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祖一氣化三清:三清信仰的源流、衍變與圖像

2021-01-20 鄧方朔

道教神系的形成與完善,是一個漸進的歷史,經歷了由分散雜亂到統一有序的過程。在談論道教神系的演變與發展時,人們往往會用一句「老子一氣化三清」來加以概括。

道教神系的形成與完善,是一個漸進的歷史。從早期三官、老君的崇拜,到最終形成以三清為核心的神真體系,經歷了由分散雜亂到統一有序的過程。從漢代至唐代,經過南北朝道教各派相互融合的歷史過程,終於確定了道教最高尊神三清至聖的地位,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靈寶天尊、太清境道德天尊,道教神系亦步入了新的格局。

道教宗師圖 清代彩繪 李黎鶴藏

他們或以師徒的關係出現,或以大道的顯化降跡,構建了三位一體的三清尊神。這是道教神系發展史上又一裡程碑,因為諸真萬神遍布的宇宙之中,有了統領群仙眾真的至高大神。道教內的諸宗諸派,無論其派內的神靈來自何處,其構成與面貌如何複雜,但都必須皈依三清尊神,敬奉三清尊神。從此,道教的信仰集中於對三清尊神的崇拜,這對於道教的發展與壯大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淵源深遠,漸成體系:「一氣化三清」的源流與演變

在談論道教神系的演變與發展時,人們往往會用一句「老子一氣化三清」來加以概括。然則這一說法出現甚晚,始見於《封神演義》。其書第七十七回《老子一氣化三清》中曰:「一氣三清勢更奇,壺中妙法貫須彌。移來一本還生我,運去分身莫浪疑。」是講老子在陷仙門大戰,自己頂上現出玲瓏寶塔,頂上三道氣出,化為三清,老子復與通天教主來戰。

王母諸神 元代 壁畫 山西永樂宮

道教氣化三清的思想本於道氣論。作為道教整個神仙信仰系統的主體三清信仰,早在隋唐時期已經確立,其一氣化三清的神仙信仰之說,自有相當悠久的思想淵源。道教氣化三清的思想本於道氣論,它的源頭是《道德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一,一者混沌的元氣。一生二,二者分判之陰陽二氣。二生三,三者玄、元、始三氣。三生萬物,玄、元、始三氣,化生萬神萬物。

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三曰:「其三氣者,玄、元、始三氣也。始氣青在清微天,元氣黃在禹餘天,玄氣白在大赤天,故云玄、元、始三氣也。又從玄、元、始變生陰、陽、和,又從陰、陽、和變生天、地、人。故《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所言的「變生陰、陽、和」,正是對老子「道生一」思想最好的闡釋。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他們是由玄、元、始三氣化生而成的,是由道向氣化生的第一階段即元初之際的氣化。

元始天尊 明代 琉璃造像 北京首都博物院藏藏

三清之稱,開始指「三清境」。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曰:「原夫道家由肇,起自無先。垂跡應感,生乎妙一。從乎妙一,分為三元。又從三元,變成三氣。又從三氣,變生三才。三才既茲,萬物斯備。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從混洞太無元化生天寶君,從赤混太無元化生靈寶君,從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寶君。大洞之跡別出為化主,治在三清境。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也。天寶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氣始青。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餘天也,其氣元黃。神寶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氣玄白。」

三清為道教至高無上之尊神。南宋金允中《上淸靈寶大法》在探討與總結以上三清、三寶、三洞之間的關係後,認為:「三尊之號,在經中只稱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別號則曰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以三境之名而稱之則曰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書而名之則曰洞真、洞玄、洞神。」

靈寶天尊 明代 金漆彩妝 北京白雲觀藏

三合成德,天地之極:「一氣化三清」的具體內容

三清之下的眾神,亦由道或氣所化生,甚至萬靈皆然。據《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所說,三清聖祖以玄、元、始三氣合生九氣,「九氣列正,日月星宿,陰陽五行,人民品物,並受生成。天地萬化,自非三元所育,九氣所導,莫能生也。三氣為天地之尊,九氣為萬物之根,故三合成德,天地之極也。人之受生於胞胎之中,三元育養,九氣結形,故九月神布氣滿能聲,聲尚神具……所以能愛其形保其神,貴其氣,固其根,終不死壞,而得神傅,骨肉同飛,上登三清,是與三氣合德,九氣齊並也。」

