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電子有望被再分為三種粒子

2020-12-05 國學大觀

導讀:電子是我們熟悉的一個物理粒子,初中就開始接觸。我們都知道,電子是基本粒子,不可再分。電子的概念也非常重要。對於電磁學,元素性質等影響很大。但有研究表明,電子是可以再分的,這個新認識,也是很大突破。那麼電子可以再分,意味著什麼呢?電子究竟是如何再分的?一起來看看科學家是如何回答的。

內容正文:

人們對於電子在原子中的排列問題,進行了長久的研究。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對電子在原子中的存在方式有過各種不同的推測。

最早的原子模型是湯姆孫的梅子布丁模型。發表於1904年,湯姆遜認為電子在原子中均勻排列,就像帶正電布丁中的帶負電梅子一樣。1909年,著名的盧瑟福散射實驗徹底地推翻了這模型。1909年盧瑟福和他的助手蓋革(H.Geiger)及學生馬斯登(E.Marsden)在做α粒子和薄箔散射實驗時觀察到絕大部分α粒子幾乎是直接穿過鉑箔,但偶然有大約1/8000α粒子發生散射角大於90。所以不能用湯姆遜原子模型來解釋。

盧瑟福根據他的實驗結果,於1911年,設計出盧瑟福模型。在這模型裡,原子的絕大部分質量都集中在小小的原子核中,原子的絕大部分都是真空。而電子則像行星圍繞太陽運轉一樣圍繞著原子核運轉。這一模型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到現在,許多高科技組織和單位仍然使用電子圍繞著原子核的原子圖像來代表自己。

在經典力學的框架之下,行星軌道模型有一個嚴重的問題不能解釋:呈加速度運動的電子會產生電磁波,而產生電磁波就要消耗能量;最終,耗盡能量的電子將會一頭撞上原子核(就像能量耗盡的人造衛星最終會進入地球大氣層)。於1913年,尼爾斯·玻爾提出了玻爾模型。在這模型中,電子運動於原子核外某一特定的軌域。距離原子核越遠的軌域能量越高。

電子躍遷到距離原子核更近的軌域時,會以光子的形式釋放出能量。相反的,從低能級軌域到高能級軌域則會吸收能量。藉著這些量子化軌域,玻爾正確地計算出氫原子光譜。但是,使用玻爾模型,並不能夠解釋譜線的相對強度,也無法計算出更複雜原子的光譜。

到1916年,美國物理化學家吉爾伯特·路易士成功地解釋了原子與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建議兩個原子之間一對共用的電子形成了共價鍵。於1923年,沃爾特·海特勒Walter Heitler和弗裡茨·倫敦Fritz London應用量子力學的理論,完整地解釋清楚電子對產生和化學鍵形成的原因。於1919年,歐文·朗繆爾將路易士的立方原子模型。加以發揮,建議所有電子都分布於一層層同心的(接近同心的)、等厚度的球形殼。他又將這些球形殼分為幾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含有一對電子。使用這模型,他能夠解釋周期表內每一個元素的周期性化學性質。

於1924年,奧地利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用一組參數來解釋原子的殼層結構。這一組的四個參數,決定了電子的量子態。每一個量子態只能容許一個電子佔有。(這禁止多於一個電子佔有同樣的量子態的規則,稱為泡利不相容原理)。這一組參數的前三個參數分別為主量子數、角量子數和磁量子數。第四個參數可以有兩個不同的數值。

於1925年,荷蘭物理學家撒姆耳·高斯密特Samuel Abraham Goudsmit和喬治·烏倫貝克George Uhlenbeck提出了第四個參數所代表的物理機制。他們認為電子,除了運動軌域的角動量以外,可能會擁有內在的角動量,稱為自旋,可以用來解釋先前在實驗裡,用高解析度光譜儀觀測到的神秘的譜線分裂。這現象稱為精細結構分裂。

