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好!
上一期我們講述了中國高鐵領域的先驅科學家之一沈志雲的故事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誓將努力到生命最後一刻的陳予恕院士
文字編輯:郭曉靜
錄音、剪輯:邢瀚文
1931年3月29日生於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區。1956年畢業於天津大學機械系。中國工程非線性振動專家,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天津大學理論力學教研室主任、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常委理事,天津大學教授。2006年兼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研究所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基礎學科博士生導師。
陳予恕教授結合機械裝備的現代化設計研究,發展了非線性動力學理論,並應用於大型旋轉機械和振動機械的現代設計和故障治理技術,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取得了突出的科技成就和重大的經濟效益。為解決機械振動失穩難題創建了分岔理論方法,發展了非線性振動學科,在國際上受到重視,被稱為C-L(陳-Longford)方法,獲國家2003年自然科學二等獎、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40餘年來陳予恕教授完成了重要國家項目20餘項,對旋轉機械運行中振動故障頻發的技術難題,在故障建模和機理分析中,突破了傳統線性方法,採用非線性分析技術,搞清故障發生的原因,治癒了七省市18臺大型火電機組的重大振動故障,獲經濟效益4.4億元;對國產4臺20萬千瓦勵磁機支撐系統進行非線性設計改造,使振動失穩的頑疾得到根治,獲教育部進步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2項。建立的共振篩非線性設計技術,用於我國最大的30平方米非線性共振篩研製,同比節能50%、篩分率高20%,獲2004年天津市進步一等獎。發表的論著收入SCI、EI共108篇。
陳予恕院士的研究重點是非線性動力學裡的非線性振動學科。這些在普通人眼裡非常陌生的術語,在陳予恕眼中存在於世界上的每個角落。比如,高鐵的設計時速要想再提高,它遇到的問題就屬於非線性動力學範疇了。特高壓輸電線的「舞動」也得靠非線性振動理論來解決。「我們坐公共汽車、坐火車,不是都能感覺到振動嗎?振動大了不安全,噪聲大了既影響身體又影響環境,如何減小振動,讓機械運行得經濟、可靠、平穩、舒適,這就是非線性振動理論存在的意義。
在天津大學,陳予恕從教60多年,帶出120多位研究生、近百位博士生,本科生更是難以計數。在這些學生中,有五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為了鼓勵更多的優秀青年學子投身非線性振動與非線性動力學學科研究中來,2011年3月,80歲高齡的陳予恕個人出資40萬元,並籌資40萬元,設立了非線性動力學領域第一個個人獎學金——陳予恕獎學金。至2018年共有55名優秀學生獲獎。儘管已經是高齡,但科研和教學仍然是陳予恕院士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件事。他說:「我將繼續努力,一直到我生命的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