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立東:解析拒絕接受諾貝爾獎的奇人薩特的哲學靈魂

2021-01-09 譚立東精品

薩特

一、背景

薩特生活在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時代,二次大戰中黑格爾的國家至上主義和尼採的超人哲學都體現得淋漓盡致,人們對於戰爭的殘酷已經相當厭倦。薩特還積極投身到法國抵抗運動中,當過德軍的戰俘。應該說人們不可能再熱愛那種為戰勝者準備的貴族哲學,但是對於一個追求生存的反抗者來說,倒是很需要一種哲學來鼓舞他們的勇氣。

二、觀點

1、存在先於本質

薩特認為,在信仰上帝的時代,是將上帝作為一位天工來看待的,這就意味著當上帝進行創造時,他對自己正在創造什麼一清二楚,因此人作為上帝的創造者是具有本質的。但是,包括狄德羅、伏爾泰和康德在內的一些 18 世紀的哲學家,要麼是無神論者,要麼貶低上帝的觀念。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有這樣的想法:人擁有一種「人的本性」。

薩特通過嚴格理解的無神論將這一切徹底扭轉了過來。他相信.如果沒有上帝,那麼就沒有被「給定」的人的本性,因為沒有上帝來構想這種本性了。人的本性不能被預先規定,因為它不能被預先完全構想出來。人本身僅僅是存在著,只是後來我們才成了我們本質的自我。

因此我的本質是我通過實踐成為的樣子。一個人是具有比一塊石頭或一張桌子更高的尊嚴的,而給我以尊嚴的是我擁有主體性的生活.這意味著我是某種讓自己走向未來的東西,並且我意識到我正在這樣做。

2、自由和責任

薩特作為貴族派的哲學家,談論存在先於本質的目的就是為了引出道德與責任。

他認為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自由選擇負責,我們如果想有尊嚴的擁有主體性的生活,我們選擇這樣或那樣的行為方式時,我們就肯定了我們所選擇的東西的價值,並且 ,沒有任何東西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更好,除非它對所有的人都更好。對於薩特來說這是成為一個有尊嚴的人的必然選擇,但它的結論形式非常像是康德的絕對命令。

3、世界的存在

薩特認為世界上有兩種存在,:

(1)自在的存在,例如石頭就是這樣存在的;它只是存在著。在一定意義上 ,我與任何別的種類的存在著的實在並無二致。我存在著,以和別的事物同樣的方式存在著,即不過是「在那裡」而已。

(2)自為的存在,它要求作為一個意識主體而存在 ,這點只有人做得到,而事物( 如石頭)則做不到。

薩特認為自在的存在,是作為「各種事物混成的漿糊」的存在,只有我們用意識去認識它的時候,那才是我們認識的那個樣子。一條山谷對農夫來說有某種意義,對野營者來說則有另一種意義。

意識將世界上的諸對象和作為主體的有意識的自我明確地區分開來了。

意識的活動在這一點上是雙重的。首先.意識界定了世界上的特殊的事物,並賦予它們以意義;第二,意識在它自身和對象之間拉開了距離,並且以這種方式從這些對象上獲得了自由。

4、虛無與壞的信仰

薩特在說了如何有尊嚴地擁有主體性的生活後,就描述了一種對立的選擇。

薩特說,任何實在只有在行動中才存在。我們只是我們行動和目的的總和;除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外,我們什麼也不是。如果我是一個懦夫 ,那麼,是我自己把自己造成一個懦夫的。這不是我懦弱的心臟 、肺臟或大腦造成的。我是一個懦夫,是因為我通過我的行為把自己造成了一個懦夫。

這裡繞了一圈又回到了尼採、海德格爾所說的意志。

他認為如果我們認為我們受命運、神秘的內在力量、巨大激情或遺傳的擺布,都會導致非本真的壞的信仰或自欺。在這裡我們又回到了斯多葛學派那種斷絕財富、命運、激情對自身影響的經典貴族理論。

薩特認為人的存在中有一種絕望的因素,那就是死亡。死亡就是一種「虛無」,「虛無」他說,「像一條蠕蟲一樣盤繞在存在的中心。」 因此我們要過有尊嚴的生活,過自己應該過的生活,否則就是逃避責任與虛無的非自我生活。

薩特在持批判態度的虛無主義熱情上與尼採非常接近。對任何規範、極微小的限制、甚至一點兒習俗和傳統的跡象都表示懷疑。

四、影響與意義

在這個工商業文明相當發達的時代,薩特是一個像熊貓一樣稀有的貴族派哲學家。他把自己的理論特性埋藏得很深,並去除了部分尼採、黑格爾那種妄自尊大的侵略性以適應工商業文明,他的理論是為貴族哲學的生存而建立的。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還有多少人堅守心中的尊嚴,願意做一個貴族呢?

