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華為遭遇史上最嚴峻晶片危機,牽動著億萬同胞的關注。
其中,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微納電子美籍華裔科學家馬佐平,在採訪中提出"華為應該韜光養晦,不要老說自己是第一"的言論引發網友爭議。
有網友嘲諷:美籍華人科學家在美國不好混啊,他們真的是韜光養晦一輩子,就是為了得到美國主流社會接納,長期下來已經沒有自信了。
還有人說:如果任總低調,整個國家都沒有這麼高的愛國士氣,也不可能調動那麼多企業家投資晶片研發的隊伍的熱情!
字裡行間充斥著對"洋垃圾"的輕蔑。
其實,馬佐平的言論是有科學基礎的,早在16年前他就預料到了這場晶片危機。
現年74歲的馬佐平,出生於1945年的蘭州,幼年曾經生活在新疆,後來隨父母遷往臺灣,大學畢業後,去了美國耶魯大學攻讀電機博士學位。
1974年,馬佐平被導師邀請,回到學校管理新建的半導體實驗室。
1980年馬佐平升副教授,隨後被耶魯大學破格聘為終身教授,並出任耶魯工學院電機工程系系主任。
有一次,馬佐平幫在耶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的妻子林彬芳做實驗時,偶然發現經過輻射後的玻璃試管總是由光潔透明變為灰色。
聯想到玻璃的成分是二氧化矽,與半導體成分類似,馬佐平於是試著對半導體器件進行輻射,結果發現了輻照後MOS內界面陷阱轉型現象,並隨後對此作了系統研究,奠定了馬佐平在半導體研究領域的地位。
馬佐平後來又提出用氮化矽做MOS柵介質以取代二氧化矽的概念,憑藉他在"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柵介質方面作出的貢獻,成為半導體微電子科技領域的權威。
馬佐平被授予"2005年美國電機和電子學院頒發的葛洛夫獎",該獎被視為全球半導體領域的最重要獎項。
馬佐平還在耶魯大學培養了大批華裔微電子科技專家,有40多位中國學生在他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
1993年以來,馬佐平幾乎每年回國,多次到中國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清華北大、山東大學、天津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科研機構和大學講學;
1994年至2000年間,馬佐平研究小組與中科院新疆物理所的輻射效應小組密切合作,使中科院新疆物理所成為中國的半導體器件輻射效應研究中心之一;
2005年,馬佐平院士與北大微電子學研究院王陽元院士合作共同成立了北大——耶魯微納電子合作研究中心,合作研討微電子及納米電子領域最先進的科學課題。
此外,馬佐平帶領耶魯畢業的學生組建了一支團隊,積極與杭州、嘉興政府協商有關晶片產業創業發展事宜,專注於下一代存儲、邏輯及中央處理器晶片的研發及產業化。
這個研究院得到復旦大學強力支持,研究院總部將設在復旦大學。
就是這樣一位75歲的美籍華人,幾十年來一直關注著中國晶片發展,絕不是毫無作為"韜光養晦"的磚家,而是為了中國晶片發展奔走的愛國專家。
早在2004年,馬佐平受訪時就談到,中國晶片的發展有三大困境。
第一,中國高等院校的情況是參差不齊,消息還是很閉塞。人家早就不做的東西了,他們還在做。想自力更生,但弄出來已經過時了。
以1993年舉例,航天部有一個部門研究人造衛星,其中有一個關鍵部門研究抗幅射效應的晶片。
後來發現北京也有很多單位都在做同樣的研究,這些單位互相併不認識,完全不知道別的單位做著同樣的研究。
各單位間信息閉塞,只顧埋頭苦幹,就會浪費資源浪費時間,做出來的東西也很落後。
第二、科技發展最重要的是機制,尤其是半導體,市場變化太快,這樣政府在這方面的控制多了一定行不通,一定要放手讓人們去做。
有一次,聯想被要求買華宏—NEC,這是一家國產公司。
柳傳志說,質量和各項標準都合格就沒問題。可聯想接下來與華宏聯絡,一直拖了幾個月,都給不出一個產品名目,但還是被要求買。
柳傳志很生氣,說我們用外國公司的產品,每個月都會寄來一些新產品的說明,服務非常好,而我現在與一個國企合做,主動找上門,情形卻是這樣,這肯定不行。
還有一個公司,倒是給了樣品,但下個月需要200萬時,根本制不出來,其實當時的樣品是湊出來的。
商場如戰場,瞬息萬變,如果拖拖拉拉勢必被市場淘汰。
第三、中國的發展很快,一些在建的廠在國內就很有市場。在至今為止是一個製造中心,將來總是要加強研發的,否則永遠在別人後面。
目前華為的晶片來源是由海思設計,臺積電生產。海思是華為的子公司,負責提供晶片,是華為晶片最重要的支柱。
在特郎普全面封鎖下,海思"出招",向全球招募人才加入海思。
提供全球視野和資源、大牛導師、5倍薪資等福利,看得出來華為這一次是打算招募更多的人才打造中國晶片。
這和馬佐平的想法不謀而合,只是希望時間上能來得及。
總結:正如知名媒體人王利芬點評:
今天我們看到的是晶片問題,明天還會有別的問題,問題的本質不改變,皮毛的東西改變其實結果未見得好!晶片是個慢活,一個急功近利,對失敗零容忍的文化氛圍能搞出來晶片這樣的科研創新嗎?
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