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學研發海上風力、海流混合發電系統

2020-12-06 中國青年報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日前,記者從上海海事大學獲悉,由該校物流工程學院教授湯天浩帶領的團隊正在研發一套海上風力和海流混合發電技術。目前海流發電實驗平臺已經初步建立。

  該項目主要研究在海洋特殊環境下,研製海流發電機,探索和解決風力和海流混合發電系統的構建、集成、電能變換模式、併網控制等關鍵技術。海洋新能源混合發電系統的結構包括海上風電系統、海流發電系統、海水溫差發電系統等。通過AC/DC電源變換裝置將各種不同的海洋新能源發電系統轉換為直流,由海底直流輸電向直流負載或再經過DC/AC變換器轉換為交流負載供電。

  記者了解到,海流發電實驗平臺由真實的水流模擬發電系統、基於OPAL-RT模擬計算機組成的計算機模擬系統,以及兩個電機組成的半物理仿真系統組成。能通過不同的系統模擬與實驗方法,研究海流發電系統性能。其中「海流模擬裝置」可以產生0-1.5m/s流速的水流。系統用來模擬海流運動,可產生均流、波浪、浪湧、渦流等。

  在海流發電機的研製過程中,湯天浩團隊設計了直接驅動的低速「永磁同步發電機」。這種發電機省去了勵磁繞組以及容易出問題的集電環和電刷,結構較為簡單,加工和裝配費用減少,運行可靠,非常適合海流發電環境。採用稀土永磁後可以增大氣隙磁密,從而顯著縮小電機體積,提高功率質量比。由於省去了轉子勵磁損耗,電機效率得以提高。另外,處於直軸磁路中的永磁體的磁導率很小,直軸電樞反應電抗較電勵磁同步發電機小得多,因而固有電壓變化率也比電勵磁同步發電機小。

  研究團隊還提出了多種海洋可再生能源直流併網方案,簡化了系統併網控制,並提出採用直流輸電方法,解決海底輸電問題;設計和開發了兩種併網逆變器,能夠按用戶需求提供交流電,或與岸上電網併網發電。

  據悉,該項目為中法合作項目。目前上海海事大學物流工程學院已有4位在法國做博士後的青年教師,學成歸國任教。通過中法合作「引進來」合作培養,至今,學校已有60多名研究生獲得中法雙方的碩士學位,13名優秀學生繼續在法國攻讀博士學位,7人獲得法國博士學位。

