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變器在風力發電系統與電網接口上的作用

2020-11-23 電子發燒友

逆變器作為風力發電系統與電網的接口,承擔著核心電能變換和控制的作用,同時是系統中極易發生故障的薄弱環節,系統能否向電網或負載提供優質的電能,逆變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確保電網穩定運行,提高電能質量,逆變器的故障診斷尤為重要,因此近些年逆變器的故障診斷研究成為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TMS320F28335 DSP作為TI公司推出的32位浮點數字控制處理器,其主頻150 MHz,具有外設豐富、性價比高、存儲空間大、處理速度快等優點

[4-5]

,一直被用作逆變器智能控制及故障檢測與診斷系統的核心控制器。

逆變器系統是典型的相互依賴、錯綜複雜的混雜系統[6],傳統的DSP系統的代碼編程費時費工、效率低。Mathworks公司和TI公司聯合推出TSP工具,使得在Simulink環境下即可進行嵌入式系統建模、仿真、代碼生成及調試工作,大大提高了工程開發效率。本文在逆變器系統上實現代碼自動生成。

1 代碼生成技術

代碼自動生成技術是指用特定的軟體(MATLAB)或者軟體中特定的工具箱,建立目標代碼的系統仿真模型,並根據特定的目標配置自動生成嵌入式系統應用程式[7-8]

Embedded Coder是MathWorks公司提供給Simulink用戶針對嵌入式系統開發的強有力的工具。TSP TI C2000(Embedded Coder Target Support Package for Texas Instruments C2000 Processors)工具箱由TI公司和MathWorks公司聯合開發,可與TI公司的CCS(Coder Composer Studio)集成開發環境(IDE)無縫對接,是針對基於C2000系列DSP嵌入式系統開發的工具箱[9-10]。該工具箱提供了DSP外圍資源一對一的接口模塊,可以將系統模型轉換為可優化的、可移植的、自定義的產品級嵌入式C代碼[11-12]。將模型的信號源和信號接收部分模塊替換成I/O埠,由軟體提供的系統.tlc文件負責統籌調用代碼生成的整個過程,根據目標配置自動生成系統應用程式。

應用代碼生成技術不需要逐句逐行的編寫模型仿真所需要代碼,並較容易進行相應的調試。與傳統設計方法相比,明顯具有開發周期短、費用低、效率高等特點。

2 基於代碼生成技術的開發流程

首先根據需求確定系統設計標準,在Simulink平臺中根據設計思路建立系統仿真模型;其次,根據系統設計要求設置模型參數及仿真環境,並植入相應的智能算法,完成配置工作後進行模型仿真,在仿真過程中實時觀測仿真結果。如若仿真結果與預計結果有偏差,則及時完善仿真模型或參數設置並進行反覆修正,直至仿真結果與理論結果吻合。仿真完成後對Simulink模型進行目標環境配置,設置系統文件及硬體調試環境,編譯代碼生成模型,生成代碼執行文件(.out),連接硬體調試板,下載執行文件,運行程序,觀察並測試系統參數。其開發流程如圖1所示。

3 三電平逆變器

三電平逆變器是常見的電力電子電路拓撲結構,由以兩電平變換器的一個橋臂為基本開關單元經過串並聯拓撲而成[13],基本開關單元為圖2結構,此電路只輸出兩種電平,通過此基本開關單元的串聯或並聯的形式加以組合,以達到輸出端輸出多於兩個電壓等級的電壓值。可構成如圖3所示的三電平逆變器的單相橋臂,3個同樣的橋臂並聯再與直流電源等必要器件相結合,即可得到三電平全橋逆變器結構。

對橋臂上的IGBT按調製算法規律進行有序的控制,使IGBT按照固有的規律工作,即可輸出三電平全橋交流電壓波。其調製算法如圖4所示,正半軸載波和調製波生成互補的兩列觸發脈衝,分別觸發VT1和VT3;負半軸載波和調製波生成互補的兩列觸發脈衝,分別觸發VT2和VT4。VT1和VT2的控制脈衝p1和p2如圖5所示。輸出線電壓Uab如圖6所示,與傳統兩電平逆變器相比,三電平逆變器功率管的耐壓、容量提高了一倍,降低了輸出線電壓的du/dt,波形得到明顯改善,對比與兩電平線電壓更趨近於正弦波。

