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上的粒子加速器問世!斯坦福團隊:有望用以精準轟擊腫瘤

2021-01-14 RAVV科技前沿

中國公眾接觸並了解粒子加速器,或許要感謝楊振寧與丘成桐關於「中國現在是否需要大型粒子加速器」的持久辯論。

最早科學家發現,把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再讓它們對撞,就可以獲取到大量微觀粒子。而基於加速器的粒子物理研究,引領了對物質根本結構的研究。而楊振寧反對是因為,他認為大型對撞機的建設就好比 「軍備競賽」 一樣,設備需要一步步升級,投入的資金也要越來越多,並且維護設備也需要巨額的費用。

同時,楊振寧也表示,不建超大對撞機,高能物理仍然有其他方向值得探索。

當中國陷於是否要上馬更大型的超級對撞機爭議之時,美國有研究團隊在探索另一條路,並在加速器技術小型化的相關研究中取得初步成果。

今天,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在 Science 雜誌上展示了一種由矽晶片構建的加速器原型。就好比讓一臺普通臺式計算機獲得了一個塞滿房間的大型主機的功能一般,研究人員將巨大的粒子加速器的部分功能封裝在了矽晶片上。

這項研究出自 SLAC 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其位於史丹福大學校園旁的山坡上,是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國家實驗室,由史丹福大學運行管理。這裡運行著約 3 公裡長的科學儀器,在這樣巨大的加速器中,一連串的電子流過真空管道,隨著微波輻射的爆發將粒子向前推動得越來越快,直到它們的速度接近光速,從而產生一個強大的光束。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都在用它來探測無機生物材料的原子和分子結構。

圖 | SLAC 國家加速器實驗室航拍圖

現在,史丹福大學和 SLAC 的科學家們首次創建了一種可以加速電子的矽晶片,儘管速度僅是那種大型加速儀器的一小部分,但晶片的體積也只有傳統加速裝置結構大小的十萬分之一,其中含有許多納米真空通道,當粒子在其中通過時,會由紅外雷射而不是傳統的微波來增能加速。

因為紅外雷射的波長比微波更短,所以可以在極短(不及頭髮粗細)的範圍內加速電子。目前,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計劃利用該晶片將電子加速至光速的 94%。研究團隊的負責人、史丹福大學電氣工程學教授 Jelena Vuckovic 在 1 月 3 日 的 Science 雜誌上解釋了他們如何在矽上雕刻出納米級通道,將其密封在真空中,並通過該腔體發射出紅外光脈衝。

Jelena Vuckovic 對媒體表示:「這個片上加速器只是一個原型,這種設計和製造技術可以擴大規模,以提供足夠加速的粒子束,用以進行化學、材料科學和生物學發現等方面的前沿實驗,而無須藉助大型加速器的力量。」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很多 「高射炮打蚊子」 的尷尬。

(來源:Courtesy Neil Sapra)

逆向思維帶來成功設計

論文的第一作者、研究生 Neil Sapra 在論文中解釋了他們的團隊如何讓晶片可以通過矽發射紅外光脈衝,並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角度撞擊電子,推動電子不斷加速。

為了實現這一點,他們顛倒了設計過程。在傳統加速器中,比如 SLAC 的加速器,工程師們通常會草擬一個基本的設計,然後運行仿真模擬,用物理的方式來安排微波爆發,以提供最大的加速度。但是,使用的微波在波長 4 英寸左右(約 10 釐米),而紅外線的波長卻只有人頭髮的十分之一。

這種差異解釋了為什麼與微波相比,紅外光可以在如此短的距離內加速電子。不過這也意味著,該晶片的大小必須是傳統加速器結構的十萬分之一。而這就需要一種基於矽集成光子學和光刻技術的工程新方法。

研究人員使用 Jelena Vuckovic 實驗室開發出的 「逆設計算法」 解決了該問題。這種算法允許研究人員逆向工作,可以先具體指定他們希望晶片傳遞多少光能,並為軟體設置任務分配;再建議如何構建合適的納米尺度結構,來使光子與電子流進行適當的接觸。