相關焦點

  • 風力「混搭」海流來發電 上海海事大學初步建成海流發電實驗平臺
    來源/東方IC  新民晚報訊(見習記者 郜陽)風力發電是一項發展迅速的綠色技術。海上豐富的風能資源和日趨成熟的技術讓海洋迅速成為新的風電市場。如何利用波濤洶湧的大海造福人類,成為科學家們鑽研的方向。
  • 浙大海流能發電裝備創新記
    一個月來,在浙江大學原創大長徑比半直驅水平軸120kW比例樣機基礎上,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300kW電氣變槳機組,在舟山摘箬山海洋科技示範島浙大海流能發電試驗基地實海況發電成功,實現270度變槳和併網運行!
  • 風力水流發電機系統的研究
    海水的大規模流動含有巨大的能量,據估計,全球海流能高達5×106MW,我國可開發的海流能約為3×104MW。因此,發展風力海流發電機對於保證我國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密西根大學流體動力學實驗室曾經進行過實驗研究,直徑1016mm、高838.2mm的三螺旋可反轉式水輪機,在流速為0.6m/s~2.4m/s時發電的效率可達35%。實驗表明,螺旋式水輪機開始發電的流速約為0.6m/s,流速增加,發電量增加。水流速為1.5m/s時,水輪機產生的電力為500W,水流速在2.4m/s時,產生電力達2000W。
  • [舟山]風力發電潮汐發電 舟山利用海洋資源向大海要能源
    [舟山]風力發電潮汐發電 舟山利用海洋資源向大海要能源 2009年10月06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 海流發電用海流衝擊力使水輪機旋轉,變換成高速,帶動發電機發電
    海流發電用海流衝擊力使水輪機旋轉,變換成高速,帶動發電機發電。海水裡面由於溶解了不少礦物鹽而有一種苦鹹味,這給在海上生活的人用水帶來一定困難,所以人們要將海水淡化,製取生活用水。然而,這種苦鹹的海水大有用處,可用來發電,是一種能量巨大的海洋資源。
  • 637千瓦,浙大自主研發的海流能發電機組創國內海流發電裝備最大...
    近日,由浙江大學自主研發的大長徑比半直驅高效水平軸650千瓦海流能發電機組,日前恢復併網發電,「復工發電」後最大發電功率達到637千瓦,創國內最大發電功率紀錄。「在前期研製的30千瓦、60千瓦和120千瓦系列化裝備基礎上,我們研製的650千瓦大長徑比高效水平軸海流能發電機組是目前國內單機發電功率最大的海流發電裝備。」浙大海洋研究院副院長、機械裝備與海洋工程交叉創新團隊首席教授李偉說,單機組發電功率越大,意味著裝備產業化能力越強,越有利於開拓海洋能市場。
  • 2020-2026年中國海上風力發電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中國有海上風能資源,海風呼呼地吹著,而且海岸線非常長,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巨大,這些都為促成海上風力發電提供了條件。海上風電時代已經到來,而且來得非常迅速。**年**月,中國第一座海上風電場示範工程,也是亞洲第一座大型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的34臺機組安裝完畢,隨後於**月全部實現併網發電,為40萬家庭提供用電。
  • 2016-2022年中國海上風力發電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報告
    2016-2022年中國海上風力發電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報告對我國海上風力發電行業現狀、發展變化、競爭格局等情況進行深入的調研分析,並對未來海上風力發電市場發展動向作了詳盡闡述,還根據海上風力發電行 業的發展軌跡對海上風力發電行業未來發展前景作了審慎的判斷,為海上風力發電產業投資者尋找新的投資亮點。
  • 新時代 陽光電源助力我國海流能發電躍上新臺階
    近年來,陽光電源助力我國半直驅水平軸海流能發電機組成功併網發電,推動了我國新型高效水平軸系列化裝備的產業化進程。目前該系列裝備中最大單機功率已達650kW,由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浙江大學海洋研究院自主研發,獲國家科技部、國家海洋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浙江省科技廳重點項目的支持。
  • 中國海上風力發電行業現狀調查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2020年版)
    中國海上風電開發商主要包括龍源電力和上海東海風力發電有限公司(中電國際、中國大唐、中廣核、上海綠色能源四家合資)。前者以潮間帶風電開發為主,包括江蘇龍源如東32.5MW海上潮間帶實驗風電場和江蘇如東海上潮間帶150MW示範風電場及增容項目(50MW);後者主要為1.2MW的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
  • 波能發電裝置獲成功 海浪發電每度成本0.45元
    日前,由遼寧海事局和大連海事大學共同研發的多節漂浮式波能發電裝置進行了首次海上試驗,並取得成功。這一裝置能有效收集波浪能並轉化為電能輸出,且具備低成本、無汙染、節約能源的特點,可緩解全球範圍內的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問題。若批量投入使用,發電成本約為0.45元/kWh,低於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方式。
