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華裔晶片專家馬佐平:眾大佬助力華為,國家持續投入晶片研發

2020-10-05 走進你心理

近日的華為遭遇史上最嚴峻晶片危機,牽動著億萬同胞的關注。

其中,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微納電子美籍華裔科學家馬佐平,在採訪中提出"華為應該韜光養晦,不要老說自己是第一"的言論引發網友爭議。

有網友嘲諷:美籍華人科學家在美國不好混啊,他們真的是韜光養晦一輩子,就是為了得到美國主流社會接納,長期下來已經沒有自信了。

還有人說:如果任總低調,整個國家都沒有這麼高的愛國士氣,也不可能調動那麼多企業家投資晶片研發的隊伍的熱情!

字裡行間充斥著對"洋垃圾"的輕蔑。

其實,馬佐平的言論是有科學基礎的,早在16年前他就預料到了這場晶片危機。


01 世界級半導體權威


現年74歲的馬佐平,出生於1945年的蘭州,幼年曾經生活在新疆,後來隨父母遷往臺灣,大學畢業後,去了美國耶魯大學攻讀電機博士學位。

1974年,馬佐平被導師邀請,回到學校管理新建的半導體實驗室。

1980年馬佐平升副教授,隨後被耶魯大學破格聘為終身教授,並出任耶魯工學院電機工程系系主任。

有一次,馬佐平幫在耶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的妻子林彬芳做實驗時,偶然發現經過輻射後的玻璃試管總是由光潔透明變為灰色。



聯想到玻璃的成分是二氧化矽,與半導體成分類似,馬佐平於是試著對半導體器件進行輻射,結果發現了輻照後MOS內界面陷阱轉型現象,並隨後對此作了系統研究,奠定了馬佐平在半導體研究領域的地位。

馬佐平後來又提出用氮化矽做MOS柵介質以取代二氧化矽的概念,憑藉他在"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柵介質方面作出的貢獻,成為半導體微電子科技領域的權威。

馬佐平被授予"2005年美國電機和電子學院頒發的葛洛夫獎",該獎被視為全球半導體領域的最重要獎項。

馬佐平還在耶魯大學培養了大批華裔微電子科技專家,有40多位中國學生在他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

1993年以來,馬佐平幾乎每年回國,多次到中國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清華北大、山東大學、天津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科研機構和大學講學;

1994年至2000年間,馬佐平研究小組與中科院新疆物理所的輻射效應小組密切合作,使中科院新疆物理所成為中國的半導體器件輻射效應研究中心之一;

2005年,馬佐平院士與北大微電子學研究院王陽元院士合作共同成立了北大——耶魯微納電子合作研究中心,合作研討微電子及納米電子領域最先進的科學課題。

此外,馬佐平帶領耶魯畢業的學生組建了一支團隊,積極與杭州、嘉興政府協商有關晶片產業創業發展事宜,專注於下一代存儲、邏輯及中央處理器晶片的研發及產業化。

這個研究院得到復旦大學強力支持,研究院總部將設在復旦大學。

就是這樣一位75歲的美籍華人,幾十年來一直關注著中國晶片發展,絕不是毫無作為"韜光養晦"的磚家,而是為了中國晶片發展奔走的愛國專家。


02 16年前預見晶片危機


早在2004年,馬佐平受訪時就談到,中國晶片的發展有三大困境。

第一,中國高等院校的情況是參差不齊,消息還是很閉塞。人家早就不做的東西了,他們還在做。想自力更生,但弄出來已經過時了。

以1993年舉例,航天部有一個部門研究人造衛星,其中有一個關鍵部門研究抗幅射效應的晶片。

後來發現北京也有很多單位都在做同樣的研究,這些單位互相併不認識,完全不知道別的單位做著同樣的研究。

各單位間信息閉塞,只顧埋頭苦幹,就會浪費資源浪費時間,做出來的東西也很落後。



第二、科技發展最重要的是機制,尤其是半導體,市場變化太快,這樣政府在這方面的控制多了一定行不通,一定要放手讓人們去做。

有一次,聯想被要求買華宏—NEC,這是一家國產公司。

柳傳志說,質量和各項標準都合格就沒問題。可聯想接下來與華宏聯絡,一直拖了幾個月,都給不出一個產品名目,但還是被要求買。

柳傳志很生氣,說我們用外國公司的產品,每個月都會寄來一些新產品的說明,服務非常好,而我現在與一個國企合做,主動找上門,情形卻是這樣,這肯定不行。



還有一個公司,倒是給了樣品,但下個月需要200萬時,根本制不出來,其實當時的樣品是湊出來的。

商場如戰場,瞬息萬變,如果拖拖拉拉勢必被市場淘汰。

第三、中國的發展很快,一些在建的廠在國內就很有市場。在至今為止是一個製造中心,將來總是要加強研發的,否則永遠在別人後面。

目前華為的晶片來源是由海思設計,臺積電生產。海思是華為的子公司,負責提供晶片,是華為晶片最重要的支柱。



在特郎普全面封鎖下,海思"出招",向全球招募人才加入海思。

提供全球視野和資源、大牛導師、5倍薪資等福利,看得出來華為這一次是打算招募更多的人才打造中國晶片。

這和馬佐平的想法不謀而合,只是希望時間上能來得及。


總結:正如知名媒體人王利芬點評:

今天我們看到的是晶片問題,明天還會有別的問題,問題的本質不改變,皮毛的東西改變其實結果未見得好!晶片是個慢活,一個急功近利,對失敗零容忍的文化氛圍能搞出來晶片這樣的科研創新嗎?