4 三電平PWM代碼生成

三電平PWM為12路觸發脈衝,如若在CCS中逐句逐行編寫程序,則是非常龐大的任務量,而且在編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錯誤,需要不停地修改和測試代碼,需花費大量的人力。為節約人力和時間,減少出錯率,提高開發效率,利用自動代碼生成技術來生成三電平PWM控制脈衝。建立三電平PWM自動代碼生成模型如圖7所示。

TSP工具箱中只提供DSP的外圍接口,需要利用Simulink的其他工具搭建三電平PWM模型,再由TSP中的Digital Output模塊定義輸出埠[14-15]。其中PWM模塊來自Simulink>Power Systems>SpecializedTechnology>Control&Measurements>Pulse&Signal Generators,此模塊為三電平PWM輸出模塊,設置頻率、相位、採樣周期等參數,使逆變輸出電壓為50 Hz。三電平PWM輸出有12路脈衝,而每個Digital Output模塊只提供8個GPIO接口,需要用Demux和Mux模塊組合,用兩個Digital Output模塊輸出脈衝。圖7中OUT1模塊GPIO0~GPIO7設置使用,OUT2模塊GPIO8~GPIO11設置使用,如圖8所示,共12路脈衝,控制IGBT工作。

模型建立成功後,設置目標環境。打開Simulation>Model Configuration Parameter環境配置,在Solver中設置仿真環境為離散環境,Hardware Implementation>Hardware board設置TI Delfino F2833x目標板,在Code Generation>System target file設置ert.tlc系統文件,Toolchain選擇CCS開發環境TI CCSV6 C2000,Interface>Code replacement library設置為TI C28x。代碼優化Code Placement>File packaging format設置為Compact,可優化生成代碼的邏輯結構,提高代碼的可讀性。

以上建模及目標環境配置完成後,按Ctrl+B組合快捷鍵編譯模型,或者在模型工具欄中找到編譯工具點擊編輯模型,如若模型設計及環境配置無誤,即可生成.out執行文件,此文件可由CCS下載到DSP中運行。

從整個設計過程來看,DSP開發人員只需在MATLAB中進行Simulink模型設計、構建、仿真及目標環境配置,替代了編寫、調試DSP代碼的複雜過程,減低了出錯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5 系統測試

本文設計了以TI公司的TMS320F28335為主控晶片的逆變器系統,系統由PC、電源、電源擴展模塊、光電隔離模塊、核心控制模塊、逆變模塊等組成。該系統中逆變器結構可從兩電平—三電平的結構拓撲,並可以提供逆變器結構性故障全模式,可進行逆變器智能控制及故障診斷技術的研究。

連接各模塊組建實驗系統,所有硬體電路接電等待開啟。將自動生成的三電平PWM可執行.out文件下載到DSP晶片並運行,開啟所有電路電源開關,觀測脈衝信號和逆變器輸出線電壓波形。觀測到VT1和VT2的控制脈衝波形如圖9所示,與圖5仿真結果吻合。

示波器顯示波形如圖10所示。對比圖10與圖6,可看出示波器波形與仿真結果完全吻合。

6 結論

針對工作在高頻狀態下的典型混雜系統——逆變器系統的智能控制及故障診斷的DSP代碼開發周期長、效率低、實現比較繁瑣的問題,提出基於代碼生成技術實現的方法。介紹了代碼生成技術及其開發流程,並以三電平PWM代碼生成為例展開說明,最後在逆變器實物系統中實現三電平PWM代碼的調試。結果證明,該方法簡單實用、開發周期短、錯誤率低、效率有明顯提高。為逆變器智能控制及故障檢測與診斷算法實踐驗證提供了方便,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相關焦點

