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觀察到固體中的溶劑化電子

2021-01-08 科學網

研究人員觀察到固體中的溶劑化電子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5:35:38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Y. Zhu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研究觀察到滷化物鉛鈣鈦中存在鐵電大極化子,即固體中的溶劑化電子。該研究於2020年12月15日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該研究團隊描述了一種新型的極化子,即鐵電大極化子,由Miyata和Zhu在2018年首次提出(Miyata,K.; Zhu,X.-Y. 鐵電體大極化子。《自然—材料學》2018, 17 (5), 379381)。這種類型的極化子允許高效的對電子或空穴的庫侖屏蔽,通過來源於對稱性破壞晶胞的延長的偶極子排列。局部的有序排列反映在滷化物鉛鈣鈦礦(LHPs)類鐵電兆赫茲(THz)介電質響應,並且可能是他們突出的光電錶現的部分原因。儘管鐵電材料中可能沒有遠程鐵電性,一個電子載體可能被定位到並引發納米尺度局部偶極子的有序區域邊界上。

基於能量上有利的區域邊界的已知平面性質,該研究組提出鐵電極化子位於瞬態極性納米域的平面邊界。動態模擬的結果支持這個提議:LHPs中有板狀的瞬態電子或空穴波函數。因此,在三維LHP晶體結構中的Belgian華夫餅形狀鐵電極化子是一個二維上的大極化子和一個垂直方向上的小極化子。鐵電大極化子可能形成於其他晶體狀固體中,表現在動態對稱性打破和極化波動。

研究小組認為,形成鐵電大極化子的能力可以成為有效篩選載流子與其他載流子、帶電缺陷和縱向光頻聲子的散射的一個通用原理,從而有助於增強光電性能。

研究人員表示,溶劑化在化學和生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極化子的形成是溶劑化在固體中的類比,但是庫倫屏蔽(Coulomb screening)的大小通常比溶液中溶劑化效應要弱一個數量級。

附:英文原文

Title: Solvated Electrons in Solids—Ferroelectric Large Polarons in Lead Halide Perovskites

Author: Feifan Wang, Yongping Fu, Mark E. Ziffer, Yanan Dai, Sebastian F. Maehrlein, X.-Y. Zhu

Issue&Volume: December 15, 2020

Abstract: Solvation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chemistry and biology. A solid-state analogy of solvation is polaron formation, but the magnitude of Coulomb screening is typically an order of magnitude weaker than that of solvation in aqueous solutions. Here, we describe a new class of polarons, the ferroelectric large polaron, proposed initially by Miyata and Zhu in 2018 (Miyata, K.; Zhu, X.-Y. Ferroelectric Large Polarons.  Nat. Mater. 2018, 17 (5), 379381). This type of polaron allows efficient Coulomb screening of an electron or hole by extended ordering of dipoles from symmetry-broken unit cells. The local ordering is reflected in the ferroelectric-like THz dielectric responses of lead halide perovskites (LHPs) and may be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their exceptional optoelectronic performances. Despite the likely absence of long-range ferroelectricity in LHPs, a charge carrier may be localized to and/or induce the formation of nanoscale domain boundaries of locally ordered dipoles. Based on the known planar nature of energetically favorable domain boundaries in ferroelectric materials, we propose that a ferroelectric polaron localizes to planar boundaries of transient polar nanodomains. This proposal is supported by dynamic simulations showing sheet-like transient electron or hole wave functions in LHPs. Thus, the Belgian-waffle-shaped ferroelectric polaron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LHP crystal structure is a large polaron in two dimensions and a small polaron in the perpendicular direction. The ferroelectric large polaron may form in other crystalline solids characterized by dynamic symmetry breaking and polar fluctuations. We suggest that the ability to form ferroelectric large polarons can be a general principle for the efficient screening of charge carriers from scattering with other charge carriers, with charged defects and with longitudinal optical phonons, thus contributing to enhanced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

