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年前的螞蟻群已經存在「工蟻多型」現象!

2021-01-08 騰訊網

2020年3月,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發表了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東教授團隊題為「Cretaceous ants shed new light on the origins of worker polymorphism」(白堊紀螞蟻群揭示了工蟻多型現象的起源)的原創性工作,為探究螞蟻工蟻多型現象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證據。

螞蟻在生活中十分常見,目前已知的現生螞蟻有14000餘種,呈世界性分布。最早的螞蟻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距今1億年的白堊紀中期,化石證據表明螞蟻的真社會性在那個時候已經出現了。「多型現象」被認為是現生螞蟻真社會性的一個重要特徵,不僅體現在同種螞蟻的工蟻、蟻后、雄蟻在形態上的差異,還更加細緻地體現在因工蟻體型大小不同而執行多種分工(工蟻多型)。白堊紀時期有翅型蟻后十分少見。而「工蟻多型」被認為與螞蟻多型的早期起源和分工差異息息相關,但該觀點缺乏化石證據。化石螞蟻中工蟻的多型現象以前從未報導過。

圖1. 兇猛扎格拉斯蟻(Zigrasimecia feroxPerrichot, 2014)的有翅型蟻后

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育部創新團隊對保存於緬甸琥珀的螞蟻—兇猛扎格拉斯蟻(Zigrasimecia feroxPerrichot, 2014)進行了研究。兇猛扎格拉斯蟻(Z. ferox)的蟻后不僅翅脈保存完整,而且還發現了19隻保存完好的工蟻,測量結果顯示工蟻的體型大小變化、複眼長和寬、頭部長度和中軀長度等數據均展現出顯著的連續線性變化。

圖2. 兇猛扎格拉斯蟻(Zigrasimecia feroxPerrichot, 2014)工蟻多型現象分析

這一結果不僅證明了上述工蟻全部屬於同一種,還表明在同一種群中不同體型大小工蟻之間存在著等距增長。這種等距增長與螞蟻的多型,以及工蟻在種群中多種分工偏好息息相關。上述結果還證實了以體型大小變化為基礎的工蟻多型現象至少在白堊紀中期已經出現,這一現象的存在,為提高螞蟻種群內資源優化、提高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該論文以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士生曹慧佳及美國華盛頓長青州立大學Brendon Boudinot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任東教授和高太平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史宗岡博士共同參與了該項研究。