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相關焦點

  • 美籍華人院士馬佐平:中國晶片讓人「恨鐵不成鋼」
    撰文 | 胡巍巍來源:DeepTech深科技「華為應該韜光養晦,不要老說自己是第一。」談及近期「華為晶片危機」,美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國耶魯大學講座教授、微納電子科學家馬佐平,在採訪中給出上述評論。這位 75 歲的美籍華人,幾十年來雖然身在美國,但一直關注著中國晶片。
  • 美國工程院士馬佐平雖然身居美國,一直心繫中國的晶片研發!
    馬佐平對中國目前圍繞焦點的問題,晶片研發,表達了一些自己想法和建議。十幾年前提出把精力主要放在引進人才研發技術上,但是「大基金」投資巨額基本放在擴建新廠,研發人員相比半導體領域佼佼者臺積電天壤之別。過多投資放在架子上,沒有放在實質用途上,導致晶片研發技術進展緩慢,一直處於落後狀態。部分國內半導體基金的顧問們,常常帶有私心,有的又當裁判、又當球員,既要自己制定基金審核標準,還要讓自己的團隊來申請,事後還對團隊說:「你看,多虧了我,否則你們怎能拿到這個項目。」
  • 美籍院士說華為要是韜光養晦,就不會被限制了,現在是自找的?
    美籍院士說華為要是懂得韜光養晦,就不會被美國限制了。首先說一下,這個美籍華人院士叫馬佐平,他是世界著名的微納電子科學家。原籍浙江東陽, 1945年11月生於甘肅省蘭州市,美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現任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耶魯大學電機系系主任、耶魯大學微電子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天津大學名譽教授。
  • 中科院外籍院士:46億資金打水漂,大型晶片項目「爛尾」背後癥結是...
    2020 年 10 月 20 日,由於不少地方晶片項目爛尾的報導持續發酵,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例行發布會上指出:國內投資集成電路產業的熱情不斷高漲,一些沒經驗、沒技術、沒人才的 「三無」 企業投身集成電路行業,個別地方對集成電路發展的規律認識不夠,盲目上項目,低水平重複建設風險顯現,甚至有個別項目建設停滯、廠房空置,造成資源浪費。
  • 美籍華人院士吐露真相,這才是中芯國際的短板
    晶片危機 2020年對於我們國內而言是艱難的一年,因為川普和美國對華為公司進行了嚴格的晶片封鎖,而這不僅僅是華為面臨的主要問題,更是國內晶片事業的一次危機!
  • 華裔美籍教授批評華為任正非太高調,對嗎?
    對於華為和任正非的表現,美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馬佐平教授有個批評,「華為應該韜光養晦,不要老說自己是第一」。 馬佐平院士的批評大概也是出於愛護的心思,才想要奉勸華為和任正非最好是低調一些,不要樹大招風,招人嫉恨。但他這個「批評」對嗎? 恐怕馬教授不是太了解華為面臨的情況,在目前遭受的困境和壓力下,75歲、本來要退休的任正非為什麼要頂出來?
  • 美國晶片專家名單曝光,前5名都來自中國,任正非也沒有想到
    」 這段話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2019年5月接受《面對面》採訪時說的。關於中國如何才能成為晶片強國,任正非認為「高級人才」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在華為麒麟晶片出世之前,中國半導體產業一直處於「無芯」時代,正是華為的出現才讓「中國晶片」完成破冰行動
  • 華為成功突破晶片封鎖局面,光子晶片更加出色,白宮封鎖註定失敗
    01華為成功突破晶片封鎖局面,光子晶片更加出色,白宮封鎖註定失敗華為遭到美國打壓是國際上面公認的,但是在部分專家看來華為並不會因為此事而受到過多的影響,反而是在美軍的打壓下意識到依靠他國的不利之處隨後美軍的打壓就到來,直接對其下達了晶片禁令,在其看來只要限制了華為的晶片使用量,那麼其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後續再想恢復到巔峰狀態也將變得極為困難。不僅美軍向華為下手,在其壓迫下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加入到打壓華為的行列當中,畢竟美軍的威懾力擺在那裡,如若不追隨美軍的腳步,很有可能面臨被該國家反制裁的局面。
  • 華為麒麟晶片的崛起,晶片行業走向多極化
    因此,咱還是主要談談安卓手機中的晶片。在Android中處理器也可以籠統的分為兩類:專門為手機廠商提供晶片的公司比如高通、聯發科;發布手機順帶自主研發處理器的比如三星、華為。其中,僅僅華為是國產廠商。在晶片這樣的技術要求很高的產業中,華為能夠躋身前列確實很不容易。
  • 華為5G晶片為何比別人快?每月測試人員行程繞地球赤道兩圈
    日前,華為心聲社區發文,講述了麒麟5G晶片背後的研發故事,簡單來說,與華為的先發5G布局和艱辛測試分不開關係。據悉,華為在晶片研發上的優勢,源於對5G的長期投入和積累。過去十年,華為在端(終端)、管(網絡)、雲(雲服務)、芯(晶片)側持續加大對5G相關技術的投入,對5G研發的經費投入累計超過40億美金。