  • 小型風力發電系統正弦波逆變器設計
    摘要:為了提高小型風力發電系統輸出電能質量,設計了高效、可靠、低成本的正弦波逆變器。關鍵詞:正弦波逆變器;小型風力發電;脈衝寬度調製;推挽電路;單相逆變橋 戶用小型風力發電機的輸出電壓儲存在24 V、32 V或48V等的蓄電池中,這就使許多交流電器無法直接配套使用。
  • 風力發電對電網運行的影響及對策
    大規模的風力發電需實現併網運行,國外風電大國雖然對風力發電和電網運行積累了一些經驗,但由於我國電網結構的特殊性,風力發電和電網運行如何協調發展已成為風電場規劃設計和運行中不可迴避的最重要課題。二、風力發電與電網運行不協調的原因2.1風力發電與電網建設步伐不統一風力電發項目前期工作流程相對簡單,核准進度快,建設周期相對較短,而電網接入系統在項目審查、方案確定及工程建設方面相對複雜,220kV電網可由各省(自治區)核准,330kV以上全部需報國家能源局核准,而電網的核准程序複雜,經過每個村莊都要取得鄉、縣、市、省的支撐性文件
  • 直驅式風力發電併網變流器裝置
    而實際上風力發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變速恆頻發電系統的發展,變速恆頻發電系統已經成為兆瓦級以上風力發電機組的主流技術。所謂變速恆頻,就是通過調速控制,使風力發電機組風輪轉速能夠跟隨風速的變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風能的利用效率,有效降低載荷,同時風輪及其所驅動的電機轉速變化時,保證輸出的電能頻率始終與電網頻率一致。
  • 風力發電系統變流器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
    摘要 以永磁直驅型風力發電系統為研究對象,針對其變流器結構和控制策略進行了研究。通過選擇最優雙PWM「背靠背」變流拓撲結構,並採用直接功率控制策略進一步提高了風力發電系統的併網性能。建立了輸出功率為10 kW的併網系統仿真模型,驗證控制策略的正確性。
  • 光伏併網逆變器原理
    /article/277785.htm  光伏逆變器是應用在太陽能光伏發電領域的專用逆變器,它可以將太陽能電池產生的直流電通過電力電子變換技術轉換為能夠直接併入電網、負載的交流能量,是光伏系統中不可缺少的核心部件。
  • 新能源發電的核心:逆變器的性能診斷
    目前新能源發電已經成為了一種主流的發電方式,各界對於它的關注也是逐漸增加。但是其中的發電核心逆變器是如何測試,其中的測試難點以及逆變器的性能診斷是如何進行的呢?這篇文章將會帶您快速了解。難點2:光伏與風電行業低電壓穿越(LVRT)測試低電壓穿越規定,當電網電壓跌落一段時間內,併網裝置如太陽能逆變器或風力發電仍需維持輸出,直到電網電力恢復正常。測試時要將這個過程波形全部保持記錄,需要在保證採樣率的情況下長時間記錄,再針對數據進行分析。
  • 電網停電 併網逆變器為什麼要停止工作?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有些人在安裝光伏系統時,會抱著一種「即使電網停電,如果有太陽,自己家也能用上電」的心態,現實情況是,電網停電時,自己家的光伏發電系統只會曬太陽,也會停止運轉,同樣用不上電。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併網逆變器,必須配置防孤島裝置,當電網電壓為零時,逆變器就會停止工作。
  • 風力發電中Crowbar的作用
    一、風力發電中Crowbar的作用   從原理上講,電網故障時候,風機側的CCP電壓會根據短路故障發生不同程度的降低,引起定子側過電流,進而耦合出轉子側的過電流。   二、風力發電機低電壓穿越技術   1、問題的提出   對於變頻恆速雙饋風力發電機,在電網電壓跌落的情況下,由於與其配套的電力電子變流設備屬於AC/DC/AC型,容易在其轉子側產生峰值湧流,損壞變流設備,導致風力發電機組與電網解列。
  • 永磁直驅風力發電系統的電能變換電路設計
    目前風力發電系統分非直驅風力發電系統和直驅風力發電系統,前者主要採用齒輪箱對風輪機提速後,驅動常規異步發電機,而直驅風力發電在整個體系結構中,由於省去了增速齒輪箱,減小了風力發電機的體積和重量,省去了維護,降低了風力發電機的運行噪聲,所以研究直驅風力發電系統的電能變換裝置對提高風電轉換效率及開發風力發電技術的推廣,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 產品名稱:5kw家庭用單相光伏併網逆變器 5000w千瓦太陽能發電系統...
    光伏併網發電系統由光伏組件、併網逆變器、計量裝置及配電系統組成(如下圖所示)。能量通過光伏組件轉化為直流電力,再通過併網型逆變器將直流電能轉化為與電網同頻率、同相位的正弦波電流,一部分給當地符合供電,剩餘電力饋入電網。
