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他想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2020-12-03 全景科學家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如今,在天津大學的校園裡,你仍然可以看到一位精神矍鑠的老者身影。創新課、教科研,他這一生為學為人,他站在講臺的樣子,就是榜樣。他就是我國工程非線性振動專家、工程院院士、工程非線性動力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陳予恕。

從1956年留任天大助教算起,至今的六十多年的歲月中,他堅持科研,不僅是因為工作,更是年少時立下的報國志向。

1931年,陳予恕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恰逢局勢動蕩,他的求學之路一波三折。因為日軍侵華以及土匪作亂等原因,甚至一度中斷,所幸,他一直堅持學習,最終以優異成績高中畢業。

回憶高中以前的生活,陳予恕只是說:「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一直沒有放棄努力。」

1950年,陳予恕即將高考,19歲的他已有自己的主意。在濟南參加完山東大學考試後,他向父親的朋友借錢,一個人到北京參加清華、北大、南開三校的聯合招考。

當時,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上大學不僅不需要出學費,國家還管學生吃飯,陳予恕得以走進南開校園。兩年後,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他從南開機械系調整到天津大學學習。

也許是年少時的他經歷了太多求學的艱難,2011年3月,陳予恕捐出40萬元積蓄,設立了非線性動力學領域第一個個人獎學金——陳予恕獎學金。只為鼓勵更多的優秀青年學子投身非線性振動與非線性動力學學科研究中來。

提到捐款,陳予恕樸實地說:「我只是在做件好事,我貢獻微薄,今後我要為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建設創新型國家繼續努力。」

建國後的那幾年,陳予恕深感新中國「一窮二白」很落後的現實,他暗暗立下志向,一定要努力學習,實現國家的工業化。

1958年,國家因為人才緊缺決定派遣留學生赴原蘇聯學習,陳予恕考取了赴蘇公費留學生,在離家萬裡的蘇聯開始了旋轉機械的振動研究。

當時,振動學科正由線性振動向非線性振動方向發展,同時,工程應用中出現的眾多現有線性理論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非線性振動這門新興學科作為「最難啃的骨頭」,陳予恕毅然選擇了它。

對於選擇學非線性振動的陳予恕來說,僅僅是因為「我們國家很需要這樣的人才,而我是我們國家的一份子,我要做對我們國家有意義的事情。」這一想法,為此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四年過去,陳予恕從蘇聯帶回了非線性振動學科,也帶回了副博士學位,他的畢業論文發表在當年的《力學學報》,是我國非線性振動領域的第一篇論文。

他深知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他取得的成就,作為工程非線性振動專家,陳予恕做科研的態度始終是要做對國家有用的研究,理論要能指導實踐。

20 世紀70年代末,我國自行設計投產了300萬噸洗煤廠,其中雙層30平方米的非線性共振篩是其關鍵設備,該設備的設計使用壽命為10-12個月,而實際只達到了1-2個月。機械部和煤炭部共同提出了其使用壽命攻關課題。

【我就是雙質量非線性共振篩我的作用是將從地下開採的所有固體物質根據各類物質密度的不同,將煤炭篩選出來】

陳予恕主持進行該項目的攻關,歷經3年的探索研究,他提出了新的解決雙質量非線性共振篩振動理論分析的處理方法,使得該共振篩壽命延長了8-10倍,每年單機多洗煤46.5萬噸。

從解決選礦廠大型共振篩的異常振動難題,到主持開展大型旋轉機械非線性動力學問題研究,為治理大型火電機組的重大振動故障提供科學依據和對策,再到近年來開展的航空發動機的振動問題研究,他的目光一直緊盯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

【全國非線性振動及非線性動力學發展研討會全體合影,前排左一:陳樹輝教授、左二:徐健學教授、左三:唐雲教授、左四:胡海巖院士、左五:黃琳院士、左七:陳予恕院士、左八:朱位秋院士、左九:陸啟韶教授、左十:李繼彬教授、左十一:劉曾榮教授。】

