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圖譜網站近日發表題為《研究顯示紋身損傷皮膚汗腺》的報導稱,紋身會損害皮膚的出汗能力嗎?一項首創性研究顯示,給皮膚染色可能損傷汗腺,並降低身體迅速自我降溫的能力。相關內容摘編如下:
針對紋身是否會干擾汗腺的基本功能,美國阿爾馬學院的莫裡·呂特克邁爾於2017年首次進行了嚴謹的現代研究。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名為「Macroduct汗液收集系統」的工具,該系統利用小電流誘導出汗,常被用於新生兒出汗測試,作為早期篩查囊性纖維化的一種方式。
呂特克邁爾的初步研究發現,紋身後皮膚產生的汗量只有未染色的乾淨皮膚的一半左右。研究人員還發現,紋身後皮膚產生的汗液比正常情況要鹹得多,這說明紋身墨水可能破壞了汗腺功能。
去年,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小組對這項研究進行跟進,測試在真實運動情況下,紋身後皮膚的反應。這項研究主要測量了22名受試者不同皮膚部位的出汗情況。經過20分鐘的運動,研究人員發現,染色皮膚和未染色皮膚的出汗量沒有差別。
呂特克邁爾及其同事反駁了澳大利亞這項研究得出的矛盾結論,認為由於澳大利亞的這項研究沒有記錄體內或皮膚溫度,因此很難知道熱誘導的出汗是否會受紋身幹擾。所以,最新研究採用了另一種實驗方法來探索這個越來越有分歧的問題。
研究人員招募了10名有紋身的人,讓他們穿上一種專門設計的管狀服裝,使他們全身被溫水包裹。這樣,研究人員就可以知道皮膚到底產生了多少熱誘導的汗液。
研究發現,有紋身的和乾淨的皮膚出汗的起始時間並無差別,這表明,紋身墨水不會改變觸發人體出汗反應的神經信號。不過,紋身處的皮膚確實比相鄰的未紋身處皮膚產生的汗液要少,而紋身處皮膚產生的汗液也更鹹。
與呂特克邁爾2017年的研究相比,新研究發現,紋身皮膚產生的汗液只減少15%左右。
呂特克邁爾和他的同事相信,紋身確實會以某種方式損傷汗腺,這一點在大面積紋身者的身上可能具有臨床意義。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