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十大古生物博物館網上評選
全國十大化石產地網上評選
各大博物館以及化石產地的內容介紹參見9月30日-10月6日化石網微信公眾號。投票截止到10月31日
...
這團神秘的東西,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這種奇怪的生物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有研究團隊利用現代分析技術,重新檢視這古老的遺蹟。
埃迪卡拉生物(Edicaran biota)是古怪的一群──包括有環紋的盤狀物、有紋路的團塊、凹凸不平的索狀物、還有波浪狀的葉片形物體。這些溼軟又格格不入的生物早在5億7000萬年前就佔據了溫暖的淺海,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複雜生物。
普遍翻譯成「狄更遜水母」的Dickinsonia就是這群生物中相當出名的物種。這種扁平、有稜紋的橢圓形生物可以長到直徑超過120公分,中央還有一條明顯的脊。然而,Dickinsonia到底是什麼,則已經困擾了科學家許久。這種奇特生物在歷史上數度被科學家歸入不一樣的界,幾乎每個界都待過。最近幾十年的爭議,則是圍繞在三個類群周圍:有些學者說是真菌、有人說是原生生物(protists),但也有人說是動物。
研究人員利用現代科技重新審視這種古老生物。他們的研究結果、再加上其他更多證據,指出Dickinsonia可能是迄今所發現的最早動物之一,比5億4100萬年前、也是現存大部分主要動物類群起源的寒武紀大爆發更早。
圖:留下這片痕跡的生物,究竟是動物、原生生物,還是真菌?通過分析其中的生物標記物,證實了「狄更遜水母」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
埃迪卡拉生物
埃迪卡拉生物在1946年首度於澳洲南部弗林德斯山脈(Flinders Ranges)的埃迪卡拉丘陵(Ediacara Hills)所發現,這群演化上的怪咖跟現生生物非常不一樣。埃迪卡拉生物「怪得就像另一個行星的生物,但比較容易接觸到,」古生物學家阿道夫.賽拉赫(Adolf Seilacher)【具體介紹參見連結】
古生物學家 阿道夫.塞拉赫
在一篇於2007年刊登在《倫敦地質學會特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的論文中如此描述。
它們的出現,標示著演化正在測試生物從小型轉變成大型時的體型呈現。目前已知的埃迪卡拉生物有50多種類型,而且除了南極洲以外,每個大陸都發現過。
狄更遜水母Dickinsonia的藝術化復原圖
研究埃迪卡拉生物的挑戰之一,就是保存的問題。它們柔軟的身軀早就爛光光了,又沒有骨骼或外殼可以留存在化石紀錄中。這就代表我們多半是靠著這些遠古居民留下來的印痕或痕跡,才能看到它們的外型──有許多細緻的特徵,從粗糙的痕跡裡根本看不出來。這些生物也是演化樹上相當早期的成員,跟現今的生物大不相同,所以很難將它們歸類。 1980年代,甚至有學者提出,埃迪卡拉生物應該自成一個已滅絕的界。
過去的研究都集中在Dickinsonia遺留痕跡的物理性分析--生長與發育、動作的證據、體型大小,還有複雜程度。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科學家為了尋找新線索,轉而運用名為固醇類(sterols)的分子生物標記。許多動物都會製造固醇,但每個類群都稍有不同。
動物製造的是名為cholesterols的類固醇,這類化合物幾乎在所有動物的細胞膜上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協助控管進出的物質。科學家早就開始利用生物標記分析的方法,在大量沉積物中尋找藻類。 因為埃迪卡拉生物留下的大多是外型的印痕,從來沒有人嘗試去測試這些古老怪咖的生物標記。然而,某些埃迪卡拉生物的印痕化石上仍保有一層薄薄的有機物質。這些有機薄膜上的碳質鍵結,或許就藏著這些奇特生物真正身分的秘密。
新疆發現最早的草食性象類
緬甸琥珀中發現帶觸角等軟組織的蝸牛
松鼠會飛?最早的化石證據已經發現!
發現一種新的大唇犀
為蘇鐵傳粉的緬甸琥珀甲蟲
滄龍兇猛
科研與科普互相促進,科研人員進行科普工作是責任和義務。
化石網堅持把最前沿的科學內容和科學故事以最為通俗易懂的形式分享給最廣泛的大眾。
願意與社會各界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
化石網(http://www.uua.cn/)——科研與科學傳播
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投稿請聯繫 徐洪河(郵箱:hhxu@nigpas.ac.cn)
鑑定化石請至化石網論壇(http://bbs.uua.cn/foru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