  • 留住「火種」是關鍵,華為繼續設計下一代麒麟晶片
    受限於麒麟9000的庫存數量,華為今年的旗艦可以說是一機難求,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市場,幾乎全系的Mate 40機型都處於缺貨狀態,要麼加價大幾百或上千購買,要麼搭配各種耳機碎屏險銷售。不只是現在,受限於晶片代工中斷問題,未來的華為會如何呢?
  • 中國量子晶片研發突破,比碳基晶片性能更強
    我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在某些方面的發展也是非常落後的,就拿半導體領域來說,首先我們國家的起步就比較晚,再加上技術一直都不成熟,對於國外進口的依靠過於多,所以發展也一直是停滯不前,但是美國對於華為公司的打壓政策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了要實現獨立自主的必要性。
  • 華為晶片「斷供首日」,英偉達收購ARM影響持續發酵
    文/福布斯中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9月15日,美國對華為晶片管制升級令正式生效,臺積電已停止為華為代工麒麟晶片,高通、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都將不再為華為供應存儲晶片。其次是政治因素,現在全球晶片行業兩大主流的晶片架構都屬於美國企業。英偉達是否能躲過美國政府的霸道政策,仍然是一個疑問。從目前各大美股科技巨頭無可奈何的表現來看,很難保證美國政府是否會再次發出類似「實體名單」的新政策,加以限制。華為海思的麒麟、鯤鵬系列晶片都基於ARM構架。
  • 楊振寧徒弟張首晟,幫華為突破5G晶片核心技術,暴斃美國疑點重重
    如今談及華為就會和5G、晶片、美國制裁等聯繫在一起。華為之所以被美國打壓制裁就和5G技術有關。華為經過多年的研發,掌握了5G核心技術,成為行業標準的領導者。任何國家或人對美國產生威脅,美國都會想辦法打壓。
  • 研發新一代全光晶片,首位華裔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加盟上海理工大學
    這個高水平團隊的科研領域是光學工程,他們將在上理工重點研究類腦全光學計算,為集成光電路和人工智慧產業提供新一代全光晶片。與傳統的微電子晶片相比,光學晶片速度更快、能耗更低,是業界看好的新一代主流晶片。顧敏課題組在光碟上創造的9納米線寬世界紀錄,為研發這種晶片提供了「領跑」技術。
  • 中建八局打造華為首個晶片廠房封頂,光工廠造的是什麼晶片?
    平地一聲雷,怎麼不聲不響地,華為國內首個晶片廠房已經被中建八局造出來了? 項目概況 中建八局建設的是位於武漢光谷的華為光工廠項目(二期),佔地面積20.89萬平方米,建築群包括FAB生產廠房、CUB動力站、PMD軟體工廠及其他配套設施。根據中建八局官網消息,這將是華為在中部地區最大的研發基地。
  • 晶片專家世界前10中國佔5,為何還被卡住脖子呢?
    基礎科學一直是我國科研的薄弱點,其中晶片研發尤為突出。我國自主研發晶片一直處在瓶頸之中,很難突破。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為何美國能夠在晶片方面,卡住我們的脖子,讓我們難以喘息。但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子的!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我國晶片領域人才濟濟。在世界排名前十的晶片材料專家中,有五位是中國人,他們都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
  • 【回顧】戴輝:華為的晶片事業是如何起家的?
    當時華為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任正非不得不借高利貸投入研發,他曾站在六樓辦公室的窗邊,說過這樣一段話:「新產品研發不成功,你們可以換個工作,我只能從這裡跳下去了!」大家日以繼夜的埋頭苦幹。每天晚上9點許,任正非都會提著一個大籃子,裝著麵包和牛奶,前來勞軍。天佑華為,一次流片成功!這在當時並不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可見兄弟們的武藝高強。
  • 華為麒麟晶片發展穩定,功能強大,為什麼不賣給其它國產製造商?
    華為麒麟晶片發展穩定,功能強大,為什麼不賣給其它國產製造商?華為設計晶片的能力是得到世界認可的,甚至還得到了美國的"特殊關照"。我們很多人都知道華為旗下的麒麟晶片在性能上和製造工藝設計水平上都是世界領先的水平。而我們也都以中國能設計出這樣優秀的產品而感到自豪。
  • 【芯視野】美國進一步加強禁令,華為外購晶片之路是否已被斷?
    集微網(文/Kelven)8月18日,美國國務院和商務部官網分別發表聲明,進一步收緊對華為獲取美國技術的限制,並將華為在全球21個國家/地區的38家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旨在打擊華為對商用晶片的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