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研究證實電子可分裂為自旋子和空穴子
英國研究人員最近通過實驗證實了電子可分裂為自旋子和空穴子的理論假設,這一進展將有助於研製下一代量子計算機。
-
研究表明電子有望被再分為三種粒子
軌道子(英語:orbiton)是一種準粒子,是電子出現電荷自旋分離現象時分裂成的三種準粒子之一(另兩種為自旋子與空穴子)。1997-1998年,van den Brink、Khomskii與Sawatzky從理論上預言了軌道子的存在。2011年的一項研究則在實驗中觀察到了軌道子。
-
最新研究表明,電子有望被再分為三種粒子
軌道子(英語:orbiton)是一種準粒子,是電子出現電荷自旋分離現象時分裂成的三種準粒子之一(另兩種為自旋子與空穴子)。1997-1998年,van den Brink、Khomskii與Sawatzky從理論上預言了軌道子的存在。2011年的一項研究則在實驗中觀察到了軌道子。
-
科學家在新型自旋液體材料中首次觀測到有能隙的自旋子
-
電子雙縫幹涉實驗是什麼?科學家:造物主正在觀察著人類
;而電子雖然只有一個,但是卻有很多種軌道,它可以從一條軌道,躍遷到另一條軌道。 當人們嘗試以粒子的性質去探測電子,如:讓電子撞擊到電子屏幕上,那麼它就會表現出粒子性;而假如用波的性質去探測電子,如:和水波一樣讓電子與電子之間發生相互幹涉,那麼它就會表現出波的特性。
-
洞察量子世界:科學家用「光旋渦」觀察到看不見的電子量子態!
光子具有固定的自旋和無界軌道角動量(OAM),前者表現為光的偏振,後者對應於其波前的空間相位分布。光子自旋在光-物質相互作用中決定電子運動的獨特方式,是眾多成熟光譜學的基礎。相比之下,將OAM印在物質波上,特別是在正在傳播的電子上,通常被認為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並且預期效果是無法檢測到的。
-
洞察量子世界:科學家用「光旋渦」觀察到看不見的電子量子態
光子具有固定的自旋和無界軌道角動量(OAM),前者表現為光的偏振,後者對應於其波前的空間相位分布。光子自旋在光-物質相互作用中決定電子運動的獨特方式,是眾多成熟光譜學的基礎。相比之下,將OAM印在物質波上,特別是在正在傳播的電子上,通常被認為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並且預期效果是無法檢測到的。
-
軌道電子學向前一步:自旋與軌道態的捆綁被打破
現代材料中電子一般具有很強的自旋軌道耦合,如果改變電子的自旋態,其軌道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最近,一個國際團隊在量子材料釹鍶錳氧(NSMO)實現了自旋與軌道態的「獨立」變化。這項成果或將對新一代邏輯和存儲設備的研發開闢新道路。
-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發現歷程
1875年赫特維奇(O.Hertwig, 1849-1922 )在觀察海膽卵的受精作用時,發現精核和卵核的融合,從而開創了實驗細胞學這一領域。弗萊明(W. Flemming, 1843—1905 )、貝內登(E.von Beneden, 1846—1910)在動物方面和斯特掠斯伯格(E.A. Strassburge(1844—1912)在植物方面都對減數分裂和細胞的間接分裂進行了觀察和詳細的描述。
-
不同類型的中子星具有怎樣的特性,吞噬中子星的黑洞能被觀察到?
因為,物質本就由原子所組成,而原子則是圍繞由中子和質子組成的原子核旋轉的電子云,雖然原子核的直徑僅為電子云的十萬分之一,但其質量卻超過了原子質量99.9%。雖然電子本身佔據的空間很小,但原子的大小是由它們的軌道模式所定義,因此,這是一個絕大部分比例都開放的空間。比如,當我們撞擊到巖石的時候,總感覺是被其堅硬的外表面所傷害,但事實上卻是電子穿過其空曠空間的速度太快,以至於我們無法看到它的空虛。
-
與分子、原子、電子有什麼關係?
