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日本知名的推理小說作家,著有《放學後》、《嫌疑人X的獻身》、《白夜行》等知名作品,並大量被影視化改編。
除了懸疑類小說,東野圭吾也有《解憂雜貨店》這樣的暖心之作。同時也有《沉睡的人魚之家》這樣引發思考的發問式文學創作。
據稱《沉睡的人魚之家》是東野圭吾出道30年的紀念作品,所以與其他作品風格差別較大,豆瓣評分也不算很高。主要是少了懸疑和推理,沒有內味兒。
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由筱原涼子和西島俊秀主演,對原著的還原度較高。主要講述的是一對感情出現裂痕的夫妻,因為女兒意外溺水事件,而表現出的不同態度。
女兒瑞穗到了上學的年紀,身為父母的播磨夫婦在學校辦理入學手續,孩子交由家裡的老人幫忙照看,結果卻遭遇了意外。
瑞穗已經陷入了腦死亡狀態,醫生說沒有復原可能性。但她的心臟還是跳動的,媽媽薰子自然等待奇蹟的出現。
恰好男主工作的單位發明了一款機器,可以幫病人恢復生命體徵。在瑞穗可以自主呼吸,甚至在機器的幫助下可以抬腿的時候,媽媽已經深陷其中,相信女兒「活」過來了。
周邊人卻有不同的想法。
但對於老公外遇而分居的薰子來說,她要如何「再次」跟愛的人告別?
電影通過不同人物的視角和想法,來拋出一個個問題,引發觀眾思考。到底什麼是「離世」?
小女孩在未被官方宣布腦死亡的情況下,她是活著的。如果這個時候有人傷害她,或者「幫助」結束她的生病,就是犯法。
但是,如果家長同意器官捐獻,即便生命(心跳)被迫中止,它依然是合法的。而且因為她的器官救活很多人,這件事本身就變得偉大。
從醫學的角度和人性道德的角度,對生死的判斷也是不同的。媽媽認定女兒離開的日期,與爸爸的就存在區別。
爸爸認為是瑞穗做心臟移植捐贈手術的那天,而醫生卻說,如果你認為心臟跳動就是活著,那麼瑞穗依然活著。
這些問題聽起來有點哲學有點繞,但的確人們都有自己的結論和看法。尤其是女兒昏迷的這個漫長過程,每個人對於生死的理解差異。
讓原本認為離開是一個瞬間的人,突然明白,這也可以是個過程。一個選擇放手的過程,一個與愛的人告別的過程。
東野圭吾這部作品最大的區別在於沒有答案,推理小說總要有個兇手。而人性只有多面,不存在統一。
這也是《沉睡的人魚之家》的價值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