出於市場的考慮,是照著原著改,還是改動大?
A6:比較複雜,每個作品不一樣。碰到過有人拿著特別大部頭的小說,400萬字,《紅樓夢》才105萬字,很水。碰到這種情況比較撓頭,如果完全和原著不一樣,原著粉會不認同會流失,投資方也不會同意,這是經濟方的考量,不是創作方的考量。考量的是小說和劇的審美和呈現方式不一樣,小說的優勢在敘事自由,毫無限制,對內心的描摹可以長篇大論,影視要非常直觀的用畫面呈現,對思想的表達也不太適合影視。做改編的時候,要把人物、故事、思想保留,又要換成影視的呈現方式,更多的是要研究這個問題。至於說流量、原著粉、資方的投入價值,這屬於市場評估,按說不該由創作者承擔。但現在市場扭曲,這些東西也會強加給編劇。具體的小說完成度不一樣,這個要一事一議。比如金庸先生的作品,射鵰之後的作品,基本就是尊重原著+打補丁,就足夠了。
83版射鵰,大家都很熟悉,如果現在拍射鵰,肯定是不一樣的,故事還是要有點變化的。最大的變化不是故事情節、框架,而是人物的色調、時尚感,不光是劇作,場景、造型、音樂、剪接方式,都要有變化。
Q7:最近您有關注什麼改編得比較好的電視劇嗎?
A7:《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的底子本身很好,改編也比較尊重原著,做了合適的影視化呈現,製作團隊也呈現的很用心和到位,你費了心血、下了功夫,觀眾看得到。
Q8:製作費用越來越高,本質是什麼?
A8:近些年,製作水平上升的非常快,不管是數碼技術還是服道化製作。不過我不是很認同古裝劇說自己花了多少錢去做服裝這種價值觀,因為對於觀眾來說,首先看的是故事、人物,服裝什麼的多好,並不能意味著這是個好劇,它是個局部的。現在有個問題,價值判斷扭曲,覺得看幾個畫面、場面還不錯,就覺得是個好劇,但看故事就看不下去。這個行業十幾年前出現過這個情況,有個劇播出前非常火,大家看片花覺得帥、用心,當時創作是最高價買的,但當時出了大問題,故事完全連不上,觀眾看不懂在講什麼。像這種戲,是特別典型的營銷案例,就像你賣千裡馬,拿個黃金馬鞍,但你買的是千裡馬。賣劇也是,故事不受重視,這是本末倒置,這個行業、市場還不夠成熟。編劇在劇集中的發言權,是被低估了,美劇、韓劇、日劇,整體水平比我們高,日劇、美劇生產的特點是創作中心制,編劇經常兼任製片人、監製,所以他們的質量是有把握的。國內創作秩序的混亂有點不可理喻,聽過有的腕兒帶著兩三個編劇,覺得不好就改,扔給導演,導演還不敢不聽,這是職業操守問題,如果你對劇本不認同就不要來拍,既然來了就不要在現場亂改。在創作上有整體感的兩個人,編劇和導演,演員的思維容易從自己的角色出發,表達個人感受,鼻子比臉大,這個人不可能好看,有的演員改戲就是把鼻子改得比臉大。這個行業應該大家一起來糾正,不應該鼓勵這種業餘的創作性。
Q9:這兩年有變好嗎?
A9:有的網絡平臺會先劇本過評估系統,劇本的權重變大了,這是個好現象。
Q10:美劇是創作中心制,節奏也很快,按季來,但國內動不動好幾十集,怎麼看這個現象?
A10:國內的劇,你不用看屏幕,你能了解劇情,但美劇,除了肥皂劇,如果你不看畫面,你什麼都不知道。國內的劇偏口水劇,過於依賴臺詞。還有節奏感的問題,這個跟整體環境有關係。美劇基本沒有免費的劇,是付費觀看,國產劇從傳統上來說,是免費看,這兩年網絡才開始付費。這種情況下,美劇如果水了,觀眾棄劇,你就沒有收入。國產劇呢,每集單價那麼低,你想把錢掙回來,拍六集八集肯定是賠的,以前業內有個測算,如果少於20集是收不回成本的,這個是經濟利益上的問題。網絡平臺比較靈活,想學美劇做短劇的模式,我覺得這個嘗試是比較好的。短劇做精品劇,甚至做成電影的製片都是可以的,兩三千萬一集,單集收費,但就要求好看。
Q11:50集注水成70集,怎麼看這個情況?
A11:首先編劇肯定是要配合,單集的劇本量很大,寫成1.5-2集的量。編劇不寫,怎麼能拍出來呢?或者編劇自己兌水拖沓,也有可能。
Q12:按照您的理想模式,您來創作一個劇,怎麼把節奏寫得好看?
A12:故事的節奏和情節的密度、人物關係的緊張程度、氣氛的營造等都有關係,很複雜的問題,是藝術的生命,難把握的東西。
Q13:關於限古令?
