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沉入江底的生態「魚巢磚」。(通訊員 肖衎 攝)
施工人員安裝可植綠的護坡磚。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實習生 何孔亮 通訊員 洪群民
煙雨朦朧,船來船往。
11月24日,頂著刺骨江風,腳踩鬆軟泥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冒雨登上黃岡、鄂州間的江中淺洲。1.5公裡的護灘加固工程進入衝刺階段,10多臺挖機轟鳴,百餘名工人正在鋪石、碎石。
「到12月中旬,將拋石8萬立方米,穩定洲尾,避免汛期洪水衝刷來的泥沙堵塞航道。」長江航道工程局1標項目經理肖衎不時抹著臉上的雨水。
這是國家下活長江經濟帶這盤大棋,實施長江「645」整治工程中的一段。國家重點工程「645」工程,即武漢至安慶段航道水深提升到6米,武漢至宜昌段航道水深提升到4.5米。其中武安段航道整治工程於2018年動工。
水下「三個字母」價值2個億
在武漢新洲區牧鵝洲,長江航道呈弧形。全長386.5公裡的武漢至安慶段,有9處礙航灘段需要治理,這裡是其中之一。
堤外岸坡上,工人們砌著回形空心護面磚,空心的地方填土植草。
「這是邊灘護灘帶工程之一。『看不見』的工程量更大。」肖衎說,此處江面水下有3個大型護灘帶,形狀像兩個「L」一個「T」。水下的這3個「字母」由50多萬平方米沉排、60萬立方米拋石和30多萬個透水框架3層組成,造價2億元。
為啥要建這麼大的水下工程?
肖衎解釋,此處是易流動河床,如不用重物壓實河床,泥沙將逐漸被水流卷到主航道。這3個「字母」,就像「安全帶」一樣牢牢鎖住堤岸沙土。同時,「字母」上的勾頭,可以將水流引向主航道,增加航道水深。
長江航道工程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航道整治並非一挖了之,疏浚航道僅佔工程量的兩成,大量的工程是製作魚骨壩、護灘帶等水下設施,一個個水下「安全帶」鎖定河床,防止泥沙衝入航道形成積淤。同時,「安全帶」還能調整江水流向,讓長江枯水期航道水深也有6米。
江中魚兒添新家
從牧鵝洲驅車一小時,記者來到長江下遊的鄂州戴家洲江段,這裡也是礙航灘段之一。
眼前,一個洲把江水一分為二。洲尾空地上已植草,遠遠望去,江鷗盤旋,像個溼地公園。
長江航道工程局項目經理李平介紹,對岸的圓水道已是非航道區,專門開闢了一條「魚道」,通過栽種水草、投放微生物、透水框架等方式,吸引魚兒走「魚道」過境,讓水生生物和兩棲動物在框架內休憩、生活,魚兒也可在此產卵,形成一個生態樂園。
這是戴家洲65萬平方米生態涵養區的一部分,其一大亮點是綜合利用廢沙土。
疏浚,每天產生大量廢沙土。長江航道工程局項目部將疏浚廢棄的沙土,吹填至相對低矮的灘體,抬高灘面。然後引入耐淹性植被,形成大片濱江溼地,不僅變廢為寶,還為長江添綠。
在航道整治工程中,這種生態優先的例子不鮮見,不少護灘利器成為生態「神器」。比如專門製作的3584個長寬高各一米、留有3個孔的魚巢磚,沉入江底,促進微生物在磚內生長,成為魚群築巢、嬉戲的去處。
壓實沉排用的透水框架,也被細心的設計師改成了魚兒的「家」,僅長江航道工程局的兩個標段,就有100多萬個三角形的透水框架沉到水裡,如同人工珊瑚礁,成為水中生物的棲息地。
據了解,武安段航道整治中,生態投入佔投資總量的10%。
6米深航道年內建成
「下午5點前,拋石船要施工完畢。」肖衎盯著手機,工地現場一目了然。他負責的施工區有50公裡,通過智慧系統,施工進度、車輛船舶運行位置等,盡在他「掌握」中。
航道整治,用材大多在水下,「看不見」的工程如何保證質量?通過自主研發的集成視頻監控、車船定位及電子圍欄等的地理信息系統,對人、機、料等實時精細管控;通過BIM系統、視頻監控、護岸變形檢測、聲吶檢測等先進技術,能清楚了解水下工程質量;工地預製件都有二維碼,掃一掃就知材料「前世今生」,形成質量追溯機制。
今年,經受新冠肺炎疫情、惡劣天氣、超大洪水等多重考驗,武安段航道整治工程各項目部與水位「賽跑」,目前已進入收尾階段,主體工程年內建成。
這意味著,從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至安慶皖河口,全長386.5公裡的河道,在投資37.4億元整治後,全線將實現航道水深6米。
一寸水深一寸金。據介紹,長江武漢至安慶段6米深航道建成後,將打通長江幹線通過能力的「腸梗阻」,萬噸級貨輪從上海可直達武漢,形成一條超大容量的「水上高速公路」,將大幅提升我省航運能力,降低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