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張道陵張天師創立了天師道,道教便從古至今千年不衰,而在道教中出現很多的天才人物,這些有才的先賢合力編著了中國道教的神話系統。,但是中國歷史太過久遠,且中國地大物博,因此各地方信奉的道教諸神略有不同。道教最開始的正一教將道家老子奉為諸神進行祭拜。
最初漢朝道教最初創立的時候,道教至高主神只有老子一個,被稱為太上老君,是道的化身。傳說是開闢天地,教化萬物生靈的至高主神。
但太上老君的地位在南朝梁代陶弘景所編著的《真靈位業圖》中急轉直下,成了道教的第四位神仙,而道教的至高主神則變為了元始天尊。
唐朝時代,道教再次興盛,道教典籍《老子想爾注》中又提到了一氣化三清的理論,認為三清道祖都是太上老君所化的,這個時候的道教主神在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之中反覆更改,各種道教的典籍裡說什麼都有,不盡相同。
今天我們就把三清主神和太上老君分開來說。
道教自成立以來就以《道德經》作為教義大綱,修習天地大道之法,以期待得道成仙,但在接下來的演變之中,道教發現老子作為主神供奉是有漏洞的,那就是《道德經》中明確地說明了老子只是講述」道「的聖賢,而不是道本身的存在,在老子的上面還有道這種東西的存在。這就很麻煩了,因為當時以老子所化的太上老君作為至高主神,至高主神上面還有個至高的存在,那麼就會對道教的信仰產生根本性的動搖,於是在千百年的演化之中,道教按照《道德經》裡」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綱領性的哲學命題,將主神職位一分為三,分為了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這三位主神,
三清之中排第一位的是元始天尊,」元始「這個詞在晉朝葛洪的《枕中書》中才出現,在晉朝末期的《靈寶經》中就以元始天尊奉為至高主神,將元始天尊的地位逐漸取代了正一教的太上老君,後來道教就逐漸補全了元始二字的含義,在隋朝道士劉進喜些的《太玄真一本際經》中明確提出元始天尊才是萬物一切的本源,是道的化身,由此開始,元始天尊的地位才在道教之中堅實地點定下來。
到了明末清初,徐道所著的《三教同源錄》中更是將元始天尊與盤古開天的神話結合,使得元始天尊的神話形象更加的豐富飽滿,傳說在太一元始之初,陰陽兩儀未生之時,天地未曾開闢,日月也沒有顯露,在混沌之中有一個盤古真人,自號」元始天王「,這盤古真人以無上神通,開闢混沌玄黃,開闢天地之後,這盤古真人便脫去了軀殼,以軀殼化為了日月五行,山川草木。他的真靈卻並未損耗,而是飄蕩在太虛之中。不知過了多少個年歲,天地誕生出了太元聖女,這太元聖女乃是天地真靈所化而生,是天地至純至潔,至真至靈之大神通者,這太元聖女一呼吸之間便可取天地無盡的靈氣,而這盤古真人的真靈便因緣際會,通過太元聖女的吸納進入其肉體,孕育之後在她的脊背之中誕生而出,從此這盤古真人的真靈有了新的軀殼,自稱為"元始",這便是後來的元始天尊,
根據道教典籍《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記載,元始天尊在天地之間傳授道法,並向還未成年的太上老君等諸仙講述天地大道,道教典籍《開天經》中講世界演化的最初順序,劃分為了三個世紀,分別被稱為」洪元「 」混元「 」太初「。
洪元是宇宙混沌未分之時,是元始天尊掌控時期,之後天地初開,陰陽依然相互黏著,此時被稱為混元時代,混元時代是由道教第二位尊神靈寶天尊掌管,這個時代長達萬劫之久,天地動蕩了八十一萬年,據說靈寶天尊乃是元始天尊之弟子,但是關於靈寶天尊的神話傳說是很少的,只是在《雲笈七籤》中說明了靈寶天尊寄託於母胎,經過三千七百年的孕育,誕生於西那天 鬱察山 浮羅之嶽,誕生之後靈寶天尊便在混元時代講經說法,以神通自無極之間誕生太極之道,將陰陽五行之初始狀態,在混沌之中分離開來,並穩定天地的狀態,使得世界在似有若無的狀態之中,平穩到過度到了有無相生的狀態,這一個時期靈寶天 尊極為善於呵護生靈,並且廣施道法,但凡有生靈提出問題 靈寶天尊就會現身講解問題,也是很因為靈寶天尊的神通造化,使得元始天尊分離開來的天地,成功脫離了混沌不開的狀態,也為接下來的」太初「時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在混元時代之後,自無極之中生育太極,太極化為陰陽兩極,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清濁分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此時,天地自混元時代來到了太初時代,這個時代誕生出了三清中的第三位: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所掌控的太初時代,陰陽初生,五行初成,此時天地脫離混沌,萬物生靈得以修行大道,於是道德天尊開始整理並講述天地的大道,點化了諸多非凡的神靈,而道教的先賢也將古代神話的故事線,巧妙的安插在了這個時期,例如玉皇大帝,西王母,東王公等神話都在這一個時期與道德天尊的點化有著非凡的關係,最重要的還是在《開天經》中記載了道德天尊所化的太上老君點化了天地人三皇,傳授了三皇之一,伏羲陰陽八卦的理論知識,自此之後,天地四季輪替有規,再後來道德天尊又點化了女媧,神農,燧人,祝融等遠古的神,成功的將道教神話體系,由第一代神明,平穩過渡到了第二代神明,這才有後來的道教四御統領眾仙的傳說,到了此時,道教的神話也從開天闢地,來到了四御統治天庭,三皇五帝治世的階段。
到了此時,三清就隱遁與塵世之外,分別居住於玉清之境 上清之境與太清之境,後來傳說中,三清都是以化身的形態傳播道法,三清的本尊神隱遁天地五行外不再出現,而道教的最初源頭,寫下五千字道德經的老子,其實也只是道德天尊降下的一個化身,這也就解釋了在老子之上,為什麼還有一個更高存在的難題。
其實三清都屬於大道本身的三種形態,如果按照道德經來說的話,三清道祖本質上說無形無質,不可描述的,但道教為了開展宗教性上的偶像崇拜,將三清道祖 的樣貌都具象化出來供人參拜。
玉清元始天尊在道觀裡排在三清中間,頭照圓光,周身有七十二色,雙手一般不持事務,左手虛捻,右手虛捧,以此象徵天地未開之混沌。
上清靈寶天尊在玉清元始天尊的左側,手上一般捧著一柄如意,
太清道德天尊在元始天尊的右側,對於道德天尊的描述是比較詳細的,說是身高九尺,穿著黃色外衣,眉毛有五寸長,耳垂長有七寸,額間有皺紋,足下有八卦,以神鬼作為臥床,以五色雲下作為衣裳,周身有道童一百二十人,左側有十二條青龍,右側有二十六隻白虎,前面有二十四個朱雀,後面有七十二隻玄武,天尊一旦走動前面就會有十二頭窮奇開道,後面會有三十六個闢邪跟隨,可謂聲勢浩大。總的來說,三清道祖作為道教的至高主神,他們三位一體,都是道具象化的現身,三清道祖的故事因為各個朝代的改動較大,上面的內容只能簡單說明三清道祖的起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