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從結構上揭示神經元同步釋放化學信號

2020-12-03 生物谷

圖片來自Zhou et al./ Nature 2017。


2017年9月16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的Axel Brunger和同事們通過可視化觀察三種神經蛋白彼此間如何相互作用,揭示出它們如何協助成群的腦細胞同步釋放化學信號。一種類似的相互作用可能也在細胞如何分泌胰島素和氣道粘液中發揮著作用。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8月24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primed SNARE–complexin–synaptotagmin complex for neuronal exocytosis」。

這項研究描述了這三種蛋白之間的一種新的合作,並且為細胞分泌胰島素和氣道粘液等分子的其他過程提供新的認識。

當一群神經元接受到一種電信號,這些神經元在不到一千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幾乎同時地釋放被稱作神經遞質的化學物。神經元在被稱作突觸囊泡(synaptic vesicle)的氣泡狀結構中保持神經遞質。這些結構位於指向鄰近細胞的長又薄的神經突起的末端內。為了釋放神經遞質,神經元必須將突觸囊泡與神經突起的外膜融合在一起。這就打開突觸囊泡,將它們的內含物釋放到細胞之間的間隙中。這些化學信號隨後漂移到鄰近細胞中,從而實現信息接力傳遞。

科學家們已知三種蛋白參與釋放神經元中的化學信號。一組被稱作SNARE的蛋白為膜融合提供能量。當接觸一種電信號之後,鈣離子出現時,另一種被稱作突觸結合蛋白(synaptotagmin)的蛋白釋放神經遞質。第三種被稱作complexin的蛋白阻止細胞自動地釋放神經遞質。突觸結合蛋白和complexin都與SNARE蛋白相互作用,但是在此之前,科學家們不能夠解釋這三種蛋白如何在一起發揮作用。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Brunger團隊合成出這三種蛋白中的每種蛋白的部分片段,允許它們組裝成一種複合體,並且誘導這種複合體形成晶體。他們隨後利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解析出這種複合體的結構。

這種晶體結構揭示出這些蛋白相互作用的兩種方式。突觸結合蛋白和SNARE蛋白之間的第一種相互作用與Brunger和同事們在2015年發表在Nature期刊上的一篇論文(Nature, 2015, doi:10.1038/nature14975)中描述的完全一樣。第二種意料之外的相互作用揭示出在這種複合體中的三種組分之間存在關聯。

在這種三組分相互作用中,complexin蛋白的一個捲曲螺旋位於突觸結合蛋白的一個螺旋附近,這種布置使得這些螺旋像螺釘的螺紋那樣對齊。這些螺旋也位於SNARE蛋白的螺旋的頂端。

通過與HHMI研究員Thomas Südhof合作,這些研究人員對小鼠神經元進行改造,從而產生突變的突觸結合蛋白,這種突變會削弱這三種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攜帶著突變蛋白的神經元,或者缺乏complexin蛋白的神經元,不能夠同步釋放神經遞質。

基於這些觀察結果,這些研究人員提出這種三組分相互作用鎖住SNARE蛋白,因此除非到了合適的時刻,它們不能夠執行神經遞質釋放所必需的膜融合。complexin蛋白將這三種蛋白別在一起,而且當遭受鈣離子觸發時,突觸結合蛋白可能解除對SNARE蛋白的鎖定。

Brunger說,「這種三組分相互作用直觀地解釋了這三種組分的作用。如今,我們能夠解釋complexin蛋白、突觸結合蛋白和SNARE蛋白之間的合作。」

哺乳動物細胞存在著60多種不同的SNARE蛋白,而且這些SNARE蛋白與多種形式的突觸結合蛋白一起參與激素釋放和其他的細胞過程。Brunger說,一種類似的涉及SNARE蛋白的三組分相互作用可能也被用於其他的鈣離子依賴性的細胞釋放過程中。(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Qiangjun Zhou, Peng Zhou, Austin L. Wang et al. The primed SNARE–complexin–synaptotagmin complex for neuronal exocytosis. Nature, 24 August 2017, 548(7668):420–425, doi:10.1038/nature23484