電氣工程學教授 Jelena Vuckovic

「有時候,逆設計可以給工程師們提出此前可能想不到的解決方案。」 SLAC 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論文的合著者 R. Joel England 說道。

逆設計算法提出了一個看起來完全超乎想像的晶片布局。

想像一下,一個由矽蝕刻出的、被通道隔開的納米臺面。電子在通道中流動,就像一根由矽線組成的繩索,在溝壑縱橫的峽谷上穿過。每次雷射脈衝(100,000 次 / 秒)都會使一束光子擊中一堆電子,使它們向前加速。而所有這些事情,都發生在一個比頭髮還細的範圍下。

有望帶來新的癌症放射療法

Vuckovic 表示:「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就和功能強大的天文望遠鏡一樣,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科學家們必須到像 SLAC 國家加速器實驗室這樣的地方來使用它們。而我們希望能以一種易於使用的工具方式來使加速器技術小型化。」

因此,團隊成員把他們的方法類比為將大型計算主機發展為較小但仍然有用的臺式計算機的過程。

論文的合著者、物理學家 Robert Byer 說:「片上加速器的技術也可能帶來新的癌症放射療法。因為這也涉及一個大小尺寸問題。如今,醫用 X 射線儀器佔據了整個房間並發出難以聚焦在腫瘤上的輻射束,需要患者佩戴鉛罩來最大程度地減少附帶損害。」

「在這篇論文中,我們開始展示如何將電子束輻射直接傳送到腫瘤,而不影響健康組織。」 他補充道。Robert Byer 也是 「晶片上加速器國際計劃(AChIP)」 的領導者,該計劃專注於打造矽基電子加速器。這項多學科、多機構合作的計劃,目標是在晶片上生成具有 1 MeV 能量的電子脈衝,產生飛秒到阿秒(1x1015 秒到 1x1018 秒)的脈衝。

研究人員希望將電子加速到光速的 94%,即一百萬電子伏(1 MeV),這樣能產生足以用於研究或醫學目的的粒子流。目前,該原型晶片僅能提供單級加速,且電子流需要通過大約 1,000 個這樣的 「單級」 才可能達到 1 MeV。

(來源:Pixabay )

但 Vuckovic 對此表示,這並不會讓人望而生畏,因為該原型片上的加速器是一個完整的集成電路。這意味著創建加速所需的所有關鍵功能都直接內置在晶片中,因此增加相應的功能應該並不困難。

他們計劃在 2020 年年底之前,在大約一英寸的晶片空間中封裝出 1000 個加速階段,以達到 1 MeV 的目標。如果成功,這將會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但這種設備的功率仍無法與 SLAC 研究加速器的功能相提並論。因為後者可產生比 1 MeV 高 3 萬倍的能量。

Byer 認為,就像電晶體最終取代電子設備中的真空管一樣,基於光的設備終將有一天會挑戰微波驅動加速器的功能。

同時,由於期望在晶片上開發 1 MeV 加速器,論文的合著者之一、電氣工程師 Olav Solgaard 已經開始著手研究潛在的抗癌應用。目前,高能電子因會灼傷皮膚,並沒有用於放射治療。Solgaard 正在研究一種方法,試圖通過使用粒子束像外科手術一樣進行放射療法。

「或可將來自晶片大小加速器的高能電子通過導管狀真空管的引導,插入皮膚下方,直達腫瘤旁邊。」 Solgaard 說,「除了研究應用之外,我們還可以從加速器技術的小型化中獲得醫學利益。」

