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夠反抗基因賦予自己的天性嗎?
答案是肯定的。
作為基因傳遞的載體,我們把身體比喻成機器,好比人工智慧,其實基因控制我們的方法,就和程式設計師編寫「AlphaGo」之類下棋程序的過程很接近,DNA通過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發揮作用,就好像在動物的胚胎階段,基因給自己製造了一臺快速反應的計算機,並且編寫好了程序。
可是這個程序是那麼完美無缺,以至發生了質的變化,產生了我們稱為「主觀意識」的神奇能力。
如果我不存在,思考怎麼會存在
我們可以自己去思考和決定,而不必等待機器的控制者下達命令。
人類和其它生物很大的不同,在於人有意識,人能意識到自己與外在世界是不同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設想你作為一個第三者觀察真實的你,這個想像只有人類有,其它動物都沒有。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任何辦法證明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是自己主觀的產物,只有一點可以證明,那就是我的存在,以為我在思考,我知道我在思考,那我一定存在,如果我不存在,思考怎麼會存在。
正是因為人類可以審視自己,我們才開始有了理性。所以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在舒適區裡炫技的小猴子
我們經常看到,有些行業的精英分子,是這個行業的老手,專業技能非常嫻熟,可是他的人生也不過爾爾,並沒有綻放太多的光彩,為什麼呢?
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成了,「chicken head」,就是在舒適區裡炫技的小猴子。
專業選手和業餘選手之間的區別,並不在於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而在於是否掌握了真正的「套路」。
經驗會讓你掉進不思進取的舒適區,卻並不能讓你成為更優秀的人。
人類大部分行為都是非理性的!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思維訓練,變得理性!
理性是站在你和基因之外,更高的一個維度思考。
馬斯克的方法:第一性原理
如何變得理性,馬斯克的方法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最早是由亞里斯多德提出來的,是指所有的理論最開始建立的那個不可動搖的基石假設。舉個例子,數學的第一性原理是1+1=2,如果沒有這個基本設定,一起運算都沒有意義。
我們獲得認知主要用兩種途徑,一種是歸納法,是通過觀察現象總結經驗,歸納法有個bug,就是你觀察的現象可能只是局部,你不能因為你身邊所有的人都是黃皮膚,就認為天下所有人都是黃皮膚。
另一種是演繹法,比如說,所有的人都會死,我是人,所以我也會死。演繹法的好處是,只要前提(所有人都會死)正確,結論一定正確。但凡是學過數學的人都有過經驗,一個結論可以作為另一個論證的前提,所有人都會死到底是一個絕對真理的前提,還是根據經驗得出的結論。
這個世界上只有0.01%的人能夠成為厲害的人,而99.99%都不太厲害。決定性的差別在於你是否掌握了學習背後的道理,你是否擁有更高級的思維模型。
我們看似理性的行為,幾乎都是刻板的自髮式行為。
我們以為是「我」在學習和決策,其實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或者叫「心智模型」在主導人生。
第一性原理,就是要回到最起點的那個前提。
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假如你要測量318國道從上海到拉薩一共有多少步,測量方法是你先到上海的人民廣場,一步步走到拉薩布達拉宮的那個終點。你不能說我現在在成都,上海到成都人家說是800萬步,我直接從成都走就可以了。因為你無法保證人家說的800萬步是否正確。
但是我們的大腦為了簡化,經常不假思索運用已有的經驗。
不要做「chicken head」,不要做舒適區裡炫技的小猴子。
經驗會讓你掉進不思進取的舒適區,卻並不能讓你成為更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