相關焦點

  • Nat Metabolism:研究揭示大腦如何為神經元交流提供能量
    2020年10月7日訊/生物谷BIOON/---我們的思想,感覺和運動受到數十億個神經元的控制,這些神經元在數萬億個稱為突觸的節點上相互交談。在對實驗室培養皿中生長的神經元的深入研究中,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突觸之間信號相互交流的能量來源。
  • 《自然通訊》揭秘胃泌素釋放肽感覺神經元傳遞癢覺信號
    癢覺的信號輸入傳導首先由外周的皮膚細胞接收,然後傳到初級感覺神經元, 再傳到脊髓的中間神經元,再由脊髓的投射神經元傳到大腦,來指揮撓癢的行為,這些神經衝動的信號,是由神經細胞內的神經遞質來完成。2007年,陳宙峰實驗室的孫衍剛博士發現在初級或背根神神經元(DRG)表達的胃泌素釋放肽(GRP)是癢的特異神經遞質,可以激活表達在脊髓背角受體GRPR的中間神經元來傳遞非組胺依賴癢的信息【1】。
  • Nature 中文摘要 6 Augest 2015
    比如,去甲腎上腺素藍斑(locus coeruleus noradrenaline,LC-NE)神經元能接收來自腦部和脊髓中廣泛區域的信號,同時也能將信號發送到這些區域、調節各種功能,包括興奮,注意力,情緒和感覺控制。而去甲腎上腺素神經元是如何劃分整個大腦投射的模式,以及不同的去甲腎上腺素神經元是否接收不同的信號等目前尚不清楚。
  • Nature:揭示p53缺乏促進頭頸癌招募神經元促進癌症生長和進展機制
    通過破解啟動神經元侵襲腫瘤(一種已知的患者預後不良的標誌物)的機制,他們發現了可能阻止這一過程的途徑,包括使用通常用於治療血壓和心律不齊的藥物。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2月12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oss of p53 drives neuron reprogramming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 Nature 中文摘要 18 AUG 2016
    在這篇文章中,應用皮膚表皮作為模型,我們檢測了不同細胞群中癌基因引發的hedgehog 信號以及其誘發基底細胞癌的能力,基底細胞癌是人類最常見的一種癌症。我們發現只有幹細胞而非祖細胞可以通過癌基因引發的 hedgehog 信號可以誘發腫瘤形成。
  • Nature:解析出血清素轉運體三維結構
    這項研究對西酞普蘭(citalopram)和帕羅西汀(paroxetine)---最為廣泛使用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中的兩種---如何與血清素轉運體相互作用和抑制這種轉運體提供新的認識。
  • Nature:中國科學家揭示腦-脾神經環路控制抗體免疫應答新機制
    2020年4月29日,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祁海課題組、上海科技大學胡霽課題組、清華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鍾毅課題組合作在Nature雜誌上在線發表了論文通過小鼠模型,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從大腦杏仁核和室旁核CRH神經元到脾內的神經通路;這條通路促進疫苗接種引起的抗體免疫應答,並可通過響應軀體行為刺激對免疫應答進行不同調控。據作者介紹,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條解剖學明確、由神經信號傳遞而非內分泌激素介導的、中樞神經對適應性免疫應答進行調控的通路,它的發現為神經免疫學研究拓展出了一個新方向。
  • Nature揭示: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10月28日,英國MRC倫敦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雖然簡單但生理上較複雜的果蠅腸道,確定了具有性別和生殖狀態特定活動的腸道神經元在維持母親生殖過程中食物攝入量增加中的關鍵作用。相關成果發表於《Nature》上。
  • Nature揭示: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10月28日,英國MRC倫敦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雖然簡單但生理上較複雜的果蠅腸道,確定了具有性別和生殖狀態特定活動的腸道神經元在維持母親生殖過程中食物攝入量增加中的關鍵作用。相關成果發表於《Nature》上。
  • 神經元中特化纖毛內基於微管的細胞骨架三維結構
    1.Science:施一公等揭示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2020年11月27日,來自西湖大學施一公、萬蕊雪等研究人員合作在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了題為「Mechanism of spliceosome
  • 《自然》:美揭示神經元轉運蛋白分子運動機制