*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小編。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發出只有晶片大小的小型粒子加速器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製造了一種可安裝在晶片上的粒子加速器,從而使粒子加速器得以小型化,該技術可以應用到研究和醫學領域。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如何將當今巨大的粒子加速器的一些功能壓縮到一個微小的矽晶片上。該圖像放大了25,000倍,顯示了原型加速器上的一部分。
  • 科學家製造出了一種晶片大小的粒子加速器
    位於史丹福大學的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原名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運行著近2英裡長的巨大的加速器中,電子流流過真空管,隨著微波輻射的爆發將粒子向前推動得越來越快,直到它們的速度接近光速,從而產生了強大的光束,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可以使用它探測無機和生物材料的原子和分子結構。
  • 史丹福大學研發「晶片加速器」 或將徹底改變醫療保健
    當斯坦福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於1966年首次開放時,它已經獲得了世界上最長的直線加速器的榮譽: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綿延起伏的丘陵之下,長達25公尺的一個3.2公裡的怪物。 近日,戈登和貝蒂·摩爾基金會已經授予史丹福大學1350萬美元資金,帶領一個研究小組(包括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在雷射器上建立一個鞋盒大小的粒子工作加速器,即「晶片上的加速器」技術。 SLAC的全尺寸加速器,被稱為LINAC,依靠作為射頻放大器的klystrons(專用真空管)產生用於該設備實驗的高能電子束。
  • 走近粒子加速器
    此外,科學家在2012年藉助LHC發現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在補上了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最後一塊板的同時,極大推動了物理學的進步。 事實上,作為一種重要且安全的核技術應用裝置,除了「製造」黑洞,粒子加速器在工業、農業、醫學、環保、科學研究等多個領域有著廣泛應用。
  • 新聞背景:粒子加速器和粒子對撞機
    新華網北京4月13日電 1919年,盧瑟福用天然放射源實現了第一個原子核反應,即利用阿爾法粒子轟擊氮、氟、鉀等元素的原子核發現了質子。不久,人們就提出了用人造快速粒子源來改變原子核的設想。  簡單地說,粒子加速器是一種用人工方法產生快速帶電粒子束的裝置。
  • 中子散射技術產業化開花結果 有望精準「殺死」癌細胞
    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研製成功 將為腫瘤治療帶來技術性革新有望精準「殺死」癌細胞昨天上午,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召開的發布會上獲悉,該所東莞分部研製成功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簡稱BNCT)實驗裝置,啟動了首輪細胞實驗和小動物實驗
  • 全球首創多臟器腫瘤粒子介入機器人有望服務病人
    ,目前粒子是通過醫生之手植入到腫瘤內部,實施精準內放療。未來有沒有可能發明一個機器人來更加精準完成這項技術呢?根據腫瘤大小與位置,精心布點,放置足夠數量的碘粒子,由內向外「引爆」腫瘤細胞。  如此強大的碘粒子適用於哪些人群呢?郭金和介紹,碘粒子「戰場上的老朋友」有前列腺癌、肺癌、肝癌、胰腺癌或腹膜後、盆腔、淋巴結及椎體附件廣泛轉移的實體腫瘤。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雷射質子刀研究獲重要突破 有望減少腫瘤治療費用
    研究人員利用圓偏振拍瓦級超強超短雷射脈衝轟擊納米厚度薄膜靶,獲得了大流強、準單能的高品質質子束,質子能譜峰能量達到9 MeV,峰值流強高達3×1012protons/MeV/sr。這一結果代表著雷射驅動的質子刀方案向前邁出了關鍵一步。10月17日,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高能質子束在物質中傳輸時具體獨特的布拉格峰,即質子在傳輸路徑上損失能量很少,能量主要沉積在末端。
  • 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去世 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去世 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6-02-21 03:44:56  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  謝家麟1920年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4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51年在史丹福大學獲博士學位。1955年,他在美國芝加哥醫學中心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臺以高能電子治療深度腫瘤的加速器,開拓了高能電子束治癌的全新領域。1955年,他衝破重重阻力回國。