有了這些關於電子的基本內容的介紹,我們接下來看看這個新聞。

100多年前,當美國物理學家Robert Millikan首次通過實驗測出電子所帶的電荷為1.602×10-19C後,這一電荷值便被廣泛看作為電荷基本單元。然而如果按照經典理論,將電子看作「整體」或者「基本」粒子,將使我們對電子在某些物理情境下的行為感到極端困惑,比如當電子被置入強磁場後出現的非整量子霍爾效應。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1980年,美國物理學家Robert Laughlin提出一個新的理論解決這一迷團,該理論同時也十分簡潔地詮釋了電子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然而接受這一理論確是要讓物理學界付出「代價」的:由該理論衍生出的奇異推論展示,電流實際上是由1/3電子電荷組成的。

但1981年有物理學家提出,在某些特殊條件下電子可分裂為帶磁的自旋子和帶電的空穴子。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和伯明罕大學的同行合作完成了這項研究。公報稱,電子通常被認為不可分。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將極細的「量子金屬絲」置於一塊金屬平板上方,控制其間距離為約30個原子寬度,並將它們置於近乎絕對零度的超低溫環境下,然後改變外加磁場,發現金屬板上的電子在通過量子隧穿效應跳躍到金屬絲上時分裂成了自旋子和穴子。

研究人員說,人們對電子性質的研究曾掀起了半導體革命,使計算機產業飛速發展,又出現了實際研究自旋子和空穴子性質的機會,這可能會促進下一代量子計算機的發展,帶來新一輪的計算機革命。

各位,相信你也是第一次聽說這兩個粒子:自旋子,空穴子。按這個報導的話,就是說已經發現了這個粒子。我特意去查了這兩個粒子。

自旋子(英語:spinon)是一種準粒子,是電子出現電荷自旋分離現象時分裂成的三種準粒子之一(另兩種為空穴子與軌道子)。也就是說電子可再分為自旋子,空穴子,軌道子。

2011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X射線照射下Sr2CuO3中銅原子的電子會躍遷到高能軌道,並分裂成自旋子與攜帶軌道位的軌道子。竟然是2011年的新聞。

軌道子(英語:orbiton)是一種準粒子,是電子出現電荷自旋分離現象時分裂成的三種準粒子之一(另兩種為自旋子與空穴子)。

1997-1998年,van den Brink、Khomskii與Sawatzky從理論上預言了軌道子的存在。2011年的一項研究則在實驗中觀察到了軌道子。實驗使用X射線照射一維Sr2CuO3材料,導致銅原子中的電子躍遷到高能軌道,並分裂成攜帶自旋性質的自旋子與攜帶軌道位的軌道子。

空穴子(英語:holon),又稱為電荷子(chargon),是一種準粒子 ,是電子 出現電荷自旋分離現象時分裂成的三種準粒子之一(另兩種為自旋子與軌道子)。

各位首先在這裡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準粒子的概念。準粒子是一種量子能。從凝聚態物理學上,你也可以這樣想像,準粒子類似於在相互作用粒子系統中的一個實體,當實體中的一個粒子在系統中穿行並朝著一定方向運動,環繞該粒子的其它粒子云因為其間的相互作用而脫離原有的運動軌跡,或者"被拖拽著向某個方向運動",從宏觀上看來 ,這一系統就像一個自由運動著的整體,也就是一個"準粒子"。實際上這不是一個實在的粒子。

元激發和準粒子的概念,是Landau在他的流體量子理論中首先引入的,這是固體量子理論的重要概念,已逐漸發展為元激發物理。

固體是由大數量(數量級1029/m3)有較強相互作用的微觀質粒(分子、原子或離子,電子等)組成,它們的運動是互相關聯和互相制約的集體運動。按照量子力學的描述,這樣的集體運動在固體內形成一種波動和相應的波場。在處於接近基態的低激發態時,在簡諧近似下,這種激發的波動可看作一系列頻率不同的平面波,這些平面波相應於具有一定能量和動量,並且滿足某種色散律的準粒子。

