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歲末,「小藍杯」拓展疆土的步伐也沒有停歇。
12月18日,瑞幸咖啡宣布向企業或擁有會員體系的機構開放API平臺,將技術與服務能力輸出給其它領域的合作夥伴。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上海浦發銀行、順豐等公司成首批戰略合作夥伴。
咖啡消費本身小額但高頻,對於會員和福利體系而言,也是兌換和消費最熱門實用的產品之一。瑞幸咖啡為轉化設計了四種場景。一種是航空公司、銀行等會員系統積分兌換;第二種是作為購買網站或平臺會員權益的補充福利;第三種是企業內部員工福利或商務需求;最後一種是商務贈禮。
據瑞幸咖啡副總裁李軍介紹,相比於傳統的B2B採購,luckin(瑞幸)企業API有多個優勢,一方面為企業提供技術和配置工作;另一方面結算方式也更加靈活;用戶體驗也優於傳統採購模式,為了讓用戶更便捷的兌換和使用,在傳統卡券模式之外,瑞幸咖啡還新創了兩種線上對接模式,方便直接線上兌換和消費。
瑞幸咖啡的這一做法意在謀求雙贏,對於很多平臺和app而言,和瑞幸咖啡合作可以帶來粘性提高日活;而瑞幸咖啡也可以藉此與更多優質的流量中心合作,獲取穩定的消費量,並在鞏固老用戶拓展更多新用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2月12日融資之後,瑞幸咖啡投後估值已達22億美元,已經在全國21個大城市完成近2000家門店的布局。而隨著luckin(瑞幸)企業API業務的啟動,瑞幸咖啡的江山版圖還將進一步擴張。
發展到如此規模,讓人很難想像到瑞幸咖啡成立還不到1年。
事實上,外界對於瑞幸咖啡的一路狂奔有很多解讀,有的將其歸功於「燒錢」補貼用戶的必然結果,也有人歸功於商業模式帶來的優勢,但往往忽略小藍杯最基礎的要素。
其實不難發現,不管是傳統「to C」的咖啡外賣業務,還是藉助開放企業API平臺推動的「to B」業務,瑞幸咖啡都不是首創者,但通過網際網路創業的「重新定義」之下,瑞幸咖啡讓這些老模式重新發揚光大。
如果說瑞幸咖啡成功的秘笈,瑞幸咖啡聯合創始人CMO楊飛曾經總結過,即三高,高品質的咖啡、更高的性價比和高便利性。
三高的秘笈切入的正是用戶需求核心的部分,尤其是在國內工作節奏和強度不斷提升的今天,辦公室咖啡消費的佔比不斷提升,而過高的價格和過長的等待時間成為目前咖啡消費的一個行業痛點。
瑞幸咖啡的定位是新零售的專業咖啡運營商,核心的功能是滿足消費者千變萬化的需求,而新零售則是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和大數據提升運營效率,降低傳統一杯咖啡的成本,並提升用戶體驗。
因此在瑞幸咖啡內部一直有「該傳統的更傳統,該網際網路的更網際網路」的說法。
在產品上,瑞幸咖啡希望讓咖啡回歸飲品本身,而避免賦予太多概念。瑞幸咖啡的咖啡豆比流行商業咖啡豆要貴15%到20%,因此近期瑞幸咖啡也拿到了素有行業奧斯卡之稱米蘭2018IIAC國際咖啡品鑑大賽金獎。設備選擇上,瑞幸咖啡選擇了世界上頂級咖啡機,原料供應商則從全球篩選最優;而在咖啡配方則更加嚴苛,邀請WBC冠軍隊來拼配咖啡配方,並將烘焙豆的使用期限從行業慣例4個月縮短到2個月以保證1杯咖啡的新鮮度。
在高品質產品的基礎上,瑞幸咖啡開始提升性價比來與競爭對手產生區隔。用資本補貼用戶只是公眾所見的表面部分,在背後瑞幸咖啡注重大數據和智能化學習,門店生產、原料庫存、品控都藉助智能化來提升運營效率,針對用戶則採取標籤化管理,從而實現智能化營銷,下一步瑞幸咖啡希望在用戶大數據的基礎上做到每個人打開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的APP看到的界面千人千面。
而在高便利度上,瑞幸咖啡則希望從人找咖啡轉向讓咖啡找人,強化了外賣的屬性。
顯然,瑞幸咖啡意識到了消費市場的變化,隨著工作強度和節奏不斷加速,辦公室成為咖啡的主要消費場景,但這也讓咖啡本身飲品和提神醒腦的屬性被強化,因此用戶需要的是一杯既快又好價格不貴的咖啡產品。
瑞幸咖啡切入的「無限場景(Any Moment)」品牌戰略,藉助四種門店,滿足用戶多元化場景的需求。旗艦店、悠享店兼顧了日常社交需求;而快取店和外賣廚房點則側重於響應外賣需求。目前隨著門店布局的完善,瑞幸咖啡的配送和服務的效率在顯著提升,而在北上廣的核心區域,瑞幸咖啡的布點密度已經達到500米一家,但藉助無限場景的戰略讓瑞幸咖啡無需支付高昂的門店費用和人員成本,且藉助順豐配送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