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長周生賢發表文章: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2021-01-17 中國政府網

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周生賢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要破解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著重圍繞「十二五」時期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強調要紮實推進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全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針對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胡錦濤同志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破解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的有效途徑。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人口繼續增加,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力弱成為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的基本國情。近年來,我國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取得積極成效,但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水、大氣、土壤等汙染仍然嚴重,固體廢物、汽車尾氣、持久性有機物、重金屬等汙染持續增加,水土流失加重,天然森林減少,草原退化,生態系統更加脆弱。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發達國家200多年工業化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現階段集中凸顯。只有加強能源資源節約,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才能有效破解經濟增長中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線。發展與環境密不可分,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發展道路問題,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環境承載力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規模和發展空間的主要制約因素,環境保護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保障、促進和優化作用。將環境保護的「倒逼機制」傳導到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上來,能更好地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內在要求。環境保護是重大民生問題。環境保護直接關係人民生活質量,關係群眾身體健康,關係社會和諧穩定。廣大人民群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乾淨的水、新鮮的空氣、潔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必須秉持環保為民的理念,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正處於新一輪結構調整、創新發展的時期,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資源環境問題將是國際社會長期面對的重大挑戰,綠色發展、循環經濟日益成為世界發展的重要趨勢。只有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搶佔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制高點,才能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二、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

    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和攻堅方向。《建議》確定的「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就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單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1.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8%至10%,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就環保論環保,就汙染談汙染,甚至重蹈「先汙染、後治理」的覆轍,付出過大的環境代價。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緊緊圍繞科學發展的主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和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新要求,走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是形勢使然、出路所在。

    「代價小」就是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以儘可能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效益好」就是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建設相統籌,尋求最佳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排放低」就是堅持汙染預防與環境治理相結合,把經濟社會活動對環境損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持續」就是堅持環境保護與長遠發展相融合,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將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要求全面體現到國民經濟體系的各個領域和社會組織體系的各個方面,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布局,以環境改善倒逼發展方式轉變,以生態建設再造環境優勢,是有效減輕環境治理壓力、扭轉生態惡化趨勢的治本之策。

    三、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我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並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主要應從減緩、適應和增強能力建設等方面入手。在減緩方面,要堅定不移地推行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大力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繼續推進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蓄積量,提高固碳能力。在增強適應能力方面,加強對各類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的預警監測與應對;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和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制度;加強科學研究,加快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在國際合作方面,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承擔與我國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減排責任和義務。

    深化汙染減排。「十一五」期間,在經濟增速和能源消費總量均超過規劃預期的情況下,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12.45%、14.29%。「十二五」時期,國家已經將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四種主要汙染物納入約束性指標,汙染減排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要落實減排目標責任制,強化汙染物減排和治理。要把結構減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強化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加快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汙水處理率和負荷率;加大「三河三湖」、松花江、黃河小浪底庫區、三峽庫區、南水北調水源及沿線等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氣汙染,繼續加強燃煤電廠脫硫,切實加強電廠脫硝,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將區域大氣環境作為整體進行部署,著力構建「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評估、統一協調」的區域空氣聯防聯控工作新機制。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議》和《政府工作報告》就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加強規劃指導、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規,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加快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鼓勵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回收制度,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開發應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製造、零排放和產業連結技術,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推進低碳城市試點。這些規定具體明確,需要多策並舉,全力抓好。

    著重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建議》強調指出,「以解決飲用水不安全和空氣、土壤汙染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強綜合治理,明顯改善環境質量」。要繼續強化飲用水源保護區管理措施,紮實抓好飲用水環境安全保障工作。抓緊實施《重金屬汙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全面排查重金屬等汙染物排放企業及其周邊區域環境隱患,有效解決重點防控區域、行業和企業的突出問題。集中開展沿江沿河沿湖化工企業綜合整治,全力遏制化工行業環境事件高發勢頭。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能力建設。有效控制城市噪聲汙染。加大農村「以獎促治」支持力度,控制農業面源汙染,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全面啟動「連片整治」工作,建設清潔水源、清潔田園和清潔家園。