這樣的處理,將有較強相互作用的多粒子系統,變成為許多獨立準粒子的集合,故可用統一的方式描述固體的性質,而且使問題的處理大為簡化。

值得注意的是,元激發和準粒子是用量子力學處理多粒子系統時人為引入的概念,並不是真實的微觀粒子,它們不能脫離固體而單獨存在;而且,隨著溫度升高或強的外部激發,系統將處於高的激發態,準粒子數隨之增大,因此準粒子系統的粒子數是不守恆的,元激發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漸顯重要,從而對固體性質有重要影響。

元激發和準粒子一般有二種類型。一種是Bose型元激發,相應的準粒子是玻色子,如聲子、轉子、磁振子(自旋波量子),等離激元、激子等;另一種是Fermi型元激發,相應的準粒子是費米子,如準電子、空穴子、極化子等。實際上極化子是電子和聲子耦合的複式元激發,複式元激發最為重要是光子-TO聲子的極化激元和激子-TO聲子的極化激元等。隨著固體非線性行為研究的深入,非線性的元激發-孤子正在步入各個研究領域。

元激發和準粒子的概念,是固態量子理論發展的裡程碑,應用的範圍涉及表面物理、非晶態物理,以及材料科學、信息科學,能源科學等許多研究領域,非線性元激發已引起物理學家的廣泛重視

有了上面的鋪墊,我們來看這個新聞:一個由瑞士保羅·謝爾研究所實驗物理學家和德國德勒斯登固體和材料研究所理論物理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通過實驗發現,一個電子分裂成兩個獨立的準粒子:自旋子(spinon)和軌道子(orbiton)。這一結果發表在近日的《自然》雜誌上。

以往人們認為電子是一種基本粒子,無法分裂為更小部分。上世紀80年代,物理學家預言,電子以原子的一維鏈形式存在,可以分裂成3個準粒子:空穴子攜帶電子電荷,自旋子攜帶旋轉屬性(一種與磁性有關的內在量子性質),軌道子攜帶軌道位。1996年,物理學家將電子空穴和自旋子分開,自旋和軌道這兩種性質伴隨著每一個電子。

然而,新實驗觀察到這兩種性質分開了——電子衰變為兩個不同部分,各自攜帶電子的部分屬性:一個是自旋子,具有電子的旋轉屬性;另一個是軌道子,具有電子繞核運動的屬性,但這些新粒子都無法離開它們的物質材料。

研究人員用瑞士光源(Swiss Light Source)的X射線對一種叫做Sr2CuO3的鍶銅氧化物進行照射,讓其中銅原子的電子躍遷到高能軌道,相應電子繞核運動的速度也就越高。他們發現,電子被X射線激發後分裂為兩部分:一個是軌道子,產生軌道能量;另一個是自旋子,攜帶電子的自旋性及其他性質。Sr2CuO3有著特殊性質,材料中的粒子會被限制只能以一個方向運動,向前或向後。通過比較X射線照射材料前後的能量與動量的變換,可以追蹤分析新生粒子的性質。

實驗小組領導託斯登·施密特說:「這些實驗不僅需要很強的X射線,把能量收縮在極狹窄範圍,才能對銅原子的電子產生影響,還要有極高精度的X射線探測儀。」

「這是首次觀察到電子分成了獨立的自旋子和軌道子。現在我們知道了怎樣找到它們。下一步是同時產生出空穴子、自旋子和軌道子來。」理論小組領導傑羅恩·范德·布林克說,「在材料中,這些準粒子能以不同的速度、完全不同的方向運動。這是因為它們被限制在材料中時,性質就像波。當被激發時,波分裂為多個,每個攜帶電子的不同特徵,但它們不能在材料以外獨立存在。」

