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不是一個高調的人,但也不能說他是一個低調的人。
華為出名甚早,但作為這個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掌門人,任正非長期保持了「神秘、低調」的作風,據說有的媒體記者等了好多年要採訪他,都一直不能如願。從某種程度上,想採訪任正非比採訪總統還難。
2011年,任正非還寫文章表示,「業界老說我神秘、偉大,其實我知道自己名實不符。我不是為了抬高自己,而隱起來,而是因害怕而低調的」。這樣的話不是一個張揚高調的人可以說出來的。
但最近幾年任正非曝光率特別高,他的每次採訪都會引起網絡上的狂歡,而根據近兩年的媒體報導來看,他又是太「高調」了。
對於華為和任正非的表現,美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馬佐平教授有個批評,「華為應該韜光養晦,不要老說自己是第一」。
馬教授表示,任正非這時候應該悶聲低調,努力提升自己的晶片製造能力,不要老說自己有多厲害。
確實,世界上5G做得最好的是華為,微波、光傳輸也是如此。任正非說在5G方面,別人兩三年肯定追不上華為。
「華為公司未來要拖著這個世界往前走,自己創造標準,只要能做成世界最先進,那我們就是標準,別人都會向我們靠攏。」
這就顯得太高調,太張揚了。
馬佐平院士的批評大概也是出於愛護的心思,才想要奉勸華為和任正非最好是低調一些,不要樹大招風,招人嫉恨。但他這個「批評」對嗎?
恐怕馬教授不是太了解華為面臨的情況,在目前遭受的困境和壓力下,75歲、本來要退休的任正非為什麼要頂出來?因為華為需要一個對外交流、溝通的人物和渠道,華為也需要有個旗幟人物站出來凝聚公司上下的信心和意志。
任正非是最好的人選,所以任正非說自己是「傀儡」,是在給公共關係部門打工。實話說,換個人出來,很難達到目前的效果,任正非經過這麼多次的中外媒體採訪,大大加深了國外市場對華為的了解和同情,更提振了信心,化被動為主動,等於在全世界打了個大廣告,基本實現了戰略目的。
從這點來說,批評華為和任正非太高調是不對的,如果我們了解華為過去三十年的歷史,就會發現它們是一個「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公司,任正非歷來強調華為要低調做事,特別是做研發的,任正非的意見就是「踏踏實實幹活,活沒幹好,張揚有什麼結果」。
研發部門有人不服氣,說銷售怎麼著,任正非說銷售張揚是市場營銷行為,研發說自己默默無聞,任正非反問他們:「錢少了嗎,不少,那就行了嗎?」
但從任正非的性格來說,「我一貫不是一個低調的人,否則不可能鼓動十幾萬華為人」。任正非在採訪中表示,他平常喜歡誇誇其談,並不是像外面媒體描述的低調的人。
另外任正非還強調自己喜歡美國文化,因為「很奔放、很創新,我是一個不安分的人,喜歡美國年輕人的瘋狂,他們的好大喜功……」
而且在華為初期,任正非就說在通信市場上「三分天下」,在《華為基本法》中,第一條就寫明了華為是追求「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
不過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做企業就是不進則退,你不能說別人胸懷大志就是不低調吧。再說過去的華為實力還不夠大,還能保持低調發展,但現在華為這麼大的實力,都「泰山北鬥」一樣了,誰還能忽視它,它又如何去韜光養晦?所謂韜光養晦是指在弱小時期的發展之道,可你現在都已經這麼厲害了還「韜光養晦」,既是侮辱敵人,也是侮辱自己。
華為不是不想低調,而是實在實力不允許,「臣妾做不到啊」。
事實上,任正非的原則是「做事要霸氣,做人要謙卑」。不是到了非亮劍不可的時候,他是不願意讓公司變得這麼高調的。企業在不同時期面臨不同的戰略選擇,一切都是形勢使然。
「我根本就不是什麼英雄,我從來都不想當英雄」。大概從中年創業之後,任正非就沒有了做英雄的念頭,他是一個徹底的集體主義者,相比別人對他的讚譽,他更願意聽到批評的聲音。
據說任正非上網有個習慣,就是誇他和華為的信息他不看,他主要是看那些有針對性批評意見的文章。他表示自己不喜歡那種媒體為了點擊率而帶著偏激情緒的炒作,「偏激的思想容易產生民粹主義,對一個國家是沒好處的。」
有記者問任正非,他希望民眾現在用一種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華為這樣的公司?任正非說,「不需要,希望他們沒心態,平平靜靜、老老實實種地去,該幹什麼幹什麼,多為國家產一個土豆就是對國家貢獻,多說一句話,浪費別人的耳朵,對吧?」
嗯,看完後我們都該種地的種地,該磨豆腐的磨豆腐,我們才需要韜光養晦,低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