  • 腫瘤治療又添「利器」!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
    當照射的中子被癌細胞內的硼俘獲,產生高殺傷力的α粒子和鋰離子,便可精準「殺死」癌細胞。「α粒子和鋰離子射程很短,只有一個細胞的長度,所以只『殺死』癌細胞而不損傷周圍細胞組織。對於腦膠質瘤、黑色素瘤和頭頸部復發腫瘤,BNCT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手段,並試治肝癌、肺癌、胰腺癌等臟器腫瘤。」
  • 【盤點】微流控晶片技術應用,助力精準醫療發展
    隨著精準醫療的不斷發展,分子診斷技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精準醫療包括兩個方面,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其中,精準診斷是精準醫療的基礎,而分子診斷又是精準診斷的核心。因此,分子診斷是精準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精準醫療提供保障,而微流控晶片是其常用技術之一,近年來發展迅速,應用廣泛。
  • 羅浮宮地下的粒子加速器
    資料圖片資料圖片資料圖片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奢華的博物館之一。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羅浮宮庭院裡貝律銘修建的著名的玻璃金字塔15米深處的地下,有一臺名為AGLAE的粒子加速器——世界上唯一一臺藝術專用的粒子加速器。粒子加速器發明於20世紀30年代,最初主要用於粒子物理研究。
  • 粒子加速器及其工作原理:9個有趣的事實
    關於粒子加速器,有下面一些值得了解的有趣的事實。1. 你的舊式的陰極射線管(CRT)電視機帶有一個粒子加速器。如果電視足夠大,那麼你就擁有自己的小型粒子加速器。陰極射線管使用磁鐵在真空中將電子加速到螢光屏上以產生光。
  • 楊振寧是對的,發展粒子加速器不如晶片產業
    幾年前,新聞報導我國要耗費巨資建造大型粒子加速器(對撞機),楊振寧發表長文表示了其反對意見,他認為,中國仍然是個發展中國家,大型對撞機可能會擠壓其他基礎學科的經費,而這樣的對撞機想要尋找的粒子,「包括我在內,認為超對稱粒子的存在只是一個猜想」。
  • 他回中國遭美國瘋狂阻撓,研製出高能粒子加速器,不再被美卡脖子
    1951年,剛剛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謝家麟,在回國的輪船上,遭到美國移民局和聯邦調查局特工的搜查,行李被帶走,因為他在美國從事的工作與高科技有關,屬於禁止出境名單,被迫重返美國。
  • 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 這顆小行星用他的名字命名 向他致敬!
    他集萬千榮耀於一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專家、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原副所長,八七工程」加速器總設計師、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經理,被譽為「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他就是謝家麟,一位慈祥而又偉大的科學家。
  • CERN研發「迷你 LHC」粒子加速器
    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正在研發一種「迷你大型強子對撞機」,使用一臺2m長的機器產生的高強度束流治療癌症。
  • 關於粒子加速器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雖然知名度不斷提高,但粒子加速器仍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在此,《對稱》(symmetry)雜誌就整理出了10項你可能不知道的有關於粒子加速器的小知識。1.世界上正在運作的加速器超過30000臺加速器遍布各地,從事各種各樣的工作。它們最為人熟知的一面是在粒子物理科研中的作用,不過這些加速器還可以在其他很多領域發揮作用。
  • 精準「殺死」癌細胞哪家強?中子照射來幫忙—新聞—科學網
    高能所供圖 8月13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廣東東莞召開發布會上獲悉,該所東莞分部研製成功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簡稱BNCT)實驗裝置,啟動了首輪細胞實驗和小動物實驗,為開展臨床試驗做好了前期技術準備。
  • ...謝家麟,加速原理,粒子加速器,速調管,大科學裝置,電子束流,北京...
    中新社北京2月14日電題:謝家麟院士:為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加速」  中新社記者孫自法  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為中國高能粒子加速器從無到有並躋身世界前沿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謝家麟院士,14日榮膺中國201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雖然已屆92歲高齡,但謝家麟還在為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發展「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