觀察到電子分裂將對一些前沿領域產生重要影響,如高溫超導和量子計算機。Sr2CuO3中的電子和銅基超導材料中的電子有著相似的性質,該研究為高溫超導研究提供了一條新途徑。此外,研究軌道子有助於開發量子計算機。「同時用自旋子和軌道子來編碼和操控信息,這可能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家安德魯·波斯羅伊德說,「量子計算機的一個主要障礙是量子效應會在完成計算之前被破壞。而軌道子的躍遷速度只要幾飛秒(1飛秒=10的負15次方秒),這樣的速度為製造現實量子計算機帶來了更多機會。」

讀到這裡,你怎麼理解這個實驗?不太好理解,看時間是2012年的央視新聞,電子分裂實驗,應該是諾獎級別的實驗。所以對於該新聞還是要有謹慎態度。

因為這是一種激發過程,激發就難免碰撞和能量的交互。那麼如何排除不是光子或其他能量的效應。這一點要考慮進去。你仔細讀讀這句話「在材料中,這些準粒子能以不同的速度、完全不同的方向運動。這是因為它們被限制在材料中時,性質就像波。當被激發時,波分裂為多個,每個攜帶電子的不同特徵,但它們不能在材料以外獨立存在。」

它這個描述甚至連想像的餘地都沒有。你試著去想像一下,就會覺得痛苦。這三種空穴子、自旋子和軌道子是準粒子,那就不是粒子。無論是不是,它不能在材料外獨立存在,這就是說沒有直接捕獲。也就是電子的分裂是捕獲的分裂跡象。我這樣描述的時候,大家是不是也覺得不好理解。

電子可以再分的一個啟發是,其他基本粒子也可以再分。其實我倒覺得物理學家反覆去創造一些類似於上面這些「子」概念,會使得物理越走越難。因為這些概念,其實並不簡潔。

再思考一下,電子可以分為三個類型的粒子。空穴子、自旋子和軌道子。問題來了,空穴子攜帶電子電荷,那麼空穴子這種準粒子本身還具有自旋和軌道性質嗎?如果不具有,該如何想像?如果具有,那麼該如何理解?所以我說這個不好理解。

如果電子可以實實在在分裂為這三個粒子,那就是一種新發現,新粒子的出現。如果不能脫離材料外出現,連觀測都會不容易。那麼理論明確化,就會受到制約。

還有該理論和夸克理論,似乎有相似之處。因為我們目前也沒有觀測到獨立的夸克。所以電子可再分的意義,以及問題,其實有很多很多的。

最後強調,電子再分,不是說分裂成了三個實粒子,而是準粒子。準粒子大多是為了簡化系統的描述,而提出的粒子,並不真實。但它有可觀測的跡象。試想一下,如果真的電子再分為三個粒子,那麼該實驗一定是諾獎級別的,一定會轟動世界。