  • 淺析併網光伏發電系統對電網電能質量的影響
    因此,併網光伏發電系統也就成為全球綠色新能源領域的研究熱點。但在光伏發電併網過程中採用了大量的電力電子技術,在送上能源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影響電網電能質量的因素。本文就光伏發電併網的幾個主要技術環節可能帶來的電能質量問題進行分析。
  • 用於風力發電系統中的仿真技術
    0 引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75444.htm出於保護環境的考慮以及全球面臨的能源短缺現狀,風力發電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快速發展。隨著風電行業的技術進步,風力發電成本逐步降低,在經濟性上已經能夠與核能發電、水力發電展開競爭。
  • 光伏逆變器有的作用與用途
    太陽能是一種節約環保的新能源,光伏電站就是一種利用太陽光能,採用特殊材料組成的發電體系,因此,光伏電站也成為國家鼓勵力度最大的綠色電力開發能源項目。但是,一個光伏電站想要正常運作,那麼就少不了特殊材料——光伏逆變器,那麼,光伏逆變器作用有哪些呢?光伏逆變器用途又有多大呢?接下來為大家揭曉!
  • 上海海事大學研發海上風力、海流混合發電系統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日前,記者從上海海事大學獲悉,由該校物流工程學院教授湯天浩帶領的團隊正在研發一套海上風力和海流混合發電技術。目前海流發電實驗平臺已經初步建立。  該項目主要研究在海洋特殊環境下,研製海流發電機,探索和解決風力和海流混合發電系統的構建、集成、電能變換模式、併網控制等關鍵技術。
  • 英國:光伏電站在夜間成功調節電網電壓
    太陽能作為間歇性能源,常被人們認為是造成電網不穩定的因素之一,但英國太陽能廠商最新實驗指出,雖然說太陽能板在夜間無法發電,但可在夜晚維持電網電壓起伏,在未來全天都能扮演著重要的供電角色。  LightsourceBP表示,只需要花少量的錢調適系統,太陽能場就能在短短兩秒內平衡電網供電。該公司最近在東薩塞克斯郡的太陽能電廠進行實驗,在晚間時通過太陽能廠調整電網電壓波動,以行動證明太陽能電廠的功用不僅日間發電如此。
  • 淺談小型風力發電機
    目前安裝的風力發電系統大多是MW級與電網互聯的大型風機系統,該行業的技術經過不斷完善已日臻成熟。但是用於邊遠地區獨立供電的小型風力發電系統還需要克服很多技術上的難點才能得以廣泛的應用。離網型風力發電機亦稱獨立運行風力機,是應用在無電網地區的風力機,一般功率較小。獨立運行風力機一般需要與蓄電池和其他控制裝置共同組成獨立運行風力機發電系統。這種獨立運行系統可以是幾kW乃至幾十kw,解決一個村落的供電系統,也可以是幾十到幾百W的小型風力發電機組以解決一家一戶的供電。
  • 分布式風力發電應用場景、原理、應用、國家政策
    摺疊解決方案分布式風力發電的原理,是利用風力帶動風車葉片旋轉,再透過增速機將旋轉的速度提升,來促使發電機發電。系統主要由風力發電機、蓄電池、控制器、併網逆變器組成,依據現有風車技術,大約是每秒三米的微風速度(微風的程度),便可以開始發電。風力發電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熱潮,因為風力發電不需要使用燃料,也不會產生輻射或空氣汙染。
  • 如何自建一套家庭光伏發電系統?
    家庭光伏發電系統概念圖    (1)基本配置  一套家庭光伏發電系統主要包括太陽電池陣、蓄電池、光伏逆變器和交流斷路器,其基本配置如下圖所示。逆變器作為中間重要單元將此直流電能轉換成滿足電網要求的交流電能並饋入電網。
  • 發展潛力大 中小型風力發電行業前景被看好
    日前,在2015第十一屆UPS供電系統及其基礎設施技術峰會上,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楊耕指出,新能源發電和分布式發電作為未來配電網的趨勢之一,其運用前景和發展潛力毋庸置疑。
  • 【乾貨】併網光伏發電微網系統的介紹及原理解析
    併網光伏發電微網系統是一種新型網絡結構,是由分布式電源、負載、儲能系統和控制裝置構成的系統單元,是一個能夠實現自我控制、保護和管理的自治系統,既可以與外部電網併網運行,也可以孤立運行。併網光伏發電微網系統是相對傳統大電網系統的一個概念,是指多個分布式電源及其相關負載按照一定的拓撲結構組成的網絡,並通過開關連接至常規大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