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學者指出,在《易本命》中,隱藏有八卦配數的思想,篇中雖然沒有明言八卦之名,但是從其八卦之象與數字的匹配關係可以看出,《易本命》是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這八個數,依次與乾坤艮兌坎離震巽這八個經卦之象匹配的。
一、《易本命》中的八卦之數與象
《易本命》曰:「天一」,以「一」為天之數;《說卦》曰:「乾為天」,可知乾卦之數為一。
《易本命》曰:「地二」,以「二」為地之數;《說卦》曰:「坤為地」,可知坤卦之數為二。
《易本命》曰:「三主鬥,鬥主狗」,以「三」為狗之數;《說卦》曰:「艮為狗」,可知艮卦之數為三。
《易本命》曰:「四主時,時主豕」,以「四」為豕之數。《周易》之中,兌卦亦有豕之象。如《大畜》之「豶豕之牙」,《睽》卦之「見豕負塗」,皆因卦中有兌象。由此可以推知,兌卦之數為四。
《易本命》曰:「五主音」,以「五」為音之數;《說卦》曰:「坎為耳」,耳主聽音,可知坎卦之數為五。
《易本命》曰:「六主律,律主禽鹿」,以「六」為鹿之數;離卦古作「麗」,《彖》和《序卦》皆曰:「離,麗也。」麗字從鹿,《說文》亦曰:「麗,旅行也。鹿之性,見食急則必旅行。從鹿,麗聲。」由此可知,離卦之數為六。
《周易》之中,震卦之數為七。《震》卦爻辭說「七日得」,《復》的下卦為震,故卦辭也說「七日來復」。
《易本命》曰:「八主風」,以「八」為風之數;《說卦》曰:「巽為風」,可知巽卦之數為八。
綜上所述,我們得到八卦配數,依次是:
乾數一;坤數二;艮數三;兌數四;坎數五;離數六;震數七;巽數八
二、八卦納甲
巧的是,《易本命》中的八卦配數,與傳說中京房的八卦納甲法如出一轍。
「納甲之說出於京房、焦贛之佔法」(俞琰《讀易舉要》卷三)
所謂「納甲」,就是把八卦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天幹對應起來。
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離之象配戊己,艮兌之象配丙丁。八卦分陰陽、六位,配五行。光明四通,變易立節。」(《京房易傳》)
具體的納法依次是:
乾納甲;坤納乙;艮納丙;兌納丁,坎納戊,離納己,震納庚,巽納辛。
八卦納完之後,十個天幹中還有多餘出來的兩個「壬」和「癸」,又重新納入乾坤兩卦:乾納壬,坤納癸。
就這樣,以乾坤為始終,八卦所納的天幹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
從第一個天幹「甲」到第八個天幹「辛」,這八個天幹所納的八卦順序,依次是乾坤艮兌坎離震巽,恰恰與《易本命》中的八卦順序完全一致。
僅僅是巧合嗎?更巧的還在後頭。
三、帛書《周易》的八卦排序
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中,我們看到了與通行本完全不同的卦序:八經卦以兩兩相重的方式,組成了很有規律的六十四卦序。
把帛書六十四卦依次繪入8X8的表格中,可以看到呈現出明顯的規律:
每一橫排的卦象,其下卦的卦象從左到右依次都是:
乾、坤、艮、兌、坎、離、震、巽
還是與《易本命》中的順序一模一樣!
四、《周易》中的八卦納甲
帛書《周易》的出土,直接證實了《易本命》中已經存在八卦配數之法,也間接證實了八卦納甲之法在京房之間早已存在。
如果我們相信《易本命》是孔子所傳的記載,那麼至少在春秋時期,八卦納甲之法就已經存在,而且被認為是易之本命,絕不是焦延壽京房等人在漢代才發明創造出來的東西。
問題是:八卦納甲最早起源於何時?《周易》的作者是否知道八卦納甲呢?
答案是肯定的。
翻開《周易》的第四十九卦:《革》,裡面赫然寫著:
「己日乃孚」、「己日乃革」。
「已日」從何而來?
根據納甲之法,離卦配的是天幹「己」,《革》的下卦,恰恰就是離卦!離卦又有日之象,故曰「己日」!
巧合嗎?還有更巧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