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因此分子可分,分子很明顯就不可能是量子;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原子也可分,原子也不可能是量子;電子理論上認為電子可再分為空穴子、自旋子和軌道子,但是目前只是處於觀測階段,不能獨立存在於材料之外。
-
再談著絲粒、著絲點在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中的修訂
摘要:釋疑著絲粒和著絲點,找到二者的區別和聯繫,為準確複習備考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和特點提供參考。關鍵詞:高中生物;染色體;有絲分裂;著絲粒;著絲點 著絲點和著絲粒在不同教材版本裡,用法不一。人教版必修一有絲分裂、必修二減數分裂均用著絲點,北師大版均用著絲粒。
-
科學家觀察到可能是暗玻色子的最初提示
極輕且相互作用很弱的粒子可能在宇宙學和對暗物質的持續搜索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幸的是,到目前為止,已經證明使用現有的高能對撞機很難檢測到這些粒子。因此,全世界的科學家一直在嘗試開發可檢測這些粒子的替代技術和方法。
-
高中生物—— 如何快速區分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
(5)此細胞經第一次分裂後形成的子細胞中含同源染色體 對。(4)細胞中非同源染色體可能有4種組合,它們是1和3、1和4、2和3、2和4。(5)此細胞經過減數第一次分裂後,同源染色體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子細胞中,所以子細胞中不含同源染色體。2.
-
科學家們打破了量子材料的自旋和軌道態之間的聯繫
在設計電子器件時,科學家們尋找操縱和控制電子的三個基本屬性的方法:電子的電荷;電子的自旋狀態,即產生磁力;以及電子在原子核周圍形成的模糊雲的形狀,也就是軌道的形狀。直到現在,電子自旋和軌道被認為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石,在一些材料中,電子自旋和軌道被認為是齊頭並進的;你無法在不改變其中一個的情況下迅速改變另外一個。
-
又一利器誕生:科學家發明一種,能觀察到電子運動的技術方法!
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能觀察電子運動的方法,其強大的X射線雷射爆發只有280阿秒。這項名為X射線雷射增強阿秒脈衝產生(XLEAP)的技術,是科學家們多年來一直在努力的一大進步,它為突破性研究分子周圍的電子如何引發生物學、化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的關鍵過程鋪平了道路,其研究成果現發表在《自然光子學》期刊上。
-
科學家首次測量到超子的整體極化效應
最近,由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者在內的中國科學家參加的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STAR國際合作組,在重離子碰撞中首次觀測到了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
科學家首次打破了量子材料自旋態和軌道態之間的聯繫
在設計電子器件時,科學家們會尋找操縱和控制電子三個基本性質的方法:電子的電荷;產生磁性的電子自旋態;以及它們圍繞原子核形成的模糊雲的形狀,即軌道。直到現在,在現代信息技術基石的一類材料中,電子自旋和軌道之間被認為是無法分割的,你不能迅速的改變一個而不改變另一個。
-
科學家首次在動物細胞中觀察到微管分支形成過程
Vikash Verma表示,他們第一次在動物細胞中直接觀察和記錄到了一種叫做分支微管成核的通路,這是一種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存在的機制,並且已經在細胞提取物和植物細胞中被觀察到,但尚未在動物細胞中獲得證實。
-
Cell |ESCRT-III亞基的順序聚合驅動膜形變和分裂
很多生理過程例如細胞分裂、蛋白的溶酶體降解乃至細胞自噬等,都伴隨著膜的形變與分裂過程,但是膜的形變和分裂是如何發生的?在該項工作之前,已經有科學家嘗試用ESCRT-III核心亞基在體外重建膜分裂,但是得到的有關Vps4的作用卻是互相矛盾的,再者,用這些亞基(Snf7,Vps2和Vps24)重組後觀察到的聚合物半徑超過了15nM,儘管可以通過添加Vps4 來進一步實現聚合物的進一步壓縮,但是這些尺寸距離自發分裂所需的3nM 理論極限相距甚遠,這提示了在ESCRT-III依賴性膜分裂中還有其他因素或機制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