摘自獨立學者,科普作家,藝術家靈遁者書籍《見微知著》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表明,電子有望被再分為三種粒子
    自旋子(英語:spinon)是一種準粒子,是電子出現電荷自旋分離現象時分裂成的三種準粒子之一(另兩種為空穴子與軌道子)。也就是說電子可再分為自旋子,空穴子,軌道子。2011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X射線照射下Sr2CuO3中銅原子的電子會躍遷到高能軌道,並分裂成自旋子與攜帶軌道位的軌道子。竟然是2011年的新聞。
  • 研究表明X17粒子可能是第五種自然力的攜帶者!
    然而現在,新的研究表明,還有第五種力存在,這一發現可能會顛覆現代物理學的大部分理論。今年的10月23日,匈牙利核研究所(Institute of Nuclear Research)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針對arXiv資料庫的新研究,為三年前首次提出的一種全新粒子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這種被稱為X17的粒子可能會幫助科學家解決天文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暗物質是什麼。
  • 粒子物理學大突破,LHC發現第三種「五夸克粒子」
    基礎物理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質都由原子構成,過去科學家將原子當作宇宙中最小的基本粒子,然而隨著物理學不斷發展,我們知道原子並非不可分割,而是由更小的次原子粒子:質子、中子、電子構成;你以為到這裡就是極限了嗎?不,繼續看下去,質子、中子、電子內部還由更微小的次原子粒子夸克組成。
  • 科學家發現幽靈粒子 手機有望一年一充電
    中國的一個研究小組聲稱,他們成功捕捉到一種困擾物理學家近一個世紀的「幽靈粒子」(即外爾費米子)。中國科學院在其網站上發表聲明稱,經過多年研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方忠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證實了外爾費米子的存在。  1929年,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赫爾曼·外爾最先提出了這種無質量的粒子——外爾費米子。參與該項目的研究員翁紅明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你可以將它想像成一個極小的、只有一個磁極的磁棒。」
  • 尋找「上帝粒子」 答案有望改變對宇宙的理解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2011年12月13日發布。但在建立模型時遇到一個問題:按照標準模型理論,基本粒子並沒有質量,但實驗結果卻又清楚表明,除了光子以外的基本粒子都是有質量的。它們的質量從何而來?   為了解答這一疑問,希格斯創造性地提出了存在希格斯場,遍布在宇宙間,基本粒子是在與希格斯場的相互作用下獲得了質量,而生成希格斯場的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 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微觀粒子有壽命嗎?答案顛覆三觀
    如何評判一個粒子的壽命? 如今我們通常認為古希臘是科學的發源地,在古希臘有個學者叫德謨克利特,他提出了著名的原子論,他認為宇宙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的,其中原子的定義就是不可再分的粒子。
  • 輕子特殊情況下行為異常,科學家全面研究,或隱藏神秘的全新粒子
    輕子是一種基本粒子,也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粒子,屬於物理標準模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往科學家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他們認為輕子應該分別為三代,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電子、繆子(muons)和陶子(taus)。為何是這三種粒子呢?
  • 研究表明:中微子應該是有質量的,但右手中微子卻很難被發現
    一個追蹤「新物理」中微子的國際研究團隊,對照理論家提出的標準模型擴展研究了與中微子探測相關的所有相關實驗數據。最新分析是第一次有如此全面的報導,顯示了右手中微子探索者面臨的挑戰規模,但也帶來了希望的火花。在所有已觀測到涉及中微子的過程中,這些粒子都表現出一種被物理學家稱為左手性的特徵。右手中微子,這是標準模型最自然的延伸,無處可見。
  • 日本科學家稱發現三種可相互轉化基本粒子
    科學家發現了三種基本粒子,並且可相互轉化。這對宇宙未來的研究將起到重要作用科學家國際研究小組曾在日本做了一個實驗,對此問題進行了探索研究。雖然這個實驗只處於起步階段,且日本福島地震又使它在短時間內被迫停止,但科學家還是在近日宣布,他們已經通過該實驗發現了現存的三種可以相互轉化的基本粒子,尤其,這個發現初步回答了為何宇宙是由物質組成,而不是由非物質組成的問題,這將物質主宰世界原因的探索研究向前推進一大步,對於宇宙的研究也是一個新的突破。
  • 重磅發現:上帝粒子衰變成兩個µ子,並能與第二代粒子相互作用
