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祈禱考試成功?人們會去文曲星朝拜文塔,但古村落祠堂前裸露的旗杆石往往被忽視。說到旗杆石,如今我們看到的大多只是石頭,沒有旗杆和旗幟,如果不仔細閱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就很難發現古代村落科舉考試的輝煌成就。
在黃埔村胡氏大宗祠前的小廣場上,有一對石板,芳村聚龍村門口有一排旗杆石,上面全刻著招氏子弟,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的番禺餘蔭山房,是鄔氏家宅,也有祠堂。可惜遊客來這裡,基本上只關注園內美景,無暇顧及祠堂前的旗杆石。
一個完整的旗杆石是什麼樣子的?讓我們看看陳家祠入口處的四個旗杆,他們每個人都配有一個水桶,大約20米高。根據1899年西方人拍的照片,2010年修復。
相關文物保護專家告訴人們:「水桶的形狀像一個金元寶,這意味著它是為了發財而被提升的。從一桶,二桶,三桶,最高的四桶,官位越高鬥越多。」一般來說,進士旗杆上有兩個角鬥,一個角鬥是用來抬人的,但龔升沒有角鬥。在寺三旗杆和四旗杆石上刻有兩個孩子的名字和「抄本」,表明他們都是朝廷的高官。
即使沒有打鬥,也只有旗幟,祠堂前飄揚的幾十面旗幟也很有氣勢。佛山三水白坭鎮有一個磁鄉村,陳祠堂前有54根旗杆。通過它們,可以大致還原科舉時代的古村落風光。考上——的考生高興的請泥瓦匠做旗杆夾,請木匠做旗杆,然後請八音班「大鬧一場」,然後招待父老鄉親。多麼壯觀的景象!
以前的學者為什麼要費心這麼做?其實道理和現代太陽證差不多。現在學霸曬各種考試成績單,資格證,榮譽證。在科舉時代,學生們一口氣就賺到了名氣,高中以後就可以衣裝回國,榮耀祖宗了。他們是「十年無人問寒窗,名滿天下」。個人驕傲,宗族認同,從而滿足個人虛榮心,符合集體利益,何樂而不為?可見,愛「曬」是古今常見的心理。
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去考古村古廟,遇到了這些石板,不要急著走,多看看,真心祈禱這些古代的高材生保佑自己的孩子能在名校拿高分。畢竟文曲星是人工神,旗杆石上的名氣其實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