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予恕院士——誓將努力到生命最後一刻

2020-10-13 科普天津雲

小朋友們好!

上一期我們講述了中國高鐵領域的先驅科學家之一沈志雲的故事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誓將努力到生命最後一刻的陳予恕院士



文字編輯:郭曉靜

錄音、剪輯:邢瀚文


陳予恕

1931年3月29日生於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區。1956年畢業於天津大學機械系。中國工程非線性振動專家,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天津大學理論力學教研室主任、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常委理事,天津大學教授。2006年兼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研究所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基礎學科博士生導師。


陳予恕教授結合機械裝備的現代化設計研究,發展了非線性動力學理論,並應用於大型旋轉機械和振動機械的現代設計和故障治理技術,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取得了突出的科技成就和重大的經濟效益。為解決機械振動失穩難題創建了分岔理論方法,發展了非線性振動學科,在國際上受到重視,被稱為C-L(陳-Longford)方法,獲國家2003年自然科學二等獎、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40餘年來陳予恕教授完成了重要國家項目20餘項,對旋轉機械運行中振動故障頻發的技術難題,在故障建模和機理分析中,突破了傳統線性方法,採用非線性分析技術,搞清故障發生的原因,治癒了七省市18臺大型火電機組的重大振動故障,獲經濟效益4.4億元;對國產4臺20萬千瓦勵磁機支撐系統進行非線性設計改造,使振動失穩的頑疾得到根治,獲教育部進步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2項。建立的共振篩非線性設計技術,用於我國最大的30平方米非線性共振篩研製,同比節能50%、篩分率高20%,獲2004年天津市進步一等獎。發表的論著收入SCI、EI共108篇。

陳予恕院士的研究重點是非線性動力學裡的非線性振動學科。這些在普通人眼裡非常陌生的術語,在陳予恕眼中存在於世界上的每個角落。比如,高鐵的設計時速要想再提高,它遇到的問題就屬於非線性動力學範疇了。特高壓輸電線的「舞動」也得靠非線性振動理論來解決。「我們坐公共汽車、坐火車,不是都能感覺到振動嗎?振動大了不安全,噪聲大了既影響身體又影響環境,如何減小振動,讓機械運行得經濟、可靠、平穩、舒適,這就是非線性振動理論存在的意義。


在天津大學,陳予恕從教60多年,帶出120多位研究生、近百位博士生,本科生更是難以計數。在這些學生中,有五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為了鼓勵更多的優秀青年學子投身非線性振動與非線性動力學學科研究中來,2011年3月,80歲高齡的陳予恕個人出資40萬元,並籌資40萬元,設立了非線性動力學領域第一個個人獎學金——陳予恕獎學金。至2018年共有55名優秀學生獲獎。儘管已經是高齡,但科研和教學仍然是陳予恕院士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件事。他說:「我將繼續努力,一直到我生命的最後一刻。」


