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民美容貼士」減不了肥是基因作祟?專家說出真相

2020-10-30 衢州抽屜

  英國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在控制體重方面,基因也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那麼,明明沒有胡吃海喝卻依然減不了肥,是否可以歸結於基因作祟?

  「肥胖現象和生存環境密切相關。事實上,人的胖瘦取決於遺傳、環境、心理、運動等因素。」浙江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系教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美國農業部駐塔福茨大學人類老年化研究中心博士後沈立榮告訴記者。

  研究並未發現顛覆性機制

  此次,英國劍橋大學與桑格研究所學者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瘦人在保持苗條體型方面具有遺傳優勢。

  研究人員不僅找到了一些已知的肥胖相關基因,還發現了一些新的嚴重肥胖相關基因和健康瘦體型相關基因。綜合這些基因的作用,他們開發出了一套關於胖瘦遺傳風險的評分體系,結果發現,偏瘦人群的評分普遍較低,而肥胖人群的評分較高。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劍橋大學教授薩達芙·法魯基說,此項結果首次表明,健康的瘦人之所以較瘦,不一定是因為生活方式更健康,而是他們沒有那麼多增加肥胖風險的基因負擔。

  研究人員還發現,一些基因突變在偏瘦人群中較為常見。進一步研究這些基因,可能有助找到保持苗條體型的新方法。

  「這篇文章是用數據分析的方法增加了從體瘦方面獲得的關於肥胖的關聯性信息,可能會帶來新的解決方向,但還沒有帶來機制方面的新知識。」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姜韜說。

  「採用數據分析的方法,而不是從生物化學上的胖瘦機制的角度,對人群中肥胖和體瘦兩種極端情形做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除了表明已發現的一些肥胖相關基因外,還有來自體瘦方面的信息,這就增加了對人類體重調節遺傳結構更細微的理解,並也可能為識別潛在的抗肥胖目標提供信息。」姜韜說。

  這項研究並沒有對已有的關於瘦身的基本道理和實踐活動有所顛覆。「因為肥胖和體瘦的機制沒有出現新機制,依然是脂肪的攝取—消耗—積累的基本框架。」姜韜說。

  肥胖是複雜的慢性疾病

  胖瘦真的由基因決定嗎?「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基因是一個方面,同時,與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有重要關係;人體內微生物也參與這個過程,很多獨立因素都涉及到這個問題。不能單說是基因問題。」姜韜說。

  「肥胖是人體內脂肪積聚過多造成的體重過度增長並引起人體病理、生理改變,是複雜的慢性疾病。據2016年《柳葉刀醫學周刊》發布數據,中國的肥胖人口已近9000萬,成為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沈立榮說。

  他介紹,目前研究已發現的與亞洲人肥胖相關的基因大概有110多個。其實,幾乎每個人都攜帶這樣的肥胖基因,只是由於攜帶肥胖基因數量不同,導致每個人患肥胖的風險不同。但肥胖基因的表達與生活方式、飲食密切相關,控制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情緒和心理、運動,是調控肥胖基因的有效途徑。因此,保持健康的體重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是能夠控制遺傳因素帶來的風險。

  無節制飲食會增加風險

  無節制的飲食方式是不是真的會對肥胖造成影響?

  「無節制的飲食習慣,尤其是長期保持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僅會增加肥胖的風險,還會增加其他慢性疾病的患病風險。更重要的是,如果人體攜帶有較多的肥胖基因,不健康的飲食還會加劇體重的增長。」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黃濤表示。

  「節食首先是控制脂肪的攝入,而蛋白質和糖並不直接導致肥胖。我們不易獲得脂肪低的蛋白質食品,因此多吃肉也會增加體重。」姜韜說。

  「有家族肥胖史或者攜帶肥胖基因較多的群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要。因此,雖然人體攜帶肥胖基因的事實無法改變,但只要我們保持積極的心態,完全可以通過後天的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飲食習慣來抵消遺傳帶來的肥胖風險。」黃濤說。

  延伸

  有沒有科學的瘦身方式

  「對於普通單純性肥胖的人群,飲食均衡、限制能量的攝入,如控制膳食總量,特別是限制脂肪、糖分攝入,攝入足量的膳食纖維,多運動和保持一定強度運動,尤其要避免經常性社交聚餐、喝酒、抽菸、過量飲食,大量吃甜食、油炸食品作為緩解焦慮的方法,可能是比較健康的減肥方式;對於患有重大疾病的肥胖者,應該遵從醫生的指導科學減肥。」黃濤表示。

  研究發現,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飲食習慣會讓遺傳風險較高的人減重效果更好。姜韜認為,「在瘦身實踐中,首先是要嚴格控制攝入脂肪量,然後是保障基本蛋白質和營養素的攝入,防止體質變弱,同時量力而行的開展高運動量的活動。」