DOI: 10.1021/jacs.0c10943

Sourc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10943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首次在實驗中觀察到極子的形成
    本文轉自【cnBeta.COM】;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使用X射線雷射觀察並直接測量極子的形成。 極子是材料中原子晶格的扭曲,在幾萬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圍繞著一個移動的電子形成,然後迅速消失。
  • 研究人員首次使用X射線雷射觀察到極子的形成
    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使用X射線雷射觀察並直接測量極子的形成。 極子是材料中原子晶格的扭曲,在幾... 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使用X射線雷射觀察並直接測量極子的形成。
  • 以色列研究人員第一次觀察到了電子波和光波相位匹配後的相互作用
    儘管研究人員進行了無數研究以探索光波與束縛電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但自由電子與光之間的量子相互作用只是最近才成為物理學界感興趣的話題。通過發現一種稱為光子誘導的近場電子顯微鏡(PINEM)的技術,助力研究人員觀察自由電子-光相互作用。圖註:電子-光相互作用的計算機模擬。
  • 你知道固體中的電子也有幾何結構嗎?在量子力學中以波的形式存在
    對象幾何圖形指示其形狀或其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你知道固體中的電子也有幾何結構嗎?在量子力學中,固體中的電子以周期性波的形式存在,因此周期電子態,即所謂的布洛赫態,可以通過指定其能量和與其波數成正比的晶體動量來表徵。電子的能量和晶動量之間的關係稱為固體能帶結構。
  • 你知道固體中的電子也有幾何結構嗎?在量子力學中以波的形式存在
    對象幾何圖形指示其形狀或其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你知道固體中的電子也有幾何結構嗎?在量子力學中,固體中的電子以周期性波的形式存在,因此周期電子態,即所謂的布洛赫態,可以通過指定其能量和與其波數成正比的晶體動量來表徵。電子的能量和晶動量之間的關係稱為固體能帶結構。對於固體中的電子,布洛赫態的Berry曲率和量子度規起著幾何學中物體曲率和距離的作用。
  • 研究人員從彗星中發現固體磷
    芬蘭圖爾庫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從彗星上收集到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這一發現表明,生命所需的所有重的元素可能都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研究人員在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門科彗星內部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
  • 科學家觀察到電子分裂為自旋子和軌道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自然》網站等媒體4月18日報導,最近,一個由瑞士保羅·謝爾研究所實驗物理學家和德國德勒斯登固體和材料研究所理論物理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通過實驗發現,一個電子分裂成兩個獨立的準粒子:自旋子(spinon)和軌道子(orbiton)。這一結果發表在近日的《自然》雜誌上。 以往人們認為電子是一種基本粒子,無法分裂為更小部分。
  • ...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金屬納米液滴成核過程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金屬納米液滴成核過程 2016-03-02 中國新聞網 孫亭文   記者3月2日從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金屬納米液滴的成核過程,證實納米液滴的成核過程遠比經典成核過程複雜,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期發表在《ACS Nano》上。
  • 研究觀察到石墨烯拓撲缺陷結構動態演變
    圖1 (a)C-C鍵90°旋轉;(b)Si原子競爭佔位;(c)Si原子團簇60°旋轉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固體原子像研究部楊志卿副研究員、先進炭材料研究部尹利長副研究員等與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首先利用像差校正Z襯度電子顯微學成像觀察到了石墨烯拓撲缺陷結構的動態演變、以及單個Si原子與拓撲缺陷的動態交互並最終摻雜到石墨烯的微觀過程,然後採用第一性原理計算揭示了這一原子結構演化的微觀機理。
  • 基於去溶劑化鋰離子的新型液態電解液為高比能鋰金屬電池助力
