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如今,在天津大學的校園裡,你仍然可以看到一位精神矍鑠的老者身影。創新課、教科研,他這一生為學為人,他站在講臺的樣子,就是榜樣。他就是我國工程非線性振動專家、工程院院士、工程非線性動力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陳予恕。
從1956年留任天大助教算起,至今的六十多年的歲月中,他堅持科研,不僅是因為工作,更是年少時立下的報國志向。
1931年,陳予恕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恰逢局勢動蕩,他的求學之路一波三折。因為日軍侵華以及土匪作亂等原因,甚至一度中斷,所幸,他一直堅持學習,最終以優異成績高中畢業。
回憶高中以前的生活,陳予恕只是說:「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一直沒有放棄努力。」
1950年,陳予恕即將高考,19歲的他已有自己的主意。在濟南參加完山東大學考試後,他向父親的朋友借錢,一個人到北京參加清華、北大、南開三校的聯合招考。
當時,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上大學不僅不需要出學費,國家還管學生吃飯,陳予恕得以走進南開校園。兩年後,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他從南開機械系調整到天津大學學習。
也許是年少時的他經歷了太多求學的艱難,2011年3月,陳予恕捐出40萬元積蓄,設立了非線性動力學領域第一個個人獎學金——陳予恕獎學金。只為鼓勵更多的優秀青年學子投身非線性振動與非線性動力學學科研究中來。
提到捐款,陳予恕樸實地說:「我只是在做件好事,我貢獻微薄,今後我要為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建設創新型國家繼續努力。」
建國後的那幾年,陳予恕深感新中國「一窮二白」很落後的現實,他暗暗立下志向,一定要努力學習,實現國家的工業化。
1958年,國家因為人才緊缺決定派遣留學生赴原蘇聯學習,陳予恕考取了赴蘇公費留學生,在離家萬裡的蘇聯開始了旋轉機械的振動研究。
當時,振動學科正由線性振動向非線性振動方向發展,同時,工程應用中出現的眾多現有線性理論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非線性振動這門新興學科作為「最難啃的骨頭」,陳予恕毅然選擇了它。
對於選擇學非線性振動的陳予恕來說,僅僅是因為「我們國家很需要這樣的人才,而我是我們國家的一份子,我要做對我們國家有意義的事情。」這一想法,為此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四年過去,陳予恕從蘇聯帶回了非線性振動學科,也帶回了副博士學位,他的畢業論文發表在當年的《力學學報》,是我國非線性振動領域的第一篇論文。
他深知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他取得的成就,作為工程非線性振動專家,陳予恕做科研的態度始終是要做對國家有用的研究,理論要能指導實踐。
20 世紀70年代末,我國自行設計投產了300萬噸洗煤廠,其中雙層30平方米的非線性共振篩是其關鍵設備,該設備的設計使用壽命為10-12個月,而實際只達到了1-2個月。機械部和煤炭部共同提出了其使用壽命攻關課題。
【我就是雙質量非線性共振篩我的作用是將從地下開採的所有固體物質根據各類物質密度的不同,將煤炭篩選出來】
陳予恕主持進行該項目的攻關,歷經3年的探索研究,他提出了新的解決雙質量非線性共振篩振動理論分析的處理方法,使得該共振篩壽命延長了8-10倍,每年單機多洗煤46.5萬噸。
從解決選礦廠大型共振篩的異常振動難題,到主持開展大型旋轉機械非線性動力學問題研究,為治理大型火電機組的重大振動故障提供科學依據和對策,再到近年來開展的航空發動機的振動問題研究,他的目光一直緊盯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
【全國非線性振動及非線性動力學發展研討會全體合影,前排左一:陳樹輝教授、左二:徐健學教授、左三:唐雲教授、左四:胡海巖院士、左五:黃琳院士、左七:陳予恕院士、左八:朱位秋院士、左九:陸啟韶教授、左十:李繼彬教授、左十一:劉曾榮教授。】
他的視角永遠都是前瞻性的。
年近60歲,陳予恕又開始學習當時非線性動力學的新興理論「分岔和奇異性理論」。在追求科學事業的道路上,他從未受到年齡的困擾。
他的這種不斷創新、積極進取的精神也激勵著他的學生,如今已是「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73」首席科學家的楊紹普1983年師從陳予恕,他說:「一想到自己的導師在這個年齡還在學習新東西,自己也不能懈怠。」
當時,陳予恕為吃透這個在數學領域都難啃的理論,他帶著學生前後用了一年的時間踏踏實實去研讀和學習,並據此開闢了力學研究的新方向,並提出了「C-L方法」,解決了國際非線性振動界長期存在的難題。
基於此,陳予恕及團隊針對大型旋轉機械的典型振動故障,提出了五項重大故障治理技術,解決了天津等七省市11個發電廠、20多臺機組久治不愈的振動故障問題,解決了國內最大30平方米共振篩的壽命問題,承擔了航空發動機「973」課題和兩機專項任務。
他說,如果沒有國家和黨的培養,就沒有他今天的成就。他胸懷一顆報恩之心,數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於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
2005年,陳予恕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旁人看來,已經達到學術頂峰、功成名就的他可以歇歇了,但事實上,陳予恕在當了院士以後反而更加努力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多做些事情」。
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堅持在科研、教學與社會活動的第一線,親自指導著十幾個博士和碩士生。2016年,陳予恕站上了央視品牌欄目「尋找最美教師」頒獎典禮的領獎臺,榮獲最美教師稱號。
「我有報恩的思想,我總是覺得自己對這個國家,對這個黨,做的事情太少了。」他說:「現在,適逢學科發展的大好時機,我將繼續努力,一直到我生命最後一刻。」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