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美國的人才多,大家都知道,但有一批特殊人群,他們才是美國獨霸全球的關鍵,因為他們都是聞名世界的頂級的科學家。
他們是:
楊振寧,安徽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上海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山東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遠哲,中國臺灣人,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朱棣文,江蘇人,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崔琦,河南人,199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錢永健,浙江人,200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高錕,江蘇人,200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些名字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都是聞名世界的頂級科學家,都獲得了我國科學家一直夢寐以求的諾貝爾獎。但他們都選擇了留在美國,加入了美國籍。為什麼?
如果這些人都是中國籍,我們國家就有多少諾貝爾獎獲得者呢,為什麼作為炎黃子孫的他們要留在美國呢?不值得我們好好反思嗎?
馬雲曾說過:留不住人,不是因為錢不夠就是因為過得不舒服。這裡的不舒服指的就是科研環境。
我國科研環境還注重按資排輩、人際關係、唯論文等因素,但美國顯然就更科學了。這麼多科學家願意留在美國,並在美國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就說明美國的科研環境是非常好的,是非常能激發人的潛在能力的,不然這些人的成就也不會如此的大。
我們的精英喜歡留在美國,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人家高昂的薪水。
很多人才都美國,不但能拿到高薪,還能直接分到價格不菲面積很大的房子。可以說物質生活非常的幸福,根本沒任何後顧之憂。有人還專門統計過,美國的科研人員的固定薪資是發展中國家的幾十倍。如果算上獎金、分紅及年終獎還要高出很多。
再看看我國合肥辭職的科研人員,每月工資才一萬,還沒有房子。如此待遇什麼人才能留住?
前一段中國合肥離職的90多名科研人員,就暴露出我們國家人才利用率低的問題。那麼多科研人員,不但拿不到高薪,還拿不到可以做的項目,人才就這樣一天天的浪費掉。這種情況在美國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美國有上萬家各種類型的職業介紹公司和獵頭公司,這些公司之間競爭非常激烈,促使他們不得不把優秀的人才匹配到更適合的崗位。這樣一來就實現了人才價值的最大化利用。
美國有種種不好,但在人才的吸納方面確實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其實他們能做到的,我們也可以做到。
美籍華裔不管怎麼說也是中國人,他們在外面兜兜轉轉最想的可能還是祖國,如果我們有很多好的科研環境,科研人員有較高的地位和待遇,我相信這些人還是願意回家的。
讓我們把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只有如此,中國的雞才可能在中國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