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2.5億年前,在南極洲寒冷的冬季倖存下來,體型像遠古那種帶爪子的野獸,有烏龜一樣的嘴和兩個類似象牙的東西(只不過比象牙要小)看起來憨憨的,而且它在睡覺的時候蜷縮成球狀,這意味著它是一種靠冬眠度過寒冬的生物。一項新研究也發現,它是有史以來最古老的冬眠動物。
這種古老的動物屬於滅絕的龍嘴龍屬,根據目前的化石資料推測,它們最長可以生長到2.4米。雖然和同期的大型生物比起來不夠兇殘,但是它的冬眠能力卻幫助它躲過了二疊紀末的寒冬。滅絕事件發生在大約2.52億年前,殺死了70%的陸地脊椎動物。
對於這種三疊紀脊椎動物不斷增長的象牙,在印度,中國,俄羅斯,非洲和南極洲發現了這種生物的化石。研究人員對其牙齒橫截面進行了研究,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除南非外的各地區的牙齒都有相似的生長方式,由牙質的同心圓組成,牙質是堅硬,緻密的骨組織。其中南極洲的化石牙齒中有更厚的環,這些較厚的環代表較少的牙本質沉積,表明這些生物經歷過長期的應激狀態,這就驗證了研究人員的想法:它可能在一年的一部分時間內處於冬眠狀態。至於非洲地區的化石沒有研究人員推測可能和非洲地區的炎熱氣候相關。
冬眠這一策略至今仍被現代動物用來抵抗漫長的冬季:它們變慢了新陳代謝,並在惡劣的條件下進行了很少的活動。 但是這種毛茸茸四足生物似乎是溫血動物,現代大多數冬眠的冷血動物通常在冬眠季節完全關閉其新陳代謝,但是許多暖血動物在整個季節中經常重新激活其新陳代謝,科學家推測這可能是為了適應南極洲那種沒有陽光的寒冷環境。
研究結果於8月27日發表在《通訊生物學》雜誌上。
參考:https://www.livescience.com/evidence-ancient-hibernation-antarct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