天寶君住玉清境,靈寶君住上清境,神寶君住太清境。「此為三清妙境,乃三洞之根源,三寶之所立也。今明玉以無雜就體,而名玉清也。上以上登逐用,而名上清也。泰以通泰體事,故為太清也。又修道之人,初登仙域,智用通泰,漸升上境,終契真淳。故以三境三名,示其階位之始也。通名三清者,言三清淨土,無諸染穢。其中宮主,萬緒千端,結氣凝雲,因機化現,不可窮也。

雷公 漢代 畫像石

玉清大聖元始天尊,虛無自然妙道化身。據道經所載,元始天尊的名號多達十種,並顯種種化身,以開劫度人。《太上洞玄靈寶十號功行因緣妙經》曰:「我本師大聖元始天尊,虛無自然妙道化身,從不可名言,塵沙劫來,濟度一切眾生,入無上道,具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十號圓滿,或相千光相,或現無邊相,或相大身相,或現小身相,或變身入黍米之中,或開毛孔納無邊世界,或掌三千大千世界,或雨甘露灑熱惱眾生,或作帝王制伏暴亂,或為賢佐匡扶有道,或有聖君爰降為師,有如是功德神通妙相莫能窮,嘆而有十號,讚揚總名。是故十號者,無上道,元始,太極,高皇,光明,玉帝,正法王,大慈父,仙真師,天尊。」

上清大帝靈寶天尊,應化立身傳道度人。靈寶天尊又稱上清大帝、玉宸大道君、太上大道君,為萬神之亞尊。他的問世,與元始天尊同時。晉末,有王靈期增修上清經書,葛巢甫造構靈寶經籙,因而靈寶教大行於江南,而以「太上大道君」為尊神。因其傳授靈寶經籙,又稱靈寶天尊。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第二級中位便是「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其級位亦高於第四級中位之「太清太上老君」。

靈寶天尊 清代彩繪 北京白雲觀藏

如同元始天尊一樣,太上大道君亦神通廣大,變化無窮,應劫承運,隨緣開度。《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十記載:「道君告普濟曰:吾自造化天地,至於上皇,經無數劫。不可稱量,世出教法,應化立身,亦復無數,天上天下,無極無窮,輪轉變形,隨緣開度。」其名號多達幾十種,如太上天尊、轉輪化主、慈悲法王、無上法師、天中之尊、八極真君、九天聖主、三千化主、五億天君、天羅教主、三界導師、玄中法師、玉宸化主、金闕天尊、洞真法主、洞玄教主、萬法大師、最勝醫王、法界聖尊、玉清道主、太清仙王、三塗化主、九幽大師等。其身份或作天王,或作帝君,或作道士,或作儒生。

「或在天中為太乙天尊,或在星中為天皇大帝,或作北極大帝,或作七星童子,或作五帝真人,或在星中為星光真人,或在雲中即為雲師,或在風中為風伯,或作雷公,或為雨師,或為千歲老翁,或為萬歲少童,或為龍王,或為鬼王,千變萬化,不可勝數。或凡或聖,或男或女,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身上生水火,或行為草木,種種應變,教化眾生,演出經教,開度天人,隨劫輪轉,恆存湛然。」

靈寶天尊 清代彩繪 北京白雲觀藏

據道經記載,元始天尊宣講的道法,許多都是由道君整理傳世。靈寶天尊的職司,一是傳播道經,一是濟苦度人。

《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濟苦經》載天尊言:「我窮乎無窮,極乎無極。我有七道之法,曰隱光,曰處光,曰隱相,曰明隱,曰隱變,曰隱真,曰大德。歷化世間,觀察眾生,煉其善惡。若男若女,能崇我法,精進信敬,行坐念道,恆持齋戒,著淨衣服,清潔之所,晝夜燒香,依時禮拜,供養十方,行道吟詠,讚嘆諸聖,月之長齋,日日不闕。是人若遭病困,痛苦無療,及在系閉,並諸婦人,臨產不分,當為誦此七道名字,咒請於我。我則尋聲,將徒眾乘空而來,徑赴是家,救拔病人,追其遊魂,令還本身,則得除愈。若在牢獄厄難之中,亦令枷鎖解脫。若有婦人難產,便得易產。復於宅中有諸穢惡,浮遊病鬼,邪魔魍魎,毒氣魑魅,無辜虛耗,驅除遠去。咒詛蠱道,妬忌赤口,遣還本主,動作觸犯,受其過尤。我使侍童玉女,衛護其家,常居福慶,老命更延,少年益壽,諸善附體,萬惡冰消。一心信受,奉行自然,得獲道真。」《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濟苦經》,撰人不詳,約出於南北朝。]尋聲救苦,解脫厄難,救拔病人,驅除邪魔,顯現了靈寶天尊的慈悲心懷。

