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做夢,有的人在夢中驚醒,有的人從夢中得到啟發,有的人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在做夢,有的人怎麼也記不起來自己昨天晚上夢到的場景。
關於夢境,似乎總是蒙著一層神秘而迷人的面紗,讓人想要一探究竟。從周公解夢,到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研究夢境的大師們,也一直孜孜不倦地想要解開夢之謎團,雖然至此仍無法準確解釋為什麼會做夢,夢境是否有特定的含義,但也一步步推進了我們對夢境的了解。
而《夢的力量》這本書,其實就相當於我們與夢境進行溝通的階梯。
作者艾麗斯·羅布是《紐約雜誌-我們的科學》的專欄作家,因為對「清醒夢」的強烈興趣而開啟了自己的探夢之旅。在這本書中,她梳理了自古以來人們對夢境的看法和研究,並通過豐富的案例來解析夢在情感、認知等方面扮演的角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夢境。
事實上,了解夢境不但有利於我們擺脫噩夢的糾纏,獲得更好的睡眠質量,也能幫助我們指點生活中的迷津,挖掘出夢境中潛藏的寶藏。
夢境中有藝術家創作的靈感,比如莫言就說過「很多人問我小說靈感在哪,我多次說來自夢境」這樣的話。夢境中也有內心情感和自我意識的投射,比如倫敦探夢專家沙茨曼,在招募了大量實驗者進行研究後,就得出夢「不僅僅是在心裡塗鴉,而且具有意義和目的」的結論。
相比於逃避內心和壓抑自我的理性選擇,夢境更能跳出尋常思維的局限,釋放出我們的真實感受,進而讓我們得以窺探自己本心的意願,而不因為身在其中陷入被動。
可以說,夢境讓更接近於問題的答案。捕捉夢境中的意象,有利於幫助我們解答一些困擾已久的問題,讓我們在搖擺不定中找到自己真正的選擇。
有趣的是,艾麗斯·羅布還提出一個值得一試的嘗試,那就是記住夢境,並以此來對抗夢魘,抓住一閃而過的念頭。在三四個快眼睡眠階段把自己喚醒,晨起時先回憶自己的夢並記錄下來,改變睡姿來回憶之前的夢境……種種方法,都是為了做清醒的夢,把夢境徹底轉化成自我的力量。不得不說,這是個讓夢境價值最大化的練習了。
都說人生如夢,但如果只當是做了一場夢,也許化學家凱庫勒會錯過環狀苯結構的發現,很多人的童年記憶《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就不會誕生,我們也會和了解自己的好途徑擦肩而過。或許,重視夢的價值,你也能遇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