他的視角永遠都是前瞻性的。

年近60歲,陳予恕又開始學習當時非線性動力學的新興理論「分岔和奇異性理論」。在追求科學事業的道路上,他從未受到年齡的困擾。

他的這種不斷創新、積極進取的精神也激勵著他的學生,如今已是「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73」首席科學家的楊紹普1983年師從陳予恕,他說:「一想到自己的導師在這個年齡還在學習新東西,自己也不能懈怠。」

當時,陳予恕為吃透這個在數學領域都難啃的理論,他帶著學生前後用了一年的時間踏踏實實去研讀和學習,並據此開闢了力學研究的新方向,並提出了「C-L方法」,解決了國際非線性振動界長期存在的難題。

基於此,陳予恕及團隊針對大型旋轉機械的典型振動故障,提出了五項重大故障治理技術,解決了天津等七省市11個發電廠、20多臺機組久治不愈的振動故障問題,解決了國內最大30平方米共振篩的壽命問題,承擔了航空發動機「973」課題和兩機專項任務。

他說,如果沒有國家和黨的培養,就沒有他今天的成就。他胸懷一顆報恩之心,數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於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

2005年,陳予恕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旁人看來,已經達到學術頂峰、功成名就的他可以歇歇了,但事實上,陳予恕在當了院士以後反而更加努力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多做些事情」。

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堅持在科研、教學與社會活動的第一線,親自指導著十幾個博士和碩士生。2016年,陳予恕站上了央視品牌欄目「尋找最美教師」頒獎典禮的領獎臺,榮獲最美教師稱號。

「我有報恩的思想,我總是覺得自己對這個國家,對這個黨,做的事情太少了。」他說:「現在,適逢學科發展的大好時機,我將繼續努力,一直到我生命最後一刻。」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相關焦點