南朝道經《上清元始變化寶真上經》講述了太上大道君的形象,他因時而變:「玉晨太上大道君,元虛靈之氣,諱嚚獻,字波苦淵化,長九千萬丈。秋三月,頭建百變神光玉冠,披飛森霜珠之袍,七色虎衣,佩九色離羅之章,帶晨光月明之鈴,坐七色之雲,光明流曜上清之中,思之還九寸。

老子 唐代 石碑拓片 蘇州玄妙觀

冬三月,太上道君則變形,頭戴七光圓輪,身著三十二色法衣,立九色獅子之上,光明煒曜,在上清之上太微之中,思之還反真形。春三月,太上大道君變形為老子,頭戴角巾,身著虎文之衣,手執金符,在五芝華上,思之還反真形。夏三月,太上大道君變形為紫黃二色之光,光明奕奕更相纏繞,在紫虛之中,反玉晨之氣,更受煉虛靈之精,思之還反真形。」

太清大帝道德天尊,人道升仙行化於世。道德天尊,又稱太上老君、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宮觀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元始天尊的右側。在道教排列三清尊神之時,一般而言都是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而不用太上老君的聖號。

常陽天尊 唐代 石質圓雕 山西藝術博物館藏

道德天尊的聖號出現較晚,似在宋代。寧全真授《上清靈寶大法》卷十所言,先有道德天尊,後有太上老君。他說:「道德天尊,九仙教主,道之始炁。以教言之,自元始至此為洞神,曰太清金闕後聖玄元道君太清仙王,稟元皇虛皇之誥,宣三洞四輔之文,隨方應化,演教傳經,今古尊崇,萬方欽仰。自三皇以來,宣說靈寶之經,萬世度人無量,天人崇位,雙皇封尊,為太上老君者是也,居太清仙境。」

《道法會元》卷二曰:「三尊即三清上帝,傳教之祖。由人道而升仙境者曰道德天尊,由仙道而升真境者曰靈寶天尊,由真道而升聖境者曰元始天尊。如泰清道德天尊,即泰清天之主,故曰泰清仙境道德天尊,即是人道而生仙界者。上清玉清皆然,境猶方之謂也。但境與都不同,不可以境為方。」

老子騎牛 明代 銅鑄 北京白雲觀藏

明鄧志謨著《鐵樹記》第一回《總敘儒釋道源流》說:「太上老君乃元氣之祖。生天主地,生佛生仙,號鐵師元煬上帝。他化身周曆塵沙,也不可計數。至商湯王四十八年,他又來出世。乘太陽精化為彈丸,流入玉女口中。玉女吞之,遂覺有孕,懷胎八十一年,直到武丁九年,破脅而生。生下地時,鬚髮就白,人呼為老子。

老子生在李樹下,因指李為姓,名耳,字伯陽,後騎著青牛出函谷關。把關吏尹喜望見青紫氣,知是異人,求得《道德真經》共五千言,傳留於世。老子入流沙,修煉成仙。今居太清仙境,稱為道德天尊。」「三教之中,惟老君為道祖,居於太清仙境。彩雲統繞,瑞氣氤氳。一日是壽誕之辰,群三十三大天宮,並終南山、蓬萊山、閬苑山等處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列位神仙,千千萬萬,萬萬千千,或跨著彩鸞的,或騎著白鶴的,或馭著赤龍的,或駕著丹鳳的,皆飄飄然乘雲霧以來,次第朝賀,獻上萬壽無疆詞,稽首作禮。」

黃帝問道廣成子(局部) 明代石芮 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老子既然是「道」的化身,所以從古至今歷代都降生人間。賈善翔《猶龍傳》序說:老子為帝師者,「在伏羲時號鬱華子,神農時號大成子,祝融時號廣壽子,黃帝時號廣成子,顓帝時號赤精子,帝嚳時號祿圖子,帝堯時號務成子,帝舜時號君臣子,夏禹時號真行子,商王時號錫則子,皆以經術授帝,俾行化於世。」代代都有老子,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相關焦點