相關焦點

  • 這件事,他想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回憶高中以前的生活,陳予恕只是說:「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一直沒有放棄努力。」1950年,陳予恕即將高考,19歲的他已有自己的主意。在濟南參加完山東大學考試後,他向父親的朋友借錢,一個人到北京參加清華、北大、南開三校的聯合招考。
  • 加思來提·麻合蘇提:一直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
    他對工作恪盡職守、矢志奉獻,32年堅守審查調查第一線,帶領隊伍屢破重大疑難案件,一直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他對群眾滿腔熱情,在駐村工作期間走村入戶,跟老百姓一起拉家常、幹農活,想方設法為群眾紓困解憂。他對同事肝膽相照、傾囊相授,自己廉潔自律,對家人嚴格要求,是一名高尚的、純粹的、心中有大愛的共產黨員。
  • 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院士:為自主創新拼搏至生命最後一刻
    這是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的金句。 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院士的事跡,是金句的最好詮釋:為自主創新,40多年裡,他將人生坐標像雷射陀螺那樣精準鎖定在一個目標上,矢志不渝,百折不撓,心無旁騖,咬定青山不放鬆,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 兩彈元勳郭永懷:我國科學家堅守核武數據,堅持到生命最後
    大概我們都知道兩彈元勳錢學森院士,但是,和他同稱為兩彈元勳的郭永懷。又有幾個人能知道呢?說實話,對這位科學家,我可能並不是很熟悉,但是,聽了他的事跡過後,令我肅然起敬。因為他為祖國科研事業的發展,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 追憶原南沙萬頃沙鎮黨委書記麥旺發:為人民服務到生命最後一刻
    追憶原南沙萬頃沙鎮黨委書記麥旺發:為人民服務到生命最後一刻金羊網  作者:張豪  2018-12-07 生前擔任南沙區萬頃沙鎮黨委書記的麥旺發,被群眾親切稱作「發哥」,一生奔波在基層一線,生命燃燒至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最後一刻,今年5月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55歲。麥旺發同志先後被評為「南沙區優秀共產黨員「、「廣州市優秀共產黨員「。
  • 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陳剛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我市舉行
    即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陳剛仍一邊與病魔作鬥爭,一邊堅守在治貪懲腐的崗位上,用短暫的生命詮釋了新時期忠誠乾淨擔當的紀檢監察幹部形象。報告會上,與會人員觀看了反映陳剛同志生平的視頻短片。陳剛同志的同事、親屬及相關醫護人員從不同角度,用真摯的情感與鮮活的事例再現了陳剛同志生前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再現了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忠誠履職的精神。
  • 8張生命最後一刻的照片:這個世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生命是世間最為珍貴的存在,我們永遠不知道明白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所以珍惜當下,珍惜每一次的相聚和離別。這8張生命中最後一刻的照片,也讓我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不管遇到了什麼煩心事,都不要為難自己,無論發生多麼糟糕的事,都要堅強面對,因為生命只有一次,今天是你往後日子裡最年輕的一天了。照片中的老奶奶已經去世,她的丈夫依舊默默守候在她身邊,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我從不羨慕街頭擁吻的戀人,只羨慕相濡以沫到老的老夫妻。他們已經一同走過了69年的歲月,當陪伴已成常態,最害怕的便是失去。
  • 在生命最後一刻,他不忘繳納人生的最後一筆黨費|江陰好人365
    年輕時當過炮兵,在部隊表現出色的他,退伍後一心向黨,始終以一名黨員的要求嚴於律己,即使在生命最後一刻,他仍不忘繳納人生的最後一筆黨費。 突然,許坤才慎重地叫來兒子,「你到社區去幫我交200元黨費,我要不行了,這最後一筆黨費,一定要幫我交給組織。」病榻上的許坤才再三囑咐兒子。 為了完成父親的願望,許敏即刻前往城東街道金山社區,當天便繳清了200元黨費。 了解背後的緣由後,社區工作人員來到許坤才家中看望這位忠誠的黨員。
  • 天神: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比克已經超越我這個神了!
    到迎戰賽亞人時,比克才知道自己是那美克星人。面對強大的賽亞人,悟空和比克不得不聯手。在與賽亞人的戰鬥中,悟空戰死,為了迎接更強大的敵人,比克將悟飯帶走進行特訓,在與悟飯朝夕相處時漸漸產生了感情,悟飯以很崇拜比克。在一次戰鬥中,比克為了保護悟飯承受一擊而死。曾經不可一世的、要徵服世界的比克大魔王竟然為了救一個小孩捨生取義,天神看到都自愧不如。