  • 加思來提·麻合蘇提:一直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
    他政治立場堅定,對黨無限忠誠,在查辦違反反分裂鬥爭紀律案件中,毫不畏懼,一查到底,堅決剷除隱藏在黨員、幹部隊伍中的兩面人。他對工作恪盡職守、矢志奉獻,32年堅守審查調查第一線,帶領隊伍屢破重大疑難案件,一直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他對群眾滿腔熱情,在駐村工作期間走村入戶,跟老百姓一起拉家常、幹農活,想方設法為群眾紓困解憂。
  • 追憶原南沙萬頃沙鎮黨委書記麥旺發:為人民服務到生命最後一刻
    追憶原南沙萬頃沙鎮黨委書記麥旺發:為人民服務到生命最後一刻金羊網  作者:張豪  2018-12-07 生前擔任南沙區萬頃沙鎮黨委書記的麥旺發,被群眾親切稱作「發哥」,一生奔波在基層一線,生命燃燒至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最後一刻,今年5月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55歲。麥旺發同志先後被評為「南沙區優秀共產黨員「、「廣州市優秀共產黨員「。
  • 陳予恕院士——誓將努力到生命最後一刻
    上一期我們講述了中國高鐵領域的先驅科學家之一沈志雲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誓將努力到生命最後一刻的陳予恕院士比如,高鐵的設計時速要想再提高,它遇到的問題就屬於非線性動力學範疇了。特高壓輸電線的「舞動」也得靠非線性振動理論來解決。「我們坐公共汽車、坐火車,不是都能感覺到振動嗎?振動大了不安全,噪聲大了既影響身體又影響環境,如何減小振動,讓機械運行得經濟、可靠、平穩、舒適,這就是非線性振動理論存在的意義。
  • 腫瘤科主任直言:肝癌並不可怕,堅持3件事,是最後救命「稻草」
    若是忽略了身體健康,不幸得了肝癌,不僅夢想事業無從談起,生命也難以得到保障。因此,我們要提高警惕,深入了解肝癌的病因,找到預防肝癌的方法。最近,李先生經常感覺身體很累,有時腹部會不舒服,於是就到醫院做了檢查。沒想到,一查就被診斷為肝癌晚期,需要進行治療。 讓他意外的是,半年前做的肝功能檢查都顯示正常,怎麼突然就肝癌晚期了?
  •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美國病人還在罵醫生……
    看著美國每日破記錄的新增病例,既讓人感到震驚又使人擔憂,美國醫生不斷勸說人民要做好防疫措施戴好口罩,這不是一件可以忽視的小事,但是還是有很多美國人民不重視疫情的嚴重性,有些甚至到死都不相信是新冠病毒殺死了他們。
  • 在生命最後一刻,他不忘繳納人生的最後一筆黨費|江陰好人365
    在他的胸前,仍然佩戴著莊嚴的黨徽。年輕時當過炮兵,在部隊表現出色的他,退伍後一心向黨,始終以一名黨員的要求嚴於律己,即使在生命最後一刻,他仍不忘繳納人生的最後一筆黨費。 突然,許坤才慎重地叫來兒子,「你到社區去幫我交200元黨費,我要不行了,這最後一筆黨費,一定要幫我交給組織。」病榻上的許坤才再三囑咐兒子。 為了完成父親的願望,許敏即刻前往城東街道金山社區,當天便繳清了200元黨費。 了解背後的緣由後,社區工作人員來到許坤才家中看望這位忠誠的黨員。
  • 「泡」妞,堅持做好三件事,「冰山」都能融化
    「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紗」,這句生活諺語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男人追女人是何等的不容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這世上有多少痴男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甚至在某一刻也許會想,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值得,到最後換來的確實一句,活該,你只是自己把自己感動了,還沉侵在自我的麻醉中不能自拔。
  • 堅持戰鬥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堅持戰鬥直到生命最後一刻】1951年3月,在抗美援朝中元山戰鬥中,志願軍第126師378團5連1排戰士紀成洲面對敵軍瘋狂進攻,全身掛滿子彈從敵人背後殺出,以猛烈的火力掃射重傷敵人,犧牲時右手仍緊握著機槍。5月,紀成洲生前所在部隊被授予「紀成洲戰鬥英雄排」榮譽稱號,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追授紀成洲「二級英雄」榮譽稱號。新時代連隊官兵追尋英雄足跡,勇往直前!
  • 人生要想活得明白,從這十件事開始做起
    有年,收穫君有幸跟一位活了90歲的智慧大師閒聊,他告訴我他的上半生就是活的太累,想要的東西太多,反而抓不住人生真正的東西,後面他分享了自己後半生的生活智慧,他說人要想活得明白應該從這十件事開始做起。那麼,這位智慧大師所說的十件事到底是什麼呢?
  • 8張生命最後一刻的照片:這個世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生命是世間最為珍貴的存在,我們永遠不知道明白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所以珍惜當下,珍惜每一次的相聚和離別。這8張生命中最後一刻的照片,也讓我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不管遇到了什麼煩心事,都不要為難自己,無論發生多麼糟糕的事,都要堅強面對,因為生命只有一次,今天是你往後日子裡最年輕的一天了。照片中的老奶奶已經去世,她的丈夫依舊默默守候在她身邊,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我從不羨慕街頭擁吻的戀人,只羨慕相濡以沫到老的老夫妻。他們已經一同走過了69年的歲月,當陪伴已成常態,最害怕的便是失去。
