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6月27日,由中國傳媒經濟與管理學會、財新數據可視化實驗室主辦,甘肅省融合媒體研訓基地、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承辦的「2015年首屆中國數據新聞大賽暨數據新聞教育發展高峰研討會」在西北師範大學舉行。新京報新媒體出品的「利劍出,百虎落」專題,從幾十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該項賽事業界組的第三名。
這個專題,主要是由新媒體編輯的陳璐和顏穎顓參與設計製作的。這個專題是怎樣緣起的?在設計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最終的版本又是怎樣成型的?傳媒研究院獨家約稿獲獎者之一的陳璐,來聽聽這個獲獎專題製作幕後的故事。
上一次在這麼多人面前發言,還是在小學時的講故事活動上。這一次,在首屆中國數據新聞大賽上,我向200名同行、學者和大學生介紹我們的數據新聞作品。中間隔了幾十年,你該明白我為何緊張。
當年講故事緊張,是因為害怕忘了故事,被小朋友笑話。這一次緊張,因為壓力。同事們辛苦熬出來的作品,不能被我的一番陳述搞砸了。還有,一向節儉的報社答應給我報機票錢,我要是空手而歸,錢還能拿到嗎?
還好,得了三等獎,來迴路費,有著落了。(領導,你說是吧?)
換個姿勢看「老虎」
在收集了十八大後落馬的102名副部級及以上官員的資料後,我們整理出「大老虎」們的特徵,包括他們的年齡、性別、職位、來自哪個省份、來自哪個系統。
這些信息在此前的報導中,比較常見。必須換個姿勢思考。不僅要講「老虎」還要梳理如何「打老虎」。從紀委工作的角度,統計出2012年末以來每個季度「老虎」落馬的頻率,計算出平均8天多就有一個老虎落馬。統計出所有十八大以來,已經宣判的「打虎」案所涉金額和宣判刑期,以及各個「老虎」目前所處的調查或司法處理階段。
有了這兩個角度,領導再也不用擔心我起標題了。把打虎和老虎都包括進去,標題就用「利劍出百虎落」。
有一種老虎讓人眼要瞎
「利劍出 百虎落」是新京報新聞製圖欄目「圖個明白」的一次勇敢嘗試。是我們此前各種製圖思路和呈現技巧的綜合運用。
第99隻老虎落馬後,各家小編們都在默默地等待第100隻虎馬。官方好像是看透了媒體的心思,偏偏一次公布三名落馬高官。所以「百虎」專題裡有102隻虎。在大老虎數破百的當天,我們在已有準備基礎上,以最快速度更改各項統計和製圖,推出了這個專題。
當小編,最悲催的莫過於辛辛苦苦一個月,被一個差錯打回零。做「百虎」專題,我們的口號是:速度誠可貴,準確價更高。
102人,聽上去不多,整理起來卻也不易。每個人的姓名、落馬時間、出生年月、落馬時職位、因為什麼問題被處理、接受何種處理,全都要一個個敲進表格。「度娘」一下,各種報導乍一看都相似,仔細讀千變萬化。所以每個人的每項數據,都要通過中紀委、新華社等權威渠道重新查找一遍、然後交叉核對。兩個編輯分工各自完成一部分,然後交換給對方再核一遍。在此基礎上,才能依據不同角度,對數據進行再組合以及各種加減乘除。算術能力和Excel技巧,都滿血復活,但肯定是眼要瞎的節奏。
不要最炫只要最合適
這麼多的數據,對一個數據新聞編輯來說,絕對是炫技能的好時機。但我們還有另一個口號:不要最炫的,只要最合適。
在這裡不得不做一下科普。不論是報紙雜誌,還是PC、手機,數據製圖無外乎幾種形式。圖解(Diagram)、表格(Chart&Table)、統計圖(Graph)、地圖(Map)、符號和圖形(Pictogram)百虎專題中,除了圖解,都有用到。但具體用哪種,我們是有自己想法的。
Chart
打老虎如何量刑?涉及受賄金額、職位和刑期等多個項目,要有最直觀的感受,就需要老老實實、清清楚楚把每個案例列出來,讓讀者縱向比較。
Graph
統計圖形式多,用的也多。專題中,職位高的大老虎們長什麼樣,來自政協、人大系統的落馬官員佔了多少比例,中紀委在哪個階段打虎力度大……我們不生產評論,也不是數據的搬運工,我們用貼切的方式把發現的亮點呈現出來,讓讀者一目了然,讀懂數據背後的意義。
Map
顏色賦予地圖更多的意義。每個省份上數字色塊顏色的深淺,就像溫度計表示各地「出產」大老虎頻率。顏色淺的省份,代表當時還沒有老虎落馬。對於這些地方,也許人們以後會格外關注。
Pictogram
新京報講究不做無效製圖。在數據製圖中,圖形和符號是幫助讀者掌握不同板塊的內容大意。對於有通姦行為落馬官員部分,一個男女各露半張臉的圖形設計,欲說還休,但很惹眼,沒錯,我們就是想讓你快來看看。
Html5
這麼多素材,既不想讓讀者漏掉重要的,又想讓他們有選擇內容的自由,必須設計交互。在「大老虎來自哪裡」頁面,點擊每個數字,都能看到每個落馬老虎的「名片」。根據你感興趣的領域,選擇點看。所以我們選擇Html5 的語言來寫這個網頁。除了實現互動,從餅圖的旋轉到折現圖的上揚。這些效果在PC和手機端都能看到。
炫技有理 炫腦上癮
世界那麼大,數據新聞做得好的非常多。我看到大量90』後、95』後的奇思妙想,看到優秀的同行對技術的熟練應用,心中默默點了無數贊。但強大的理性告訴我,我們的專題從80多個參賽作品中突圍到決賽現場,一定是有原因的。
機智如我,在一頓午飯的思索後,找到了原因。
四頁的專題不大,需要編輯、製圖、網頁設計和前端同學的一起努力,也是基於450多期「圖個明白」的製作。450張圖,就是450次對數據製圖的思考。
這些思考在這次比賽中得到的驗證。評委點評時,一致認為做數據新聞,新聞是第一位的,新聞價值重於技術。這一次,我非常同意專家。
作為新聞媒體,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新聞才是硬道理。再炫的技巧和數字統計,沒有了時效性,也只是一部紀錄片,而不是數據新聞。
100多隻老虎落馬的新聞早就報過,再報導能算新聞嗎?如果能從100次報導中,挖掘出以前沒有材料和結論,那就是新聞。如果能用友好的方式把這些發現呈獻給讀者,這就好的服務。雖然兩者有輕重之分,但數據新聞中缺一不可。
此外,比賽現場有人提出「數據製圖」和「信息製圖」的區別。經驗告訴我,很多製圖並不是以數據為主的。比如「國宴上吃什麼菜」、「國家帳本怎麼審」這種話題,基本是沒有數的。怎麼辦?如何把一篇篇、一段段的文字,用圖形進行視覺化。編輯對邏輯的梳理、對文字的加工以及製圖的設計技巧,都非常重要。比賽中,看到一些參賽者熟練使用E-chart等開源製圖工具,幾乎把e-chart裡的每種模型用了個遍。但是,遇到沒有數的製圖時,我們的大腦和經驗是工具沒法比的。一想到「圖個明白」中,那些沒有數字也同樣亮閃閃的製圖,我整個人就好起來了。
作者:新京報新媒體編輯 陳璐
作品地址:Zt.bjnews.com.cn/2015laohu
本文首發於公號新京報傳媒研究(xjbcmyj)
新京報傳媒研究公號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