A13:國家沒有明確的發布過限古令,廣電批判過宮鬥、宅鬥的劇,之前有段時間這類劇霸屏,整體上負能量東西偏多,廣電批評過這個類型,打擊面比較大,因為很多公司在做這個類型的戲,所以大家就誤傳成限古令。廣電所鼓勵的,包括古裝歷史正劇,包括能正面弘揚中國歷史文化,從創作的多樣性來說,少了古裝劇是不可能的。中國古代文化的形態非常多,籠統的限制古裝劇,是不可能的。古裝歷史劇的挖掘尺度,弘揚正能量的歷史文化,應該都不太會在審查中受到打擊和限制。
Q14:《大明王朝1566》這種劇現在很少?
A14:這種劇很多敏感話題,要通過審核,需要功力。而且當下市場過度商業化,燥急,導致沒有耐心等,這種劇非常費時間,現在不太鼓勵這種需要超長的耐心的劇,以後可能會有,也許有耐得住寂寞的創作者。
Q15:網大是前六分鐘的精品製作,網劇是前六集的精品製作,怎麼看?
A15:這個牽扯到有效點擊的問題,超過六分鐘的連續觀看才給結帳,有種說法,300萬的製作經費,250萬花在前六分鐘。這種規則是網站設置的,對於創作者來說是不利的,要鼓勵創作者把整體做好,而不是前六分鐘,還要保持結帳的公平。前六集這個不知道,如果一個人買會員第一次點你的劇,就算你為網站拉新,可以結帳。
Q16:怎麼樣的改編不算魔改?
A16:比如《麥克白》,用日本戰國時期的殼,呈現了莎士比亞的神,這種不能算魔改,是最高級的改編。這個小說到底適不適合改編,平臺又一定要,可能會改動很大,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對於一個正常編劇,給我一個很成熟的小說,可以很容易的改成劇本,有誰願意多費很多力氣去改,比如金庸先生的小說,錢掙得容易,大家都很高興,誰願意推翻了重寫。這種較大的改編,多數是實在沒轍了。
Q17:想改編冷門的古典小說?
A17:挺好的,不一定是長篇小說,甚至是筆記小說。中國古代的敘事文學很豐富的,現在大家關注的作品,大多圍繞著四大名著什麼的。我自己其實就比較喜歡《三言兩拍》之類的內容。至於找當下性的問題,如果有一篇小說穿越了幾千年打動了你,就一定能打動觀眾,你要為他加上時尚感而已。比如說《西廂記》,前面是《鶯鶯傳》,《鶯鶯傳》比《西廂記》更接近生活、更真實,戲曲和筆記小說不太一樣,《鶯鶯傳》更適合改編,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Q18:主旋律的劇怎麼創作?
A18:藝術性和觀賞性,主旋律的劇會比較吃虧。中國曾經經歷過偽理想主義的生活,所以大家可能會有排斥和牴觸,就是假。如果是真人真事,大家會感動,但如果寫成了劇,過於政治正確,大家會牴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真。
Q19:以自己的作品舉例,怎樣做內容選題、人物設計、故事大綱?
A19:牽扯的東西太龐雜了,講一個小時講不完。我做原創,和製片人聊,覺得不錯就做,也有製片人拿來不錯的題材找我。如果是你原創的題材想做,首先是個有感而發,你覺得東西打動你。其二,你有的說,如果這個感動一句話兩句話說完了,也做不成一個戲,你的這個感動一定能轉化成故事,轉化成人物。至於說怎麼做大綱,簡單點三四千字、一兩萬字、三四萬字,再細就分集提綱了。要講主要的人物關係,主要的大情節脈絡,呈現出打動人、概括主題的東西,這樣才能完成一個交流。大綱的要素就是初中的記敘文,想起一個小練習,剛入行的新人可以試試,就是縮寫。比如拿《哈姆雷特》縮寫成五千字的故事,再縮寫成一千字的故事,再縮寫成一百字的簡介,甚至再縮寫成一句話。在做濃縮的時候,你就牽扯到一個取捨,自己就能感受得到。
創作中,概括能力很重要。比如《茶館》,也是高度概括的東西,用十幾個人物,就把整個社會的生態就呈現出來了。
Q20:先做人物還是先做大綱?
A20:每個作品不一樣。比如有個作品,河南地方上一個植樹造林的人,那你肯定是從人物出發,了解他的事跡,開始編織故事。每個故事不一樣,出發點也不太一樣。有時候可能是因為一種情緒,一種感動想做一個劇,你可能會整理你經歷的、看到的不同的情感故事。
Q21:人物創作有什麼練習方式嗎?特別是人物的對白,怎麼可以保持人物的真實性和戲劇性的平衡?
A21:多看多揣摩,比如《紅樓夢》,我看了四五遍不止,因為他對人物的完成已經太好了,又概括又有細節。多揣摩好的作品,天才們是怎麼做的,我們能學到三到四份就能及格了。凡是能打動你的,多看多揣摩。唯一的建議,就是多看經典作品。
Q22:電影大綱有三段式,電視劇大綱有結構嗎?