當下,世界上最風光的諾貝爾獎,可以授予那些沒有原則而給人們帶來短暫和平的人,可以授予那些給人們帶來物質文化享受的人。但是卻不會授予純精神思維的數學家、不會授予為社會進步不倦思考的哲學家。因此,薩特拒絕接受諾貝爾獎,他的思想本質上認為尊嚴與自由比人為設定的榮譽和莫名飛來的財富更重要。

相關焦點

  • 這些人,拒絕了諾貝爾獎
    從我自私的角度來看,我一點不在意他是否會得到諾貝爾獎,我只看書而已。而就村上自身的說法,他對於諾貝爾獎也是興致寥寥,他是個崇尚安靜的傢伙,諾貝爾獎除了榮譽,也意味著麻煩。「就興趣而言,我是沒有的……再不能這樣悠然自得地以匿名性生活下去。」
  • 對不起,我不要諾貝爾獎:那個第一個拒絕諾獎的男人,他有何底氣
    說是奇葩,乃是因為,這一位諾獎得主拒不接受諾獎的獎勵,甚至是有些瞧不起諾貝爾獎。這位便是法國的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薩特。法國哲學家薩特>知道薩特的人可能不多,在幾十年前,國內卻還有一股薩特熱。當時薩特的熱度,在知識青年的圈子裡,比得上現在的那些小鮮肉的熱度。薩特的哲學,被叫做「存在主義」。是目前哲學歷史上,很有分量的一種哲學思維。
  • 被迫放棄的也就算了,居然還會有人主動拒絕諾貝爾獎!
    可下面這位,居然主動拒絕諾貝爾獎!要知道,諾貝爾獎是多少人做夢都想得到的東西!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疑惑:「誰這麼牛啊?居然主動拒絕諾貝爾獎。」此人就是法國作家薩特,他不但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而且還是第一個!
  • 對不起,我不要諾貝爾獎!哪些人曾經拒絕了諾貝爾獎?
    那麼,有沒有獲得了諾貝爾獎,卻拒絕領獎的獲獎者?有,而且不止一位。 第一個拒絕領取諾貝爾獎的,當屬德國生物化學家庫恩。 第二個拒絕諾貝爾獎的,是德國生物化學家多馬克。
  • 薩特:這個拒絕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其實是獨立女性的理想型
    其實,哲學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它主要作用於一個人的價值觀。比如,我們的父輩認為人生的意義是多掙錢,但到了我們這一輩就變成了:「存在的意義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今天,我們不談哲學思想,來談談薩特這個人。薩特身上擁有的幾點特質,標誌了他是多數獨立女性心中的理想情人。
  • 那個拒絕諾貝爾獎的人
    要說當今世界什麼獎項備受人類關注,當屬諾貝爾獎了。諾貝爾獎涉及的領域非常廣,而這些基本都是造福全人類的領域,對於社會的發展還是有著很大的促進。全社會的科學家們基本都以諾貝爾獎為自己的目標,那是自己工作的最大榮耀,那是全世界的認可。
  • 薩特為什麼說「他人即地獄」?
    1964年,憑藉小說《文字生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接受。薩特生於1905年,1980年去世,今年正值他逝世四十周年。 1980年薩特去世的時候,他的靈柩從醫院出來到蒙帕納斯墓地,都在巴黎十四區。短短的路程當中,巴黎市民在沒有任何人組織的情況下自發為他送行。新聞短片在法國當時晚間新聞的頭條連續放了兩分多鐘,法國沒有一個作家能夠在二十世紀有如此殊榮。
  • 「恭喜您,獲得了諾貝爾獎」「對不起,我不要!」
    由於與庫恩相同的原因,多馬克被迫拒絕接受領取諾貝爾獎。1947年,多馬克前往斯德哥爾摩領回了諾貝爾金質獎章和證書。第三個拒絕領取諾貝爾獎的,是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但是,耶利內克在第二天召開記者招待會,明確表示拒絕接受這一獎項。她的理由有兩條。第一、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不佳。
  • 特斯拉拒絕了11次諾貝爾獎嗎?純屬無稽之談
    不少網絡文章裡,津津有味地說到特斯拉曾經11次拒絕領取諾貝爾獎的感人事跡:「與愛迪生死磕了一輩子,11次婉拒諾貝爾獎,放棄成為世界首富。從歷史上來看,的確有人出於各種因素的考慮,拒絕過諾貝爾獎。如1964年法國哲學家薩特拒絕諾貝爾文學獎、2004年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內克拒絕諾貝爾文學獎。