  • 上海師範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海事等高校的...
    這四所學校,雖然都在上海,專業各有所長,在招生時的錄取批次卻不完全一樣,令人驚訝的是,新晉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上海海洋大學,2018年竟然在吉林省高考中,本科第二批次錄取,而其他三所「四非」的學校,上海師範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在2018年吉林省招生,竟然全都是本科第一批次錄取!看不懂了!
  • 2020年版中國海上風力發電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2020年版中國海上風力發電行業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對海上風力發電行業相關因素進行具體調查、研究、分析,洞察海上風力發電行業今後的發展方向、海上風力發電行業競爭格局的演變趨勢以及海上風力發電技術標準、海上風力發電市場規模、海上風力發電行業潛在問題與海上風力發電行業發展的癥結所在,評估海上風力發電行業投資價值、海上風力發電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為海上風力發電行業投資決策者和海上風力發電企業經營者提供參考依據
  • 中國海流能發電技術躋身世界前三甲 搶灘「藍色油田」
    這標誌著中國海流能發電已攻克「穩定」難題,成為世界上繼英國、美國之後,第三個實現海流能發電併網的國家。  「當前,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傳統能源造成的環境代價日益凸顯。而被譽為『藍色油田』和『海上沙烏地阿拉伯』的海洋潮流能與太陽能、風能相比,規律性強且不佔用陸地,是理想的可再生清潔能源。」
  • 美國海上風力發電成本偏高 - solarbe索比太陽能光伏網
    索比光伏網訊:  美國維吉尼亞州海上風電發展局日前發布一份調查報告,聲稱目前美國海上風力發電的成本偏高。該報告援引美國能源部的數據指出,目前美國海上風電的發電總成本大約為每1000千瓦時243美元,而發同樣多的電,陸上風電的成本僅有97美元。
  • 我國海流能發電也能「上網」了
    這標誌著中國海流能發電已攻克「穩定」難題,成為世界上繼英國、美國之後,第三個實現海流能發電併網的國家。  早就知道大海是「藍色油田」,那麼這海流發電對地球的汙染是否更小?產生的電能較傳統方式又有什麼進步?  要說以海流作為能源,那我們得先了解其源頭——海洋能。海洋能包括溫度差能、波浪能、潮汐與潮流能、海流能、鹽度差能、岸外風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熱能等8種。
  • 「十二五」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流能發電與海島新能源供電關鍵技術...
    近期,科技部高新司在浙江舟山組織召開了「十二五」國家863計劃主題項目「海流能發電與海島新能源供電關鍵技術研究」驗收會。該項目由浙江大學牽頭承擔,浙江浙大網新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大學等多家單位共同完成。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完成了容量等級分別為25/35kW、30/40kW、60/75kW、120/150kW的4套海流能發電機組,建成了海流能發電裝備試驗平臺與測試系統,其中60/75kW機組累計運行時間超過2000小時。
  • 日媒:全球首臺100千瓦級海流發電機開始下水試驗
    中新網7月10日電 據日媒報導,近日,日本重工業企業IHI和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向媒體公開了計劃2020年實現實用化的海流發電驗證機「KAIRYU」。據悉,雙方將於8月在日本鹿兒島縣口之島海域安裝全球首臺輸出功率100千瓦級的海流發電裝置,利用日本近海平穩的海流進行實證試驗。
  • 中國第一艘燃料電池遊艇在大連海事大學研發成功
    大連海事大學在綠色航運領域傳來好消息,學校新能源船舶動力技術研究院牽頭建造的中國第一艘燃料電池遊艇「蠡湖」號通過試航,標誌著我國燃料電池在船舶動力上的實船應用邁出關鍵一步。海大的研究團隊依託多年來的研究積累,先後解決了船舶氫氣加注、氫氣瓶組輕量化、涉氫安全設計、船用燃料電池系統設計、船舶混動系統設計等技術難關。在此基礎上設計的燃料電池遊艇船長13.9m,採用70KW燃料電池及86KWH的鋰電池組成混合動力,設計船速18km/h,續航180km,可載乘員10人。船型及動力等接近於國外的對標船型,而對於電動船最為關鍵的續航指標已略有優勢。
  • 浙江日報丨637千瓦,單機發電新紀錄 浙大研製的海流發電裝備在舟山...
    記者21日從浙江大學獲悉,由浙大自主研發的650千瓦海流能發電機組日前在舟山恢復併網發電,最大發電功率達637千瓦,創國內海流發電裝備最大發電功率紀錄。「在前期研製的系列化裝備基礎上,我們研製的650千瓦大長徑比高效水平軸海流能發電機組,是目前國內單機發電功率最大的海流發電裝備。」浙大海洋研究院副院長、機械裝備與海洋工程交叉創新團隊首席教授李偉說。海流發電裝備主要有水平軸、垂直軸和振動式3種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