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批美籍華裔,他們是美國獨霸全球的關鍵

2020-07-28 人生如夢LLH

我國在美國的人才多,大家都知道,但有一批特殊人群,他們才是美國獨霸全球的關鍵,因為他們都是聞名世界的頂級的科學家。

他們是:

楊振寧,安徽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上海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山東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遠哲,中國臺灣人,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朱棣文,江蘇人,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崔琦,河南人,199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錢永健,浙江人,200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高錕,江蘇人,200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有一批美籍華裔,他們是美國獨霸全球的關鍵


這些名字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都是聞名世界的頂級科學家,都獲得了我國科學家一直夢寐以求的諾貝爾獎。但他們都選擇了留在美國,加入了美國籍。為什麼?

如果這些人都是中國籍,我們國家就有多少諾貝爾獎獲得者呢,為什麼作為炎黃子孫的他們要留在美國呢?不值得我們好好反思嗎?

第一:美國的科研環境更舒適。

馬雲曾說過:留不住人,不是因為錢不夠就是因為過得不舒服。這裡的不舒服指的就是科研環境。

我國科研環境還注重按資排輩、人際關係、唯論文等因素,但美國顯然就更科學了。這麼多科學家願意留在美國,並在美國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就說明美國的科研環境是非常好的,是非常能激發人的潛在能力的,不然這些人的成就也不會如此的大。

有一批美籍華裔,他們是美國獨霸全球的關鍵

第二:美國有更高的薪水和物質激勵。

我們的精英喜歡留在美國,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人家高昂的薪水。

很多人才都美國,不但能拿到高薪,還能直接分到價格不菲面積很大的房子。可以說物質生活非常的幸福,根本沒任何後顧之憂。有人還專門統計過,美國的科研人員的固定薪資是發展中國家的幾十倍。如果算上獎金、分紅及年終獎還要高出很多。

再看看我國合肥辭職的科研人員,每月工資才一萬,還沒有房子。如此待遇什麼人才能留住?

第三:美國的人才利用率非常高。

前一段中國合肥離職的90多名科研人員,就暴露出我們國家人才利用率低的問題。那麼多科研人員,不但拿不到高薪,還拿不到可以做的項目,人才就這樣一天天的浪費掉。這種情況在美國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美國有上萬家各種類型的職業介紹公司和獵頭公司,這些公司之間競爭非常激烈,促使他們不得不把優秀的人才匹配到更適合的崗位。這樣一來就實現了人才價值的最大化利用。


有一批美籍華裔,他們是美國獨霸全球的關鍵


美國有種種不好,但在人才的吸納方面確實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其實他們能做到的,我們也可以做到。

