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科學一直是我國科研的薄弱點,其中晶片研發尤為突出。
我國自主研發晶片一直處在瓶頸之中,很難突破。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為何美國能夠在晶片方面,卡住我們的脖子,讓我們難以喘息。
但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子的!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我國晶片領域人才濟濟。在世界排名前十的晶片材料專家中,有五位是中國人,他們都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其中,楊培東更是晶片領域排行第一的大拿。看到這個排名,大家可能非常高興,但有很疑惑,既然有這麼多頂級人才,為何我國晶片還是被美國卡住脖子呢?
看他們的工作地址,就笑不出來了!
因為他們都在美國工作,都在為美國服務。就拿楊培東來說,他1993年獲得中國科學大學學士學位,1997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99年進入加州大學任教,最後做到終身教授,現在已經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他領導的團隊,從研製出第一個納米導線雷射器到現在設計納米導線太陽能電池,創造了無數世界第一,為美國晶片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從楊培東到顏寧,再到許晨陽,為何我國留不住高端人才呢?
已經到到美國就業的許晨陽曾提過國內科研的弊病,這也是為何留不住人才的原因。總結起來無非兩點:
第一是科研環境不好。中國學術圈存在學術造假、按資排輩等不良現象,造成很多年輕正直的學者沒有出頭之日,只能出走。
第二是薪資待遇不高。與美國相比,我國房價、物價都偏高,而科研工作者的工資待遇卻在當地買不起房,也是人才出走的原因之一。
華為總裁任正非說過,晶片光靠砸錢是造不出來!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其次才是資金和外在條件。
如何留住人才,是我國基礎科學發展的重中之重。現在國家拔尖人才選拔計劃、強基計劃都在為基礎科學培養人才。如何留住他們呢?
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須明白他們的需求,正視自身的缺陷。科研工作者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研發出有利於人類發展的科研成果,能夠實現自身價值。美國能夠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去往美國是無可厚非的。那麼我國應該淨化國內科研環境,讓科研工作者能夠實現人生價值。
好在事情已經在慢慢轉變。如今美國對華裔科學家的打壓,讓很多優秀的人才有回國發展的念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打掃好屋子再迎客,歡迎他們為我國科學發展做出貢獻,實現國家利益和自身價值的結合。
現在華為、比亞迪、大疆、中芯國際等公司已經做出了改變:5G通信技術、車規級IGBT晶片、無人機技術、N+1和N+2工藝等都是重視人才和研發做出的成績。
21世紀,是科技的時代,要想在全球浪潮中獨佔鰲頭,就必須抓住機遇,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