  • 道教三清道祖指哪三清?
    三清道祖就是『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靈寶天尊』,統稱:「三清道祖」。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的全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為道教用語。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個最高仙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號雖殊,本同為一,都是道的化身。其中所謂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區別,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所統天界的劃分,而天尊的意思則是說,極道之尊,至尊至極,故名天尊。
  • 三清道祖的傳說
    唐朝時代,道教再次興盛,道教典籍《老子想爾注》中又提到了一氣化三清的理論,認為三清道祖都是太上老君所化的,這個時候的道教主神在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之中反覆更改,各種道教的典籍裡說什麼都有,不盡相同。今天我們就把三清主神和太上老君分開來說。
  • 面相莊嚴的三清道祖
    三清,道教用語。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的全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
  • 談論三清和鴻鈞道祖不得不說的故事!
    隨著現代網絡小說的興盛,一本神書《佛本是道》的出現,一大批洪荒小說接踵而來,很多看過洪荒類小說的書友們都會被影響,潛在的認為盤古開天闢地,一氣化三清,然後鴻鈞道祖收三清為徒,而三清的地位依次是太上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
  • 道教中祭拜的三清道祖指的都是誰?
    大多數的宗教都有它們的神,基督教信耶穌,伊斯蘭教信奉真主—安拉,佛教信奉佛陀,而道教則信奉「三清道祖」。"三清"之稱始於六朝,開始僅指"三清境"。"三清"之作為道教尊神,是伴隨著道教三洞經書說逐步形成的。
  • 老子一氣化三清,化出了三個人,這三人都是誰呢?
    從早期三官、老君的崇拜,到最終形成以三清為核心的神真體系,經歷了由分散雜亂到統一有序的過程。 而其中老子一氣化三清,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點。  (一)一氣化三清  在談論道教神系的演變與發展時,人們往往會用一句「老子一氣化三清」來加以概括。然則這一說法出現甚晚,始見於《封神演義》。
  • 西遊太上老君是萬仙道祖,為何三清排名最末?
    最巔峰的高手應當是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  三清之中,多次登場的是太上老君。雖然他貌似老好人,很廢柴,被孫悟空一推就倒。但是,誰也不能否認他乃是西遊世界最強仙人,曾經的開天闢地之祖。  在西遊世界,存在著許多紀元。每隔12萬9600年就會毀滅重生一次,這被叫做一元。也就是說,每隔約13萬年就會出現一次混沌初開。
  • 老子一氣化三清,那三清裡的太上老君是誰?
    太上老君又稱道德天尊,西遊記裡也稱為太上道祖。按照道教的說法,原為春秋時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著有《道德經》五千餘言。但老子本身並不是宗教家,也沒有創立宗教,只是因為他的《道德經》正合道教宗旨、老子出生年代早且有許多神奇的傳說(如著名的「紫氣東來」故事)。
  • 佛祖準提、道祖鴻鈞聯手庇護盤古三清出世!
    小飛這一期跟大家討論的是小說《洪荒之準提重生》裡佛祖準提聯手道祖鴻鈞對戰混沌魔神庇護三清出世的故事!在小說《洪荒之準提重生》之前的劇情中有天機顯示不周山將有大機緣現世,因此咱們的主角準提也在天道的指引下朝著不周山前行。不過讓準提沒想到的是此時前往不周山的除了自己以及師兄接引之外竟然還有道祖鴻鈞、魔祖羅睺、伏羲、女媧、太一、鎮元子等太古洪荒大神。
  • 【道教常識】三清祖師介紹
    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勝境,也指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聖境無上開化首登盤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玉晨道君靈寶天尊、萬教混元教主玄元皇帝道德天尊。《崆峒問答》曰"玉清、上清、太清。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義,三清代表大道生成規律。一氣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
