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獴也叫山獾、石獾、水獾、白猸、筍狸、竹筒狸等。體形比紅頰獴稍大,體重1.5~2千克,體長400~840毫米,尾長270~335毫米。吻部細尖,尾基部粗大,往後逐漸變細。體毛粗長,尤以尾毛最甚。近肛門處有一對臭腺。身體背面呈灰棕黃色,並雜以黑色。背毛基部淡褐色,毛尖灰白色。吻部和眼周淡慄棕色或紅棕色。有一道白紋自口角向後延至肩部。下頦白色。腹部暗灰褐色,四肢及足部黑褐色。尾背面顏色與體背略同,唯在後半段多帶棕黃色。
食蟹獴一般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樹林草叢、土丘、石縫、土穴中,喜群居。喜棲於山林溝谷及溪水兩旁的密林裡,尤其在間雜有山坑田的山地雜木林區,更是它們經常活動的良好環境。洞棲,洞穴結構較簡單,多利用樹洞,巖穴或草堆作窩。能攀緣上樹捕捉鳥雀,但不棲息於樹上。天活動,以各種小動物特別是鼠類和蛇類為食。行動機警敏捷,能似家貓式攻敵或獵食,並以拱背、豎毛、噴氣、尖叫來自衛。常自挖土穴或搶佔鼠洞居住。食蟹獴常常雌雄相伴或帶幼仔外出活動,覓食時亦相距不遠,有互相救助的習性。早晨和黃昏是活動的兩次高潮,中午較少外出覓食。每天早晨5~7時及黃昏17~19時獴在田間或溪邊覓食。春天,當農田進行犁耙耕作的時候,獴便經常到田間活動,覓食被耙翻出的小動物。冬天,堆放在田野間的草堆,藏著各種昆蟲和小動物,便成了獴覓食的好地方。冬旱水淺,河溪兩邊也常可發現獴的足跡。
四川省、福建省、廣東省、湖南省、浙江省、貴州省、臺灣省、江西省、海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江蘇省、香港。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三級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NT。
列入中國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名錄附錄Ⅲ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