  沈立榮建議,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各年齡段人群都應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堅持日常身體鍛鍊之外,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吃各種各樣的奶製品,少吃肥肉。每天攝入糖分不超過50克,足量飲水,成年人每天7—8杯白開水和茶水。


(據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專家發現數學史上的「最大質數」
    有專家發現數學史上的「最大質數」,答案是「2的7420萬7281次方減1」(2^74207281 - 1),總共有2233萬8618個位數。據ETtoday:不少人在求學過程中,最討厭的科目就是數學,許多人都學過「質數」,但你知道「最大質數」的數字是多少嗎?最近美國密蘇裡州一所大學的電腦,發現了「最大質數」,答案是「2的7420萬7281次方減1」(2^74207281 - 1),總共有2233萬8618個位數。
  • 減一次肥 苗條一輩子的健康減脂餅乾—脂老虎
    減一次肥 苗條一輩子的健康減脂餅乾—脂老虎時間:2017-06-15 18:54   來源:天天養生   責任編輯:玲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減一次肥 苗條一輩子的健康減脂餅乾脂老虎 隨著天氣轉暖,愛美女性們又把減肥提上日程,一種名叫脂老虎的代餐餅乾在朋友圈悄然走紅。減一次,苗條一輩子。
  • 長得像猴子的人有「犯罪基因」 犯罪學家:強暴殺人犯應判無罪
    但你可能不知道,人類史上最早用科學方法研究犯罪的人,認為人的身高、體態和顏值,是導致犯罪的根本原因,並主張殺人者無罪,因為這是基因作祟,非犯人本意!以下關於早期犯罪學的有趣歷史,一起來看看!1.人類史上最早用科學方法研究犯罪的人。是19世紀的義大利的外科醫生龍布羅梭(Cesare Lombroso),被稱為「犯罪學之父」。
  • 我們為什麼擔憂「基因編輯」?
    當人生產出「複製人」的時候,人是「複製人」的上帝,「複製人」必須忠誠於、服務於自己的上帝——「人」。當複製人擁有生育能力之後,人就從「神」的高處跌落,複製人不再是被創造者,他們開始擁有了與「人」同等的地位,他們成為自己的上帝,無需成為人的奴僕。而當人可以修改自身基因的時候,一個問題便自然出現——人類中的「誰」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他們又何以成為造物主支配其他人的命運?誰給了他們這個權力?
  • 專家說出真相
    專家說出真相社會發展的同時,人的審美也在發生變化。雖然心靈美是很多人口頭上宣揚的標準,但是人的潛意識中還是會對美女多一些青睞,畢竟美的事物是賞心悅目的。正是因為這樣,很多人不喜歡自己的相貌就會去做一些改變,醫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也成為了推動力,讓人們的這種想法變得很容易實現。
  • 專家在野外發現神秘生物,被人們稱為「龍」,科學家說出了真相
    專家在野外發現神秘生物,被人們稱為「龍」,科學家說出了真相「龍」這個極具爭議的生物但還是有許多獵奇愛好者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畢竟這世界上還有很多「超自然現象」是無法用科學來解釋的。因此我們是沒看見過龍的「真身」,但我們也無法否認它的存在。
  • 「健康」致命輻射就在你身邊!真相被隱瞞了快50年
    另一家大公司 Liggett 菸草集團(曾生產 L & M 品牌捲菸,是世界最暢銷的捲菸品牌之一)則表示:「清洗菸葉,會導致煙失去特有的香味」。菸草公司們的潛臺詞呼之欲出:「影響賺錢的事,我們堅決不幹」。
  • 掩蓋事實真相的「雪莉法」?
    據悉,韓國政府還有望推進禁止惡意留言法「雪莉法」,發起儀式將在 12 月初舉行,是崔雪莉的七七祭日。看到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來了一件事;祥林嫂死了。死在舊曆的年底,新年的前夜。魯四老爺震怒,連夜找了衛婆子問話。
  • 石器時代「冰人」出土!接觸人員集體離世?網友:詛咒解封了?
    網紅「馬臉姐」時常在頻道中分享懸疑、神秘、超自然事件,日前她針對「冰人奧茲」為時空旅行者的話題進行分享,更揭露接觸過冰人奧茲的科學家,離奇死亡的案件。網紅「馬臉姐」時常在頻道中講解超自然事件,日前她針對「冰人奧茲」進行分享,西元1991年在奧地利的奧茲塔爾山脈中,一對登山客夫妻發現冰人奧茲的遺體,送給科學家檢驗後才發現,這具遺骸是來自5300年前的石器時代。
  • 「同性戀基因」真的存在嗎?一個無聊科學家意外開啟的實驗旅程