    研究背景電解液是各種電化學儲能設備/體系,如鋰離子電池(LIB)/鋰金屬電池(LMB)體系成功運行的關鍵所在。在各種電解液體系中,有機液體電解液是LIB/LMB最常用的電解液體系。在該工作中,周豪慎教授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基於去由去溶劑化鋰離子組成的電解液,將其應用於高比能鋰金屬電池(NCM-811//Li)並獲得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半電池:在83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約140 mAh g−1;全電池:在兩倍過量鋰的情況下,2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在170 mAh g−1)。
  • :調控鋰離子溶劑化層,增強鋰...
    :調控鋰離子溶劑化層,增強鋰金屬電池穩定性 【引言】新能源電動汽車和可攜式電子設備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對安全的、高比能的儲能體系的需求。在眾多的負極材料中,金屬鋰由於理論比容量極高(3860 mAh g?
  • :調控鋰離子溶劑化層,增強鋰金屬電池穩定性
    :調控鋰離子溶劑化層,增強鋰金屬電池穩定性 【引言】新能源電動汽車和可攜式電子設備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對安全的、高比能的儲能體系的需求。在眾多的負極材料中,金屬鋰由於理論比容量極高(3860 mAh g?
  • 韓國研究人員研發出突破性設計策略 推動固體電池發展
    2021-01-15 13:09:14 來源: 蓋世汽車 舉報   韓國研究人員研發出突破性設計策略
  • 穩定鋰金屬電池用雙氟乙醯胺調節的梯度固體電解質界面和鋰離子...
    穩定鋰金屬電池用雙氟乙醯胺調節的梯度固體電解質界面和鋰離子溶劑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01:51 湖南大學馬建民團隊揭示了穩定鋰金屬電池用雙氟乙醯胺調節的梯度固體電解質界面和鋰離子溶劑化。
  • 陰離子溶劑化重構策略,實現高電壓Zn/石墨雙離子電池
    【研究亮點】1. 通過強電子給體磷酸三甲酯與Zn2+及TFSI-的鍵合作用形成溶劑化離子對及聚集體阻隔了TFSI-等陰離子與碳酸酯電解液的直接接觸,保證了電解液在高電壓下的穩定性。2. 在碳酸酯電解液中引入磷酸三甲酯將電解液的電化學窗口提高了0.45V,使得Zn/石墨雙離子電池的工作電壓相應地提高至2.8V。3.
  • 對固體導電本質的認識,固體電子理論的提出,固體量子論的發展史
    隨著電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不同的固體的電阻差則很大,從接近完全絕緣體到按近完全良導體,對這種差異,二十世紀初曾用經典的自由電子論給出解釋,但仍存在矛臘,直到三十年代初利用能帶結構理論才完善了解釋。以後,在固體理論和實驗兩方面又進一步發展,比如說處理了凝聚態物質中粒子的相互作用問題,研究了無序系統的電子志等等。本世紀初,德國物理學家德魯德和洛倫茲提出了經典的自由電子論,用來解釋固體的導電性質。
  • 研究人員觀察到谷間傳輸,有望促進谷電子學的發展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R)的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觀察到了一種新型電子谷間過渡的光發射,被稱為谷間傳輸。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讀出谷間信息的新方法,有可能導致新型器件的出現。目前的半導體技術利用電子電荷或自旋來存儲和處理信息;相關技術分別稱為電子學和自旋電子學。
  • 研究人員首次觀察到了氧化銦是如何在石墨烯上生長的
    特殊的電、熱、機械和光學性能使石墨烯成為目前研究最多的材料之一。然而,對於電子和能源技術的許多應用,石墨烯必須與其他材料相結合。由於石墨烯非常薄,當其他材料與它直接接觸時,它的特性會發生急劇變化。然而,在分子水平上將石墨烯與其他材料結合是很困難的。石墨烯與其他材料的相互作用方式不僅取決於你選擇哪種材料,還取決於這些材料與石墨烯的接觸方式。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化學反應過渡態的形成
    SLAC實驗室及斯坦福表面科學與催化中心(SUNCAT)教授安德斯•尼爾森(Anders Nilsson)是這項研究的領導者。他表示:「這是所有化學領域的核心,我們視之為『聖杯』,因為它控制著一切化學反應。在化學反應過程中的任何一個時刻,處於這種過渡狀態的分子都太少了,所以我們以前一直認為這種現象是無法直接觀察到的。」最終,是超亮、超快的脈衝射線打破了這種不可能。
  • LLNL研究人員通過測量電子發射來提高對雷射金屬3D列印的理解
    LPBF通過逐層策略製造組件,其中將一層金屬粉末散布在固體金屬基板上,然後通過雷射進行選擇性熔化。該策略通過降低工件和鋪展新的粉末層而進行,並重複進行直到形成所需的組件。凝固過程中的快速加熱和冷卻以及加工過程中的大量熱循環引入了獨特的微觀結構特徵,這些特徵直接影響零件的性能。總的來說,如果熱輸入太低,粉末層將不會熔合到下面的組件層,並且會發生熔合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