  • 老子一氣化三清,實力最強的聖人,太上老君他是怎麼樣的存在
    後來在大破誅仙陣時,老君一套「一氣化三清」的法術,技壓全場,這化出來的三清,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分身之術,而是有獨立意識,修為法力都極高的化身。老君一人就將素有聖人實戰第一的通天教主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封神之後,面對氣運大勝的西方佛門,老君西出函谷關,將多寶道人化胡,企圖分化佛門氣運,只可惜最後失敗了。
  • 三清尊神中,元始天尊排名靠前,為何卻特別尊敬「道祖」太上老君
    三清尊神中,元始天尊排名靠前,為何卻特別尊敬「道祖」太上老君前文中,」源易緣「談到了三界中被稱為」祖「的大腕級神仙:鴻鈞老祖、如來佛祖、鎮元大仙。對於被稱之為道祖的太上老君,受文章篇幅限制,未來得及細談。
  • 三清道祖祖師爺的由來
    傳說元始天尊「一氣化三清」,「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既指三位大天尊,是元始天尊的三個化身,又指三位天尊的居所「三清天」、「三清境」。這「三清天尊」,第一清是元始天尊,是道教第一大神,居住在最高三天界的最高層玉清仙境;第二清是靈寶天尊,是道教第二大神,居住在最高三天界的第二層上清仙境;第三清是道德天尊,又叫太上老君,即老子,是道教第三大神,居住在最高三天界的第三層太清仙境。
  • 誅仙陣中老子對戰通天教主,一氣化三清,化得是哪「三清」之氣?
    老子對戰通天教主時,動用了玄都紫府絕招妙法——一氣化三清。那老子的妙法「一氣化三清」,化得是哪「三清」之氣呢?老子騎著板角青牛來到誅仙陣前,起先是勸誡通天教主,讓通天撤了此陣,不然就拿通天教主去紫霄宮,面見鴻鈞師祖,將其貶入輪迴,永遠不能再至碧遊宮。通天教主一聽,氣的雙眼冒煙,老子的話是什麼意思呢?言下之意就是我拿下你很容易,你打不過我!
  • 老君一氣化三清,所化的三個人是誰?古籍記載出乎意料!
    一氣化三清者,是老子。西遊中,老子即太上老君,楊戩對陣孫悟空一回,原著明確提示「老君道:你這瓶是個瓷器,準打著他便好,如打不著,卻不打碎了?你且莫動手,等我老君助他一功···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個圈子,說道:這件兵器,乃錕鋼摶煉的,被我將還丹點成,養就一身靈氣,善能變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諸物,一名金剛琢。
  • 三清道祖的來歷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道教開天闢地之神,為上古盤古氏尊謂,
  • 鴻鈞老祖、玉帝王母還是三清道祖?
    但是現在隨著修仙小說及民間信仰的發展,許多人將其視為道教的神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創始元靈和鴻鈞老祖了。創始元靈《洪荒》一書中講到,在宇宙誕生之初,有一先天混元之元靈,靈竅初開,漸具神智。後創始元靈從無數生靈中挑選四名具慧根者,收於門下,並利用造化神器的無上靈力,分別賜予這四名弟子,使之各修一門。老大鴻鈞老祖,修「玄清氣」;老二混鯤祖師,修「玄靈氣」;老三女媧娘娘,修「玄空氣」;老四陸壓道君,修「玄明氣」,合之則為「清靈空明」。因為小說中鴻鈞老祖是道教三清祖師的師父,為了正本清源,這裡簡單也把小說中關於鴻鈞老祖的描述跟各位道友分享一下。
  • 三清?傻傻分不清楚!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對於古代和現代的影響都很深遠,就拿現在社會來說吧,國人清明祭祀、中秋賞月以及春節祭拜等等都和神話信仰有關。就拿我們最為熟知的道教最高上神——三清來說,很多人就經常把三清和老子以及太上老君搞混,認為他們都是一個人,那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下面來分析一下。三清三清是道教的至高上神,即再沒有任何神靈可以凌越在三清之上,因為他們就是世界的創物主,也是「道」的具體存在。
  • | 鴻鈞老祖、玉帝王母還是三清道祖?
    但是現在隨著修仙小說及民間信仰的發展,許多人將其視為道教的神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創始元靈和鴻鈞老祖了。《洪荒》一書中講到,在宇宙誕生之初,有一先天混元之元靈,靈竅初開,漸具神智。這元靈無意中於崑崙山得到宇宙之初的造化神器,經過不知幾世修行,元靈功德圓滿,道法得成,這便是萬物始祖,被稱為「創始元靈」。
  • 通天教主是不是《西遊記》中的「三清」之一
    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勝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