  • 真正厲害的人,都在堅持做這3件事,越活越精彩
    這些人或表於色、或藏於內,但都在堅持做一些事。真正厲害的人,都在堅持做這3件事。1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堅持不放棄,熬出來的。《荀子勸學》寫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人世間所有的美好都是長期堅持的結果。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但會苦一陣子。熬不了一時之苦的人,可能會苦一輩子。
  • 為給陌生人捐獻骨髓,他堅持鍛鍊3個月減重20斤
    接過湯圓的那一刻他連連致謝:「每年都是我給大家煮湯圓,今天你們送湯圓給我,謝謝你們,味道好極了!」「湯圓哥」這次住院可不是自己身體出了問題,而是為了救人,為一名素不相識的白血病患者捐獻生命的種子——造血幹細胞。
  • 黎語冰欺騙棠雪的三件事,一件是假裝發燒,最後一件一直不敢坦白
    雖然知道棠雪不喜歡別人欺騙她,但是黎語冰還是隱瞞了棠雪三件事,到底是哪三件事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廖振宇假裝給棠雪看頭髮,黎語冰趁機將溫度計插進熱水中,最後量出了三十八度的高溫。本來就是假裝的發燒,但是棠雪強迫黎語冰吞下了退燒藥,黎語冰有苦難言只好照辦。第二天早上,棠雪讓黎語冰再測一下體溫,但是黎語冰卻瞞著棠雪拿著溫度計在熱水下衝,不料被棠雪發現了。本來想借著發燒的機會,再讓棠雪照顧一下自己的黎語冰沒想到這麼快就被拆穿了。
  • 三本值得收藏的甜寵文推薦:她一直想做的事,就是給他生猴子!
    三本值得收藏的甜寵文推薦:她一直想做的事,就是給他生猴子!甜蜜婚令:陸少的醫神嬌妻作者:清風莫晚文案:值得收藏的甜寵文,他將她抵在牆上,順便堵住了那張嘴:「陸太太,我們得坐實這個謠言。」 重生前,她一直在做的事,遠離他,遠離他! 重生後,她一直想做的事,就是給他生猴子,生猴子!
  • 【今日頭條】今天,這件事讓在場的師生哭了!
    【今日頭條】今天,這件事讓在場的師生哭了!>「母親見他神色疲憊,勸他到醫院看看。他安慰著母親,『現在是疫情防控的最關鍵時期,缺一個人都無法輪值,我請假了怎麼辦?還是等疫情結束以後再去醫院檢查吧!』然後,他又繼續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直到在醫院搶救過程中,他還不忘囑咐我:兒子別怕,一定要堅守住崗位!沒想到,這句話永遠的定格在2020年2月22號下午17時29分。」城區警務警察支隊輔警趙鐵林講訴他父親趙富恆的感人故事。
  • 女人「肝氣鬱結」會長斑,想讓臉上變乾淨,這3件事一定要堅持
    只要臉上起痘長斑好像整個世界都要毀滅了,用各種護膚品去護膚,各種去痘祛斑產品都在臉上實驗,到最後不僅傷害皮膚,還會引起更多的斑點。很多皮膚專家表示祛斑一點也不難,主要是你沒有找到長斑的原因,用一些化妝品去刺激它,它就會原來越嚴重。其實最難去除的斑就是—黃褐斑,不僅需要外養還需要內調。
  • 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陳剛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我市舉行
    即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陳剛仍一邊與病魔作鬥爭,一邊堅守在治貪懲腐的崗位上,用短暫的生命詮釋了新時期忠誠乾淨擔當的紀檢監察幹部形象。報告會上,與會人員觀看了反映陳剛同志生平的視頻短片。陳剛同志的同事、親屬及相關醫護人員從不同角度,用真摯的情感與鮮活的事例再現了陳剛同志生前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再現了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忠誠履職的精神。
  • 「疫情結束後,第一件事想幹什麼?」他脫口而出了五個字……
    在齊宇心裡,還有件比小妹看霧凇更大的事兒。「爸爸患尿毒症挺長時間了,一直沒找到腎源,好不容易匹配成功了,過了年,就可以換腎了。」齊宇平時靦腆,話不多,但一想到這回爸爸有救了,心裡就甜絲絲的,說話時,眼睛總是眯縫著,嘴角上揚。
  • 失戀的人,要想快速走出分手的陰影,就絕不能做這3件事
    失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有人選擇酗酒,卻不曾想「借酒消愁愁更愁」。喝醉了,只是暫時麻醉了此刻的痛苦,並不能解決根本上的問題,一覺醒來,該痛苦的還是會繼續痛苦。失戀後,如果真的想要稍微快一點脫離失戀的苦海,那麼,這3件事,你是不能夠去做的。
  • 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院士:為自主創新拼搏至生命最後一刻
    這是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的金句。 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院士的事跡,是金句的最好詮釋:為自主創新,40多年裡,他將人生坐標像雷射陀螺那樣精準鎖定在一個目標上,矢志不渝,百折不撓,心無旁騖,咬定青山不放鬆,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