美籍華裔不管怎麼說也是中國人,他們在外面兜兜轉轉最想的可能還是祖國,如果我們有很多好的科研環境,科研人員有較高的地位和待遇,我相信這些人還是願意回家的。

讓我們把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只有如此,中國的雞才可能在中國下蛋。

相關焦點

  • 美籍華裔科學家郗小星就「中國間諜烏龍案」起訴FBI
    此外,郗小星已就此事給他帶來的損害向美國司法部提出行政賠償。美聯社11日稱,華裔科學家郗小星10日起訴一名費城FBI探員,並質問美國有關部門為何把他當成靶子。起訴書說,2015年5月,FBI探員舉著槍闖進郗小星的家,用手銬銬住他,控制住他的夫人孩子,指控他把曾供職過的美國公司的保密「袖珍加熱器」技術洩露給中國。
  • 港媒:又有三所美國大學支持華裔美國科學家
    參考消息網7月26日報導港媒稱,華裔學者和研究人員又得到3所美國大學發聲支持。加拉格以該校癌症病毒學系主任研究員張遠教授為例,說明華裔科學家如何幫助推動該校歷史和醫學突破。加拉格寫道:「然而,這種全球學術交流的悠久傳統越來越受到衝擊。」他寫道:「自冷戰結束以來,以大學為基礎的研究和學術首次面臨限制全球交流的呼聲。」
  • 美國10大華裔科學家:他們是黃皮膚的美國人,卻不再是中國人
    但是我們卻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厲害的國家之一,另一個是印度,而他們的目的地大多是:美國。一百多年來,有無數的中國科學天才,沒有回來建設中國,卻在美國奮鬥一生。李遠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籍中國臺灣人李遠哲,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臺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籍中國臺灣人。這個人不再詳細介紹了,因為有黑歷史。
  • 炫富千金:26歲美籍華裔富二代女孩走紅
    美國NBC真人秀將富二代們的生活搬上屏幕,美籍華裔商人、金鷹集團總裁的小女兒因炫富走紅,受邀參演。她稱自己從小就和媽媽逛香奈兒、愛馬仕。 網易教育訊 據每日郵報報導,NBC真人秀節目將美國富二代們的奢華生活搬上屏幕,美籍華裔商人、金鷹集團總裁王恆的小女兒Dorothy Wang(王宣琳)因炫富走紅,受邀參演。她宣稱自己未來打算就是繼承家業。
  • 美國陸軍第一位華裔將軍:傅履仁與美國百人會
    1993年退役後,傅履仁仍舊活躍於政界和商界,擔任美國陸軍軍法總監、陸軍總參謀長的法律顧問,1995年起出任美國麥道飛機公司副總裁兼美國麥道(中國)公司總裁、美國波音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以及美國安然國際(中國)公司董事長。今年4月,傅履仁將軍成為由美國華裔精英組成的百人會會長,為其人生履歷再添上濃重一筆,也迎來了又一次全新的考驗。
  • 從一道菜窺探19—20世紀中期美籍華裔族群認同
    "雖然廚房已經收拾停當 , 但(華裔)餐館老闆為了避免引起衝突 , 還是決定招待他們(醉醺醺美國礦工) 。他很快將廚房案板上的幾碟剩菜倒在一起 , 做了一道大燴菜 , 這就是後來名聞遐邇的炒雜碎。"中餐館:美國人和華裔共享中餐就其真實程度分析,"炒雜碎"各起源版本從歷史角度分析均非確切,卻又非常符合邏輯,它所反映的是美籍華裔文化由雛形走向成熟三個階段。早期華裔移民所面臨西部社會環境複雜惡劣。
  • 美籍華裔晶片專家馬佐平:眾大佬助力華為,國家持續投入晶片研發
    其中,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微納電子美籍華裔科學家馬佐平,在採訪中提出"華為應該韜光養晦,不要老說自己是第一"的言論引發網友爭議。有網友嘲諷:美籍華人科學家在美國不好混啊,他們真的是韜光養晦一輩子,就是為了得到美國主流社會接納
  • 美國陸軍退役華裔將軍傅履仁成為百人會新任會長
    中新網紐約五月十日電 美國陸軍退役將軍傅履仁正式成為由傑出美籍華人組成的百人會的第四任會長
  • 26歲美籍華裔女孩炫富走紅 系金鷹總裁女兒(圖)
    據外媒報導,26歲的美籍華裔女孩Dorothy Wang因在網上「炫富」,成為了美歐媒體關注的新晉時尚名媛。  NBC真人秀節目將美國富二代們的奢華生活搬上屏幕,美籍華裔商人、金鷹集團總裁王恆的小女兒Dorothy Wang(王宣琳)因炫富走紅,受邀參演。她宣稱自己未來打算就是繼承家業。
  • 楊慶山會見著名美籍華裔設計師貝建中、饒及人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藍芳 攝影 宗琪琪)9月20日,著名美籍華裔設計師貝建中、饒及人,他與弟弟貝禮中創立了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貝氏建築事務所,主要代表作有中國銀行總行辦公大樓、中國工商銀行總行辦公大樓擴建工程、青島泰山基業等。
  • 美籍華裔病毒學家黃以靜去世 她是世界首位破解愛滋病毒結構的科學家
    封面新聞記者 王越欣 圖據網絡據華盛頓郵報報導,7月8日,美籍華裔病毒學家黃以靜(Flossie Wong-Staal)因肺炎在聖地牙哥拉荷亞的雅各布斯醫學中心去世,享年73歲。她曾被美國科學資料中心評為「全美十大超級女科學家」之一,在2007年《每日電訊報》評選的「全球100位傑出天才」中排名第32位,2020年,Discover將她評為改變世界的十大女性科學家之一。共同發現愛滋病毒 並成為破解愛滋病毒結構第一人據簡介記載,黃以靜於1946年8月27日出生於廣東中山。1965年赴美,就讀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 《自然》雜誌:美國華裔研究人才正悄然流失