  • 「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那麼薩特的《禁閉》想表達什麼?
    我喜歡哲學,可對於業餘選手來說,哲學專著太過艱深晦澀。所以我選擇閱讀讓-保羅·薩特的作品。薩特的不同之處在於,他不僅是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並且他還擅長將哲學思想以文學的形式表達。不同於後現代主義,存在主義文學在敘事結構、技巧及語言風格等方面,與18世紀以來的現實主義文學沒什麼兩樣,在表現形式上並未突破傳統。
  • 世人皆以此為榮,而我不以為然:7位拒絕諾貝爾獎的大神理由很牛
    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佛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遺囑設立,旨在頒發給「做出最重要化學發現或改進的人」,被冠以無尚榮耀的諾貝爾獎,從開始至今都是無數科學家們一直不懈追求的科學目標之一。但事實上,仍有很多名大神拒絕了諾貝爾獎,而且理由都很意想不到。
  • 五問諾貝爾獎為什麼,拒領諾獎的大咖都有誰?
    如果我們國家的作家將創作的方向從民族性轉向世界性,比如說劉慈欣的《三體》,就很容易被諾貝爾獎評委所接受的。我敢斷言,在接下來的某一年,劉慈欣的《三體》將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所以說,諾貝爾獎是該需要設立一個數學獎了(作為自然科學的鼻祖,哲學也應該設立一個)。
  • 特斯拉拒絕了11次諾貝爾獎嗎?純屬無稽之談
    我在寫出《「恭喜您,獲得了諾貝爾獎」 「對不起,我不要!」》一文後,有讀者評論說:「特斯拉表示,我拒絕的次數是他們的總和。」這裡讀者提到的特斯拉,是指美國著名工程師尼古拉·特斯拉。
  • 薩特:你該選擇殺死一個人,還是看著五個人死去?
    就這樣,20世紀影響最廣泛也最深遠的哲學運動發端了。受到啟發的薩特,將現象學與他那種法式的人文主義情感結合在一起,創立了一門全新的哲學思想——現代存在主義。有人說,存在主義不太像哲學,倒是更像一種情緒。薩特在眩暈、窺視、羞恥、虐待、革命、音樂和做愛中——大量地做愛——創造出了一門哲學。
  • 薩特| 魔鬼與上帝是一回事,而我則選擇了人
    原標題:薩特 | 魔鬼與上帝是一回事,而我則選擇了人 ,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會主義最積極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絕接受任何獎項,包括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 主持人:如果得了諾貝爾獎,你會拒絕嗎?劉慈欣的回答讓網友點讚
    主持人:如果得了諾貝爾獎,你會拒絕嗎?劉慈欣的回答讓網友點讚此前,劉慈欣在倫敦接受《歐洲時報》的獨家專訪時,主持人向他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得了諾貝爾獎,你會拒絕嗎?面對這樣一個刁鑽的問題,劉慈欣當時可以說是把自己的幽默感和智慧發揮到淋漓盡致,當時他是這樣回答的:"我並不期待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太高了,拿到諾獎的話,生活就毀了,莫言家的牆皮都被扒了,後院的蘿蔔都被人挖走做紀念,那樣太可怕了。」
  • 哲學的唯一入門是存在
    現在中國討論哲學、很少有人談及哲學的存在,更沒有人爭議什麼是存在。存在是哲學的入門、存在是不是哲學的唯一入門呢?學習哲學者、必須先弄懂哲學的存在。弄明白了什麼是存在,就己經邁入哲學殿堂了。不管學歷多麼高深,不論知識多麼哲學,凡不懂哲學的存在,仍然是哲學的門外漢。中國哲學最早揭示了哲學的存在,中華文明首先定義了存在的本質以及存在的應用。中華文明歷史中、對於存在的發現、發展、應用和理論升華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中國哲學定義存在:存在是用符號、文字、言語和語言所表達的共時性同在的存在和大腦中,共時性時思構成的同在時在結構的實在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