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地球38萬公裡的月球,無數人心嚮往之,奈何路途遙遠,迄今為止只有十二人得志,還都是美國人士。
人類最近一次登月是在1972年12月19日,距今已有48年。就在去年的5月23日,美國宇航局局長吉姆·布裡登斯丁在佛羅裡達理工學院宣布名為「阿特米斯」(Artemis)的月球探測計劃。
根據計劃,最早將於2024年將太空人重新送到月球表面,並在2028年前後在月球上建立可供人類持續生存的月球基地。
建設基地,電力必不可少,敢想敢做的美國人打算在月球建造一座核反應堆,以維持電力穩定供應。
核裂變動力系統渲染圖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起了一個號召,他們正在尋找有能力在月球上建造可穩定工作的核電站的公司,甚至更遠的火星。
迄今為止,人類建造的最遠的「前方哨所」是國際空間站,但是美國宇航局的願景遠遠不止於此。NASA已經開始了一個名為阿爾特彌斯的項目,該項目將在2024年前將太空人送抵月球。然而,理想的情況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以及包括歐洲航天局在內的其他空間機構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個永久的科學基地。
項目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新的研究已經確定了月球上存在潛在的水源,這對任務至關重要。與此同時,另一項研究正在開發一種將月球塵埃分離出氧氣和金屬的方法,這兩種物質都是重要的原材料。但是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大量的能源。
乍一看,可再生能源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但事實並非如此。月球沒有大氣層,風能無法獲得,月球表面多塵土,容易把太陽能板覆蓋,太陽能也不適合。化石燃料很重,很難運輸,所以只留下一個現實的解決方案:核能。
這個想法是先在地球上建立一個小型核反應堆,然後發射運輸至月球。
一旦該技術通過演示得到證明,未來的系統可以擴大規模,或者多個單元可以一起用於對月球和最終火星的長期任務。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並不完全是創新技術,核裂變反應堆在地球上已經工作了幾十年。但是在月球上建造同樣的東西,並使它儘可能小而輕,對人類提出了全新的挑戰。但美國宇航局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將核能帶到月球或火星等不同的天體,這將使人類能夠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前方哨所——一個將幫助我們探索太陽系更深處的前方哨所。
NASA計劃開發的10千瓦級核裂變動力系統,包括反應堆和防護系統、電力轉換系統、散熱系統以及電力管理和分配系統,將在地球上完成組裝、安全測試後,與月球著陸器結合,利用運載火箭抵達月球表面。
利用裂變表面動力系統在行星表面產生大量電能的能力,將使大規模的探索、大型基地的建立和資源的利用成為可能,同時也使行星探索商業化成為可能。
根據目前的政策,美國宇航局正尋求與私營公司合作以降低成本。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22家公司響應了公開號召並給出書面回復,但只有少數公司(Blue Origin和BWXT)被點名。
而在月球之後,NASA還想在火星上放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