  •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美國病人還在罵醫生……
    看著美國每日破記錄的新增病例,既讓人感到震驚又使人擔憂,美國醫生不斷勸說人民要做好防疫措施戴好口罩,這不是一件可以忽視的小事,但是還是有很多美國人民不重視疫情的嚴重性,有些甚至到死都不相信是新冠病毒殺死了他們。
  • 澳洲袋鼠媽媽生命的最後一刻,袋鼠爸爸和袋鼠寶寶的反應竟然是這樣..看得人眼淚直流..
    周一早上,攝影師Evan Switzer在昆州River Heads林區散步時拍到了下面這令人心痛的一幕↓↓↓在生命結束前最後一刻,她伸出手去撫摸袋鼠寶寶。。袋鼠媽媽最後還是去世了,袋鼠爸爸抱住她的脖子,表情凝重地看著前方,努力克制著悲傷,久久不願離去。。
  • 疣豬最後的覓食,沒想到被20頭鬣狗盯上,鏡頭記錄它生命最後一刻
    疣豬最後的覓食,沒想到被20頭鬣狗盯上,鏡頭記錄它生命最後一刻提起草原上的最美味的食草動物,那麼就不得不提到尤豬了,疣豬的鮮美肉質吸引來了無數的食肉動物的覬覦,雖然它們非常聰明,危難時刻會躲在自己的洞穴內躲避天敵的追殺,但是疣豬並不懂得狡兔三窟
  • 人能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聽到「死神」發出的信號?是恐懼還是事實?
    你也許會說,應該可以,因為那些電視劇的情節都是主角會在死亡的前一刻腦海中浮現出一生中最重要的畫面,這不就說明了人類可以預感死亡嗎?可以那畢竟是演戲,雖然都說人生如戲,但是戲還是和現實生活有區別的。那麼人類可以預感死亡嗎?這些真實事件或許能夠解答你的疑惑!有這樣一個故事,薩馬拉的伊娜說,有一天,她的丈夫突然對她說了一些話,讓她感到很疑惑,丈夫對她說:「你相不相信我會死在這兒。」
  • 生命最後10小時,還在病床上工作,這位核盾功勳,感動中國
    ,一輩子隱姓埋名,致力於我國核事業的發展,從1964年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1996年我國進行的最後一次地下核試驗,參與了我國的全部45次核試驗。但大眾知道林俊德院士,卻是他因為他生命最後的十小時2012年5月4日,林俊德院士在北京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知道時日無多,他卻要求從我國條件最好的北京醫院轉到西安,因為這樣更方便他用最後一點時間,完成工作。轉院第二天,林俊德院士病情就嚴重惡化,陷入昏迷,住進重症監護室。經過專家聯合數小時的搶救,才醒過來。
  • 堅持戰鬥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堅持戰鬥直到生命最後一刻】1951年3月,在抗美援朝中元山戰鬥中,志願軍第126師378團5連1排戰士紀成洲面對敵軍瘋狂進攻,全身掛滿子彈從敵人背後殺出,以猛烈的火力掃射重傷敵人,犧牲時右手仍緊握著機槍。5月,紀成洲生前所在部隊被授予「紀成洲戰鬥英雄排」榮譽稱號,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追授紀成洲「二級英雄」榮譽稱號。新時代連隊官兵追尋英雄足跡,勇往直前!
  • 她申請國內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她申請國內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一心在搞科研的人已經是少之又少,多數人從事科研項目都是為了名和利。但我國就有這麼一位女科學家,不在乎名利的重要性,曾4次申請國內院士被拒,最終成為了美國院士後,但依舊在背後默默地支持祖國的發展,她就是李愛珍。
  • 如果太陽的壽命到了最後一刻,會怎麼樣?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如果太陽的壽命到了最後一刻,會怎麼樣?科學家給出了答案我們知道太陽是太陽系中的老大,太陽系就是因為太陽的形成而產生的,太陽是非常重要的,它佔到了太陽系百分之98的質量,我們的地球和太陽的距離是1.5億公裡,距離雖然很遠,但是一直以來太陽都是我們地球的福星,太陽釋放的太陽光照亮了整個太陽,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地球的大氣層所接受到的太陽輻射僅僅是太陽能源的22億分之一,就算如此,這麼點太陽能也在足夠地球上使用
  • 李愛珍:申請中國院士四次都被拒絕,美國卻把她列入國家外籍院士
    李愛珍是中國的女科學家,她是真正將科研事業當成自己生命的人,其努力程度讓很多同事都覺得敬佩。 她的努力讓中國在高科技領域有了一定的成績,然而這樣一位敬業的科學家,四次申請中科院院士都沒有成功,最後成為了美國的院士,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這15位兩院院士,都在天津大學任職,其中一位還是校長
    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技術界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獲得者,是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天津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共有15位兩院院士。本期推送,我們就來走近天津大學,一睹天大院士的風採。
  • 美國龍蝦的「最後一刻」
    美國龍蝦的「最後一刻」  「我們一般提前一周訂貨,這兩天還有美國的龍蝦,下一批已經沒有了。  我們是以落地時間為準的,堅持到最後一刻吧。」  文/韓曉丹  7月6日晚6點半,飯點兒到了,「超級物種」北京長楹天街店的客人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