    《自然》:美揭示神經元轉運蛋白分子運動機制有望改進對精神疾病的療效,加深理解古柯鹼等神經藥物作用原理  神經元細胞擁有不同的轉運蛋白,但這些轉運蛋白如何工作迄今還是一個謎
  • 以假亂真的人造神經元
    最近,一個研究團隊創造出了人工神經元,其工作原理與真實神經元相差無幾。令人驚嘆的是,這個假細胞成功實現了最基本的神經信息傳遞功能,並且能在缺乏任何活體的情況下與真細胞進行交流。但是,僅僅合成神經元還遠遠不夠,在它背後有著更宏大的願景。該研究團隊估計,未來它們將有廣闊的用途,比如替代病人損壞的神經,幫助治療損傷或疾病。
  • Natur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機制
    它產生另一種化學物質---一種被稱作2'3'環狀GMP-AMP(cGAMP)的第二種信使,從而引發一種分子鏈反應,結果就是提醒細胞中的DNA異常存在。在這種信號級聯反應結束時,細胞要麼得到修復,要麼因損壞到無法修復的地步,它就會自我破壞。但是細胞的健康和完整性取決於cGAS能夠將無害的DNA和外來DNA或在細胞遭受損傷和應激期間釋放出的自身DNA區分開來。
  • 新型成像技術或可對大腦化學信號實現實時監測
    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22日在費城舉辦的美國化學協會年會上,研究人員利用這種新技術就可以幫助闡明神經遞質的複雜語言,最終或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大腦的迴路。大腦的電湧現象很容易去追蹤,但檢測驅動這一活性產生的化學信號卻非常困難,即在大腦細胞和促使大腦細胞激活之間循環的神經遞質,來自MIT的研究者Michael Strano指出,這是大腦中所隱藏的信號網絡,我們需要利用工具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 揭示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機制
    這項研究鑑定出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中的特定位點,這些神經元以一種快速的空間精確的方式釋放多巴胺---這一發現與關於這種神經遞質如何在大腦中傳遞信號的當前模型相衝突。論文通信作者、哈佛醫學院神經生物學助理教授Pascal Kaeser說,「這種多巴胺系統在許多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很少有研究提出健康的多巴胺神經元如何釋放這種神經遞質的基本問題。」 更好地在實驗室中理解多巴胺可能對治療多巴胺信號發生偏差的疾病的能力產生巨大的影響。
  • Nature中文摘要|10 September 2015
    當探究樹木在生物多樣性模式、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角色以及它們對生態系統的貢獻時,政策制定者與環境科學家仍舊嚴重依賴這種來自外太空的信息。通過繪製一幅全球樹木密度分布圖,Thomas Crowther等人擴展了森林信息的來源,並揭示了在穹頂之下究竟發生著什麼。這幅分布圖基於40多萬份地面測量的樹木密度數據而生成,它揭示了地域和全球尺度上樹木數量的分布模式。
  • 果蠅神經元或揭曉答案
    方向神經元接收來自視覺環路神經元的輸入,而視覺環路神經元的激活主要依靠特定方向的視覺線索以及與自運動有關的內在線索。圖1|經過螢光蛋白標記的果蠅大腦中央複合體的神經元。果蠅的中央複合體包括一個環狀結構,名為「橢球體」,其中就有方向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對應果蠅可能面朝的所有方向,提供類似指南針的信號,以便果蠅進行導航。
  • Nature:改寫教科書!揭示SNARE蛋白協助細胞間和細胞內溝通新機制
    這意味著這些融合孔的結構和功能在生物學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說,「有些人認為細胞是一袋原生質,但實際上它含有數百或數千個細胞器,每個細胞器都被膜包圍著。所有的這些細胞器含有或處理各種物質,並對無數的信號作出反應。為了排出或攝入物質,這些細胞器需要在膜上形成融合孔。」
  • 人腦細胞能像微型計算機一樣工作,人類神經元關鍵結構差異被揭示
    這一研究揭示了電信號沿著人類樹突傳遞時強度減弱更快,也因此產生了更高程度的電生理分區化,說明小區域的樹突能相對獨立於同一神經元其他部分進行生理活動。 研究者表示,這一差異可能是人腦計算效能優於其他生物的一大原因。
  • Cell:揭示鍛鍊期間肌肉細胞釋放琥珀酸促進肌肉重塑機制
    在25~35歲的健康志願者在固定自行車上進行60分鐘的高強度鍛鍊時也觀察到了類似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研究人員分析了通過導液管在股動脈和靜脈中獲得的血液樣本,發現從肌肉中流出的靜脈血中琥珀酸水平大幅上升,並在恢復過程中迅速下降。此時,這些研究人員確信,肌肉細胞釋放琥珀酸是為了應對鍛鍊造成的應激(stress),但是他們想知道是如何釋放的,最重要的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