該研究受到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高水平教師創新團隊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一億年後一個新生文明會發現一億年前有人類文明的存在嗎?
    時光流轉,一百年過去了,再看看城市裡,馬路已經消失不見了,高樓大廈已經坍塌,但是還可以看到殘垣斷壁。不過最早也就三萬年左右,很明顯不能滿足要求!最早的石器大概出現在300萬年前的非洲,似乎比水泥建築久遠多了!那麼假如運氣好的話,石頭能保存多久呢?
  • 螞蟻群術、戰術論
    螞蟻群術、戰術論作者:神來之筆WO筆下生花螞蟻,細小而繁多也,其組織性、團結性極強,蟻蟻有公而忘私、英勇獻身的偉大精神。故而,螞蟻雖小,卻具有無比威力,對敵人具有不可低估的、毀滅性的殺傷力。蟻后存,則螞蟻群存;蟻后亡,則整個螞蟻群俱亡。故螞蟻皆有樂於奉獻、忠於蟻后的光輝思想。它們同仇敵愾,它們同甘共苦,它們生死與共,而譜寫了一曲曲極為美妙的讚歌。
  • 007號工蟻的冒險
    然而,這隻工蟻表現出的訓練有素令人吃驚。螟蛾的頭部已經缺失,右前翅也同身體脫開,它可能是蓋蛛吃剩的獵物。散落在附近蛛網上的鱗片表示它曾經掙扎過。我來到現場的時候,螟蛾尾尖連同兩翼有三個固著點同細密的皿網接觸,無論按照什麼順序切斷這三個點的蛛絲,都會令螟蛾以剩下的一個或兩個點為軸向下偏轉,重新掛到皿網上。
  • 工蟻與兵蟻的恐慌逃遁行為存在不同
    在白蟻(Coptotermes formosanus
  • 一億年前,有群恐龍在哈爾冰「玩耍」
    據了解,這是黑龍江省報導的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數量多,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同時,對進一步探索恐龍行為習性、生活環境,以及恢復該地區古環境和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等具有重要意義。太驚險,差點遭遇毒蛇"黑龍江是中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
  • 幾乎永恆的存在,日本復活一億年前生物!人類對生命的認知被突破
    記得有一部科幻電影,裡面一位博士擁有超凡的能力,復活了一億三千多萬年前的生物——一頭翼龍,從此呼風喚雨、震驚世界。不過這次這可不是科幻電影,而是真的!日本科學家近日就復活了一億多年前的海底生物——一種微生菌體!
  • 一億年前「神秘花」現身:被子植物起源依舊成謎—新聞—科學網
    比如,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突然大量出現的現象,就令達爾文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達爾文找不到更早的被子植物的線索,也就和他所希冀從少到多逐漸發展的模式不吻合,所以他將被子植物的起源稱為「討厭的謎團」。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團隊在《科學報告》上報導了一件被命名為「靜子花」的化石,為被子植物在白堊紀中期大量出現提供了一個新的證據。
  • 一億年前,調皮小蟲因貪吃,讓「吐舌頭」瞬間成永恆
    有趣的是,突眼隱翅蟲的神秘捕食方式在一億年前就練就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員蔡晨陽和研究員黃迪穎團隊在一億年前的緬甸琥珀中,找到了兩枚「吐舌頭」的突眼隱翅蟲化石,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吐舌頭」甲蟲化石。近日,這項研究在線發表在美國《當代生物學》上。
  • 命中注定的工蟻階級
    書是在多抓魚北京店隨意買的。標題是 GENESIS,一本社會生物學的入門小書。因為外封套缺失所以露出了看起來有點像 Matrix 的內封,在密密麻麻陳列的書架上成功地吸引了我。多抓魚連結:https://www.duozhuayu.com/books/319109778100068015結果竟然看入迷了。
  • 一億年後,太陽熄滅了,宇宙也毀滅了,人類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假如把將宇宙的年齡比做137歲的話,一億年也就宇宙的一歲,就像兒童時期,一歲一晃就過去了!但對於人類來說一億年也確實夠久的,這能發生太多的事情,如果一億年過去了,統統都不在了,人類的存在過又有什麼意義呢?
  • 一億年前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一億年前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1/4) "← →"翻頁
  • 工蟻的自白
    我們二十幾隻工蟻才能將那粒大米抬起來。「嘿呦,嘿呦」,我們喊著節拍,讓我們將自己最大的力氣貢獻出來,我們都為自己能夠做貢獻而開心快樂,因為我們的職責如此,我們從不叫苦,也不喊冤,我們只是做好我們自己的本職工作。然而,當我們氣喘籲籲地走到洞門口的時候,兵蟻都在那裡打牌。看到此,我們所有的工蟻相視一笑,想說點什麼但是卻什麼也說不出來。
  • 科學家「喚醒」一億年前深海細菌
    科學家在南太平洋海底的沉積物中發現了超過一億年歷史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最初包含多不同的主要細菌類型。隨著2010年的綜合大洋鑽探計劃進行,科研團隊在南太平洋環流的海底平原,距離海平面5.7公裡(3.5英裡的)水下的海床下將近80米處,發現了超過一億年歷史的微生物。
  • 一億年前古囓蟲肚子裡全是花粉
    一億年前,太陽暖暖的,肚子吃得圓滾滾的它,曬著太陽閉目養神。突然,一滴樹脂把它包裹……這隻悠閒的小蟲,被凝固在琥珀裡。  一億年後,帶有小蟲的琥珀,被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和黎巴嫩大學的教授Azar發現,藉助生物顯微鏡,揭開了小蟲的秘密:它是一隻小小「採花賊」,它的肚子裡裝的都是花粉,甚至拉出來的「便便」裡也都是花粉。
  • 假如人類突然消失,一億年後的文明能發現我們存在過嗎?
    當然一萬年完全不能滿足要求,因為現在提出的要求是一億年!石板能保存多久?最早的壁畫出現在舊石器晚期,比如西班牙北部阿爾塔米拉巖洞,絕美的壁畫另考古學家大跌眼鏡。不過最早也就三萬年左右,很明顯不能滿足要求!最早的石器大概出現在300萬年前的非洲,似乎比水泥建築久遠多了!那麼假如運氣好的話,石頭能保存多久呢?
  • 5種遠久古生物,第3種出現一億年前,至今存活
    犬熊,在北美,亞歐大陸,非洲均有分布的一種肉食動物,也是最大的肉食動物之一,生存於晚始新世——中新世,曾是歐亞非以及新大陸北美的強者,是當時格外出色的獵食者,然而它們並非人們早期所認為的熊科近親物種,卻可能是一種早期的犬型亞目動物。
  • 工蟻與兵蟻,誰的等級更高?不光是戰力差別大,內力差別也突出
    不光是戰力差別大,內力差別也突出 說到蜜蜂的世界,我們都知道蜜蜂的世界有明確的分工,似乎有著很明顯的等級制度,和蜜蜂有著類似生活方式的螞蟻,在分工上還多了一個級型,那就是兵蟻,因為在蜜蜂的世界中,只有蜂后、工蜂、雄蜂三個級型的蜜蜂,但是在螞蟻的世界中,除了有蟻后、工蟻、 雄蟻之外,還有一個級型就是兵蟻。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西班牙工蟻自己決定誰做蟻后
    老知識 能生產的為王  螞蟻的社會有蟻后、工蟻和兵蟻的分工。工蟻在螞蟻社會裡幹各種工作,兵蟻只管打打殺殺。工蟻在螞蟻社會裡起主要作用,很多種螞蟻根本沒有兵蟻,所以下面主要說蟻后和工蟻。 螞蟻的社會準則就是「掌握生產力者為王」,這裡的「生產力」就是生孩子的能力。蟻后就是能下蛋的螞蟻,工蟻負責照顧它。蟻后每隔一段時間會產下一批長翅膀的繁殖蟻,這些繁殖蟻包括雌蟻和雄蟻,雄蟻就是個生殖機器,和別的窩的雌蟻一夜歡娛之後就死掉了;而雌蟻會自己挖個巢產卵,逐漸做成蟻后。 那麼,為什麼工蟻在蟻后面前會「低三下四」呢?
  • 盤點一億年前古生物,第3種存在中國,能獵殺恐龍
    白堊刺甲鯊,刺甲鯊是一億多年前出現的鯊魚物種,是白堊紀晚期海洋當中最大的鯊魚, 跟現生的大白鯊的身型相仿,白堊刺甲鯊生活於全球的遠洋及海岸 , 包括當時中生代北美的西部內海,刺甲鯊的牙齒永遠也掉不完,這和它的生活習性相適應,它不僅吃肉,而且會連著骨頭一起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