    在第40屆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ICHEP),ATLAS和CMS實驗公布最新的結果表明: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兩個µ子。µ子是電子的較重版本,具有相同的電荷,只是質量不同,電子也是構成宇宙物質的基本粒子之一。電子被歸類為第一代粒子,而µ子則屬於第二代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衰變為µ子的物理過程是一種罕見現象,因為5000個希格斯玻色子中只有一個衰減成µ子。
  • 重磅發現:上帝粒子衰變成兩個 子,並能與第二代粒子相互作用!
    在第40屆國際高能物理會議上(ICHEP),ATLAS和CMS實驗公布最新的結果表明: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兩個 子。 子是電子的較重版本,具有相同的電荷,只是質量不同,電子也是構成宇宙物質的基本粒子之一。
  • 粒子標準模型有錯?科學家急切想要找出其中的漏洞!
    最早發現的粒子是原子、電子和質子,但後來科學家發現粒子並不是像中子、質子等實際存在的具體的物質,而是它們的統稱粒子,其中還有許多,比如介子、夸克、輕子等。粒子的世界分為三個陣營,被稱為「味道」或者「味」。味指一種基本粒子的種類,例如,電子代表一種味,還有兩種性質幾乎相同的粒子,介子和tau,它們有自己的味。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懷疑這三種味應該是平等的,但一直沒有得到證實。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八:夸克君臨,天下震動
    蓋爾曼提出了一個新的設想就是夸克,他說夸克分為三種,質子和中子就是由三種夸克構成,不過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質子的電荷數才是1,三個夸克構成一個質子,這就要有1/3電荷了,這還真是,蓋爾曼把夸克分為上夸克下夸克和奇夸克,上夸克帶﹢2/3電荷,下夸克帶-1/3電荷,奇夸克帶-1/3電荷,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八:夸克君臨,天下震動
    費米子就是構成物質的粒子,包括輕子和重子,輕子就是質量輕的粒子,包括電子μ子中微子和他們的反粒子,重子包括我們常見的質子中子Λ粒子Σ粒子Ξ粒子和它們的反粒子,玻色子就是傳遞力的粒子,包括光子和所有的介子,介子和重子又構成了強子,天啊,這太亂了,確實有點植物學的分類,看起來有些規律,其實真正的規律還隱藏在迷霧中。
  • 物理學家如何知道基本粒子的大小?
    物質的基本組成是原子,而原子又能分為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還能繼續分為質子和中子(除了氕核之外),質子和中子又能進一步分為夸克和膠子。
  • 基本粒子還能繼續分割嗎?
    物質的基本組成是原子,而原子又能分為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還能繼續分為質子和中子(除了氕核之外),質子和中子又能進一步分為夸克和膠子。一直以來,物理學家不斷把粒子分成更小粒子,直至最小的尺寸,以尋找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 發現粒子王國的第三類粒子
    然而,理論物理學家預測,在二維世界中,還存在著粒子王國的第三類粒子——任意子(anyon)。現在,一組法國的研究人員通過在實驗室中建造的一個微型對撞機,首次發現了第一個證明這種粒子存在的實驗證據。在介紹任意子之前,讓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費米子和玻色子。
  • 美媒:研究發現鈉鉀電池有望替代鋰電池
    參考消息網6月21日報導美媒稱,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表明以鈉和鉀為基礎的電池有望成為鋰電池之潛在替代品的新證據。報導稱,現在,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表明以鈉和鉀為基礎的電池有望成為鋰電池之潛在替代品的新證據。喬治·W·伍德拉夫機械工程學院以及材料科學和工程學院的助理教授馬修·麥克道爾說:「鈉離子和鉀離子電池的最大障礙之一是,與其他電池相比,它們的衰減和老化速度往往較快,而儲存的能量較少。但我們發現,情況並非始終如此。」
  • 幽靈粒子的質量之謎
    | 圖片來源:Arthur Loureiro中微子有三種類型(或者說「味」),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上個世紀90年代,研究人員發現中微子在傳播的過程中,會從其中一種轉變成另一種,這被稱為中微子振蕩,是一個量子力學效應。舉個例子,太陽產生了電子中微子。當這些中微子在抵達地球時,科學家卻只觀測到了三分之一發射的中微子。
  • 晶片上的粒子加速器問世!斯坦福團隊:有望用以精準轟擊腫瘤
    中國公眾接觸並了解粒子加速器,或許要感謝楊振寧與丘成桐關於「中國現在是否需要大型粒子加速器」的持久辯論。最早科學家發現,把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再讓它們對撞,就可以獲取到大量微觀粒子。而基於加速器的粒子物理研究,引領了對物質根本結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