    他表示,尋求法律建議的在美國的華裔研究人員越來越多,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會被政府或他們所在的機構無端調查。他說,兩年來,他接到尋求法律援助的研究人員的電話從零增長到幾十個。不過,這些華裔科學家的離開究竟有多少是因為美國政府採取的上述措施是個很難衡量的問題。
  • 美籍華裔奧陶紀倒立「跳崖」,「後浪」敢來PK嗎?
    重慶夢幻奧陶紀第三屆國際極限挑戰節即將於今年8月1啟動,奧陶紀面向全球徵集80位挑戰者體驗園區C位項目「極限蕩繩」。6月1日至7月10日,前往「夢幻奧陶紀」景區官方網站或官方微信公眾號填寫報名申請表即可報名參加,7月20日前收到景區電話或簡訊通知即報名成功。去年還沒有完全享受的人,這一次「捲土重來」,還有上一次不盡完美的,這一次要做推翻「前浪」的「後浪」!
  • 盤點近年來被美國「針對」的華裔科學家
    我國以驚人的速度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體,並大有趕超美國之勢。正因為如此,美國深深感到了危機,通過外交、貿易戰、技術封鎖等手段企圖掣肘與打壓中國的快速崛起,同時開始阻止兩國的正常科技交流,更有甚者針對與我國進行科技交流的科學家,尤其是華裔的科學家。今天,小Q就給大家來回顧下近年來被美國針對、調查甚至是逮捕的華裔科學家。
  • 美國重金招募華裔特工 中國留學生不幹賣國的事
    FBI急需大量安全領域的專業人士,幫助應對全球恐怖和國內安全的挑戰,主要工作崗位有預算分析師、電腦專家、外國財政研究專家、安全專家,年薪根據崗位的不同,從5萬美元到10萬美元不等。  在FBI的招聘說明中有這樣一段話:FBI和你尋找的其它職業不同,它具有挑戰性、受人關注,而且十分重要。無論你的背景和專業如何,你都會發現在這裡前途無量。
  • 「世界克隆牛之父」美籍華裔科學家楊向中華農授業
    在廣州作短暫停留的楊向中教授受到廣大媒體的追捧  南方網訊  「這裡有個講座,你快來,人已經很多了。」能引起學子如此興趣的是美籍華裔科學家楊向中教授。他主要從事動物胚胎工程研究,美國首例克隆牛、世界上首例以與生殖細胞沒有聯繫的牛耳細胞為供體的克隆牛等都是楊教授領導研究小組研製獲得成功的。  楊向中從1983年起就在美國做克隆研究,至今已有20年。克隆從冷到熱,他始終站在潮頭浪尖。說起這個題目隨手就能抖個風趣的「包袱」。
  • 美國「百人會」:促中美交流 為華裔發聲
    20年前,中美關係最低潮的時期,華裔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和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等人在美國發起組建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 「目標很明確,就是讓美國社會進一步了解中國,幫助在美國的同胞在各個領域爭取更多機遇。」百人會現任會長、賽貝斯公司董事會主席程守宗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如今,百人會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全國性華裔組織。
  • 盤點幾位祖籍蘇州的美籍華人科學家
    楊培東,1971年8月出生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納米材料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S.K.和Angela Chan 傑出能源教授和化學教授,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 盤點醫療領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華裔院士,及他們所引領的...
    2018年5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在官網上公布了新一屆美國科學院院士名單。基於在原創性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與持續成就,84名美國科學家以及21名外籍科學家當選新一屆美國科學院院士。截至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職院士總數達到2382名,外籍院士為484名,其中,有190人獲得諾貝爾獎。
  • 華裔及留美歸國科學家接二連三離奇死亡,是意外?還是陰謀
    2020年5月2日美國華裔科學家劉冰被發現遇害於賓夕法尼亞州家中,年僅37歲。劉冰是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研究助理教授,在其遇害後,該校官方網站登出報導:" 劉冰在解構新冠病毒感染的細胞機制及併發症的細胞基礎研究方面,即將取得「重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