    男孩對這些力量的回應,就是展現神經質、自我毀滅和瘸跛的行為(畢伯在1973 年曾說出這段名言:「同性戀是異性戀功能殘障的結果,就像小兒麻痺患者的腿。」 )最後,有些這樣的男孩,因為認同母親和閹割父親的潛意識欲望,而選擇以非常態的生活方式表現。
  • 微基因探索「基因+保險」服務場景,跨界合作實現三方共贏
    (喝了它,你就是肚裡有墨水的英雄)就連生物科技行業也不例外,一種新的基因服務模式——基因檢測+保險應運而生。「基因+保險」:實現合作共贏隨著基因測序技術蓬勃發展、成本不斷降低,越來越多基因檢測公司在提供基因檢測服務的基礎上,開始挖掘基因數據的服務場景和健康管理價值。而微基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專家說出了真相,是在這特殊時空裡活著?
    專家說出了真相,是在這特殊時空裡活著?專家說出了真相,是在這特殊時空裡活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農村老伯捕獲「雙頭怪蛇」外形超詭異,專家一看直言:這蛇活不久
    「雙頭怪蛇」的消息一出,引發各界議論紛紛,其中蛇類專家就直言「這蛇活不久」。▼▲山東出現雙頭怪蛇。近日在山東省煙臺的鄉村,有7旬老翁發現了這尾怪蛇,由於外形特殊,老翁將它放在紙盤上,並驚奇地說「活了70多年,從來沒看過這種蛇」。▲蛇類專家解析。
  • 「科普寧夏」一張圖測試心理壓力靠譜嗎?專家的回答真相了~
    眨眼或者視線容易轉動會增加錯覺,但不代表壓力就大。所以說,看靜物畫圖像會動的真相是眼睛的錯覺,和壓力無關。周邊漂移錯覺是一種能夠用邊緣視覺觀察的異常運動錯覺。心理學家Faubert和Herber在1999年首次提出周邊漂移錯覺的概念。
  • 關於「飯後不能」的八大真相
    飯後不能吃水果、喝水、運動、午睡等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究竟能不能,小編綜合整理後告訴你關於「飯後不能」的八大真相。 1、飯後不能吃水果? 飯後不能吃水果,據說是因為水果會把之前吃的食物都阻滯在胃裡。 錯!
  • 創投日報|「Exegenesis Bio」獲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歐卡智能」獲...
    「傑毅生物」由「貝瑞基因」創始團隊成員王珺博士和「迪安診斷」原戰略投資板塊負責人、浙江大健康產業基金合伙人鍾傑先生共同發起成立,是一家以高通量測序(NGS)和基因編輯(CRISPR/Cas)為技術平臺,致力於為臨床患者提供感染性疾病分子診斷的整體解決方案的新銳科技公司。
  • 微基因重「芯」定義基因檢測,賦能精準健康管理
    ,微基因打造「基因+健康管理」生態作為新時代的生物黑科技,基因檢測已經入選 MIT 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讓普通人也可以了解自身的疾病風險、遺傳病攜帶、營養需求等方面特質。其實,基因檢測服務商總是熱衷於更新晶片和服務版本,不僅因為他們有這個能力,還因為用戶們迫切需要。 微基因聚焦精準健康管理,打造大健康服務隨著大數據資訊時代的到來,現代人健康意識增強,越來越多人不滿足於常規的健康管理,更傾向於追求個性化的精準服務。
  • 2017 年基因編輯療法盤點 | 人類成功「敲除」突變致死基因,並向...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還比不過雜交水稻的產量。中國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造出「瘦肉豬」(圖|視覺中國)10 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趙建國研究團隊稱,他們通過基因編輯向豬細胞內插入一種叫解偶聯蛋白1(UCP1)的基因,可減少脂肪沉積,增加瘦肉率,最終培育出的豬比正常豬脂肪少 24%。
  • 浙江衢州一氟矽材料工廠發生爆炸,專家:毒性相對較小,可戴口罩防護
    11月9日上午,網友爆料浙江衢州一化工廠發生爆炸,網傳視頻顯示,現場濃煙滾滾,並傳出爆炸聲。中午,衢州宣傳部工作人員告訴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目前火勢已得到控制,暫無發現有毒氣體。專家告訴記者,有機矽燃燒會產生大量濃煙、粉塵、刺激性和腐蝕氣體,相對其它化學物質而言毒性較小,市民可戴口罩防護。來源:東方網記者從衢州市宣傳部獲悉,2020年11月9日11時25分左右,衢州中天東方氟矽材料有限公司發生火災事故。
  • 「專題」狂歡的「城市客廳」:紫川河
    隨著傳統工業的衰落和人口的流失,北九州市在1988年提出了以「全球科技城市」為主題的城市更新計劃,開始大力整治河流汙染和開展河流綠化。此後的「我的城市和我的河流」工程,以及後續的商業開發,讓紫川煥然一新,從市民避而不談的汙水溝,一躍成為市民歡聚的「城市會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