    切實保護和修復生態。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鞏固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成果,保護好草原和溼地。繼續推進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加強自然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海岸帶的保護和管理,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不斷增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能力,構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生物多樣性,把生物資源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結合起來。讓江河湖等重要生態系統休養生息。

    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抓緊制定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全防全控的防範體系、健全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完善的環境法規政策科技標準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進一步深化環評制度,嚴格環境準入,嚴格執法監督,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汙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持續開展環保專項行動。注重運用市場手段,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改革,全面改革資源稅,開徵環境保護稅,健全綠色稅收、綠色證券、綠色採購、綠色貿易等環境保護科技和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汙染者付費制度,建立多元環保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作者:環境保護部部長)

相關焦點

  •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學習時報》發表署名文章《堅持「綠水...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和生動的地方實踐,創造性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 中科院院士江桂斌做客「聖地大講堂」 主講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
    12月23日上午,由市委組織部、市生態環境局、市科協、延安學習書院聯合舉辦的第十三期「聖地大講堂」在延安學習書院開講。活動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江桂斌,作了題為《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報告。
  • 2018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8日發表《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
  • 環保部部長《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的鮮明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在閩浙工作期間,他就大力推進生態省建設,探索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實施「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是新時代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舉措。
  • 文登區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提高環境保護承載力
    文登區海洋與漁業局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方針,圍繞建設「海洋生態保護及開發利用示範工程」,促成海域陸域緊密銜接,切實夯實全域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承載力。資料圖文登五壘島灣金花河溼地植被修復示範工程規劃面積112萬平方米。
  • 生態環境部部長在全國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本文原標題:《全文實錄|生態環境部部長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努力營造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良好輿論氛圍——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周生賢: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要著力構建強大堅實的科技支撐體系
    「十一五」以來,環保部門圍繞著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節能減排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環境保護是重大民生問題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要求,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道路,環保工作取得重要進展,主要汙染物減排任務超額完成,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概念的關係非常緊密。生態文明是一種文明形態,也是一種理念,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生態文明理念的基本內涵,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主要途徑。1989年,又增加了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汙染物許可證制、汙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等新的五項制度,同年,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環境保護法,確立了環境保護法律規範框架。進入新世紀後,我國更加強調在實踐中採取綜合管理措施解決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更加強調建立相關的制度以及利用市場機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三重意蘊
    首先,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相統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立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人與自然是以實踐為紐帶的互為對象性存在的統一體」這一基本觀點出發,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體現了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生態文明建設立場。
  • 奮力開創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局面——訪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部長...
    原標題:奮力開創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新局面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從萌芽起步到蓬勃發展,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積累了哪些寶貴經驗?當前形勢下,汙染防治攻堅戰進展如何?怎樣發揮好生態環境保護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為此,記者專訪了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幹傑。
  • 全文實錄|生態環境部部長在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北極星大氣網訊:以下為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的全文實錄: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生態環境保護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張忠民:發揮法律對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作用
    原標題:發揮法律對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人民福祉、民族未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努力。
  •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生態環境部未來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部長解答 原標題:   近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正式掛牌。相比於環境保護部,生態環境部職能有哪些變化?黨的十九大將汙染防治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未來工作將如何開展?記者專訪了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
  • 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 大連今年有哪些新要求
    北極星大氣網訊:根據《大連市區市縣(開放先導區)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辦法(試行)》規定,從2016年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與各區市縣黨委、政府及先導區黨工委、管委會負責同志籤訂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包括黨政同責、汙染防治、生態保護、節能降耗、環境管理和附加考核共六大類、54項考核指標,旨在通過考核激勵先進、鞭策後進,推動形成狠抓工作落實、爭先進位的良好局面。
  • 大數據對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和修復有著什麼作用和意義?
    自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以來,人類利用自然資源,消耗不可再生資源,通過各類規模性的社會活動獲取了人類生存的知識,取得了科技成就。換句話說,投入和消耗的是自然資源,產出是日趨增長的人類群體和知識,當然也有人類活動的排放物。根據已出現的大量跡象,人類這種發展模式很可能會由於自然資源過度開發與消耗過快、汙染物排放過度,導致人類生態環境急速惡化,最後使得人類社會發展不再具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