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縣是江西十八個文明古縣之一,自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縣至今,已有2230多年的建置歷史。曾設州置郡,是贛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人口中心。
1984年,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時,在竹江鄉中團村瀘水河邊的二級臺地上,發現了一處西周大型聚落式民居群建築,有水井、印文陶片和紅燒土,證明3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群居,他們不但建立了房屋,還會制陶。陶上有雲雷紋、鋸齒紋、弦紋,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觀念。
祠堂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祭祀祖先的場所。更早之前的家廟,是祭祀神靈和祖先的地方。
安福的祠堂,最早可追溯到唐朝甚至更前。因為安福唐朝建村的五個村莊,家譜中均有祠堂的記載。宋時修譜建祠十分盛行,明清兩代達到巔峰。可現存的安福古祠堂均為清代民國建築,偶有明代的祠堂,也經改建、擴建,沒有了明代風貌。全縣唯有洲湖塘邊東邊的「奎光堂」尚有明代氣息。特別是大門廊簷下的彩繪,基本保持明代風格,另有江西巡撫在天啟六年為進士劉垂寶題寫的「世科甲第」,足以證明此祠歷史。
安福祠堂兼容並蓄,匯各家之長,是贛式祠堂的典型代表;青磚黛瓦,藍灰勾縫,馬頭牆、青石門框、小漏窗,既有徽派建築的雅致、精美,又具客家圍屋的高大、恢弘。以楓田松田村的狀元祠、御史大夫第,車田的相帥府;洲湖蔥塘的鬥魁公祠、塘邊的大夫第;金田柘溪的劉氏大祠,廈屋劉氏宗祠;洋門上城的劉氏愛敬堂、九溪的羅氏宗祠;寮塘濛潭的「鄉社遺思」祠、石潭公祠,岡口的周氏郡馬大宗祠;竹江沙溪的心齋公祠;洋溪老居的劉氏宗祠、新居的劉氏宗祠牌樓,鬱斌公祠、輔蓉公祠;嚴田楊梅張氏宗祠、壇洲的劉氏宗祠;山莊荷溪的劉氏宗祠、伍氏宗祠;平都李家李敬止公祠;泰山樓下的彭氏宗祠;錢山保太的四房祠、戚氏宗祠;橫龍洲裡的劉氏封公祠、周氏宗祠等四百多棟祠堂為代表的建築文化,異彩紛呈,豐富多彩。其特點可暫分為四類:一、坊祠二聯式:即前為牌坊,後為祠堂;
二、凹鬥式:即大門凹進裡收,正廳連享堂;三、廊廡式:祠前為簷廊,後為正廳享堂;四、民居平面式:祠與民居相類似。
一式為功德、功名、封賜仕宦大世家;二式為富裕、人口較多家族;三式為顯貴、官僚、人口眾多之望族;四式為貧寒、人少的家族。
二聯式祠堂在內外裝飾上,極盡工巧、不惜工本。外裝飾以優質青石雕刻、磚雕龍鳳、卷草、文臣、文字、楹聯等;屋簷飾以山川形勝、樵獵耕讀、花鳥魚蟲、人物故事等彩繪;內部裝飾以木雕、描金、木雕楹聯、吉祥瑞獸、戲劇故事、孝道、詩文等為內容;斜撐、牛腿、鬥栱、照面枋、冬瓜梁,窗、門、牆壁等上均有畫工、雕作。
二式祠堂,大門上方有垂罩門、外裝飾有彩繪、楹聯等;內部有木雕、油漆等木作飾物。
三式祠堂,除外面沒有牌坊以外,內外裝飾形式與二聯祠堂相差不大,甚至超過二聯祠堂。
四式祠堂,簡約,內外裝飾一般,甚至沒有裝飾。
安福的祠堂文化內涵豐富,一般都有炫耀門庭的楹聯、家訓。如楓田狀元祠有「兄狀元、弟會元,六年間,壓兩京一十三省豪傑;左太師、右少師,二派下,開四鄉千百萬載書香」;泰山樓下文獻坊(彭氏宗祠)有「忠孝節義」的家訓,還有「三世大夫」、「耕讀傳家」等警勵後人的牌匾。另外還有「隴西堂」、「金陵堂」、「永慕堂」、「愛敬 堂」、「江夏堂」、「一本堂」等堂牌。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其家族的郡望和志向。
祠堂文化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也是每個華夏兒女的精神家園,是聯絡血緣的紐帶,是鄉愁,更是牽掛……一棟祠堂,就是一部家族史,千百萬棟祠堂,就是中華民族的興衰史。 讓我們保護好共同的精神家園,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留給子孫正能量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