A22:也碰到過同樣的問題,有些電視劇確實比較龐雜,比如跨時空。其實對電視劇很難,觀眾又不是集中觀看,可能一周就播幾集,玩結構很容易亂。電視劇上對結構的探索空間比較小。看過最特別的電視劇大綱,像菜單一樣,也很吸引人。
Q23:業界有些好口碑,但收視率不行的尷尬情況。
A23:評價標準不同。前些年抗日神劇,經常有大爆款,業內都覺得這是個啥,但是就是收視率第一。像雷特裡斯哥特,當年拍《異形》賺了很多錢,他就很任性的拍了《靈異殺手》,巨虧慘澹,影評界也對他嗤之以鼻。但二十年後,被評為科幻史上最偉大的作品。觀眾有觀眾的角度,業內有業內的角度,業內還有時代性。自己問心就好,不要多想,想得太多負擔太多。
Q24:金庸先生的小說裡,人物說了一大段話,怎麼變成影視語言?
A24:有的長達一頁多,看這段內容,如果是敘述往事,可能會插閃回,可能會打斷,導演那還有蒙太奇剪輯的,最核心的還是戲和人物,只要對,就不害怕。
Q25:結合《霧裡看花》講講人物設定。
A25:算是行業片,行業背景比較清晰,主角都在行業活動。當時潘老師(劉羅鍋的製片人)找我做,他認識好多古玩行的人,採訪了三十多個老專家,各個門類最頂尖的專家。了解了以後,才會設置故事和人物。其實古玩行,他的故事非常多,有有文化的,有沒文化的,有伯牙子期的儒雅的,也有打破頭爭名奪利的。古玩行最刺激的是撿漏和打眼,這種故事很多,會導致生生死死、改變命運,但不能重複。當時古玩行有句話打動我,人眼睛是黑的,心是紅的,看到東西後,眼就紅了,心就黑了。人在這個環境下,要面臨各種考驗。這個算是題材先行,那時候全民收藏熱,全國了解古玩的有1-2億人,是收視率的保障,可又不是鑑寶欄目,先搜集素材,採訪這個行業,再慢慢形成故事。人物決定了故事的形態、走向、主題、情感價值。
Q26:怎麼寫行業劇?要不要找個行業內的人寫,編劇再改?
A26:首先要去了解。採訪、採風、搜集資料,當你覺得你說話不外行的時候,基本上可以著手寫故事了。最好還是請個專家級是人做顧問,但不要讓他寫。不要把生活中的故事,當成戲劇裡的故事。之前有個朋友,說給我提供個故事,說他的鄰居二三十年前離婚,母親帶著兒子,父親帶著女兒在不同城市生活,多年以後,這倆人談戀愛準備結婚,父母見面都傻了。我說,生活中這屬於極端事件,但我寫這樣的故事,我就是二貨。
Q27:片方對於影視改編的常見意見?奇葩意見?
A27:滿足平臺審劇本的要求,這是正常片方的要求,一般說來不會要求編劇幹額外的事。會有比如請明星,希望戲份重一些,在不破壞整體創作的前提下,是可以的,如果使劇本創作水準下降,要據理力爭。
Q28:片方看中的適合改編的作品?
A28:流量、數據、關注度,其次才是題材、故事這些因素,這是一大類。之外還有有特種兵題材,海外軍事行動之類題材上比較亮眼、有新鮮感的。他們關注的東西的邏輯是預期題材會喜歡。
Q29:第一流的文學作品,很難改編成影視作品,一般二三流的作品會比較好改編?
A29: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比如卡布卡,你想改編成影視是非常困難的,而且不見得會取得成功。像《大仲馬》在文學史上地位不是很高,但在影視改編史上地位很高。這跟文學、影視在人們的消費中佔的位置的緣故。影視是比較大眾的,要有人買單,不然活不下去。小說可以零讀者寫作。故事性強的更適合改成影視。但凡是有例外,《紅樓夢》也是一流的影視作品,也能改。
Q30:有的題材寫到一半就寫不下去了。
A30:不一定跟題材有關,可能跟你人物關係搭建的彈性、豐富性有關係,可能就一組、兩組人物關係,寫完了,沒有變化了。一個長篇,需要一個敘事綿長的東西,不要拉斷,要夠長。
Q31:覺得自己寫的比較low,怎麼體現時尚感?
A31:人物小傳和故事呈現都能體現,比如開頭、人物出場亮相,加一些標誌性的東西,和時尚感相關的。
Q32:編劇新人如何拜師?
A32:很多編劇組織,比如喜多瑞,可以跟他們聯繫,有沒有什麼合作,或者直接發簡歷。喜多瑞經常搞沙龍,歡迎參加。
【胡聰:編劇社群剛好是和喜多瑞活動,會組織線下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