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系的形成與完善,是一個漸進的歷史。從早期三官、老君的崇拜,到最終形成以三清為核心的神真體系,經歷了由分散雜亂到統一有序的過程。 而其中老子一氣化三清,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點。
(一)一氣化三清
在談論道教神系的演變與發展時,人們往往會用一句「老子一氣化三清」來加以概括。然則這一說法出現甚晚,始見於《封神演義》。其書第七十七回《老子一氣化三清》中曰:「一氣三清勢更奇,壺中妙法貫須弭。移來一本還生我,運去分身莫浪疑。」是講老子在陷仙門大戰,自己頂上現出玲瓏寶塔,頂上三道氣出,化為三清,老子復與