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看臉的社會,是如此的殘忍與現實。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做「美即是好」——人類,總是傾向於將美貌與其他積極的品質聯繫在一起。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定義美?
人類先天會識美人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有很多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能在網際網路上看到此類爭吵。但人類對面孔的審美,又是如此高度一致。
我們本身就具備一種能力,可以快速分辨出哪些面孔更美。早在上世紀,科學家就已證明了這一事實。例如,在嬰兒面前分別擺放兩組成年人判定為「美」和「醜」的面孔照片。結果發現,嬰兒凝視時間更長的面孔,正是成年人認為美麗的面孔。
嬰兒對面孔的反應,尚未受文化背景影響。這種審美偏好與面孔的種族、性別也無關。這表明了,人類對面孔美醜的判定,是存在一種先天機制的。
平均化的臉更具有吸引力
上世紀70年代,已經出現了關於「顏值」的研究,科學家嘗試著解答什麼是美。1878年,弗朗西斯·高爾頓爵士展示了一種名為「複合攝影」的新技術:將不同人的面孔照片,投射到同一張相片底片上,由此得到一張複合的、平均的面孔,合成出來的面孔更俊朗。
到20世紀末,科學家提出「平均臉假說」。利用計算機技術的輔助,多項研究都證明了「平均化的臉」更具有吸引力。
在擇偶過程中,選擇更平均化的臉,可以避開一些不利的突變。因此,面部結構平均化的臉,面孔吸引力就高。也就是說,只要你的臉夠平均化,你離「美女、帥哥」這類評價就不遠了。
平均只是美的一個促成要素,對稱性也是。計算機圖像研究表明,只需增加面孔的對稱性,就能增加其吸引力。
男性化面孔與女性化面孔
儘管人類發育的默認模式是對稱性的,但在現實中,我們每個人的臉都不是嚴格對稱的。越對稱的形態,則暗示著該個體有更高的「發育精準度」、更強大的基因。即便選擇丁克,但我們對美的判定,依然很難逃離基因內對更優秀的基因的渴望。
所以按照這一邏輯,男性理應會喜歡異性更加女性化(清秀)的面孔。而女性,則更喜歡異性更加男性化(陽剛)的面孔。
但大量研究表明,無論男女都更偏愛更有「女人味」的女性面孔。然而,女性對於男性面孔的偏好,卻會隨著情景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在一些研究中,她們喜歡更陽剛的男性。但更多的研究中,她們反而更喜愛面孔偏「娘」的男性。因為除了要選擇「好基因」以外,還要權衡他是不是一位「好父親」。
這時候,女性化面孔就發揮作用了。對於女性觀察者來說,男性化面孔更多與強勢、花心、缺乏耐心等特質捆綁。而有責任心、體貼、值得信賴、溫和等美好品質,則多與女性化面孔掛鈎。
在不同情景下的審美變化,更能說明問題。女性在短期擇偶的情景下,如在一個完整的月經周期內,女性在排卵階段會更偏好具有男性化特徵的異性面孔。在其他階段,則更喜歡女性化的異性面孔。
而身處醫療條件落後的地區,女性更偏好具有男性化特徵的異性面孔,更看重男方的好基因。但發達地區,情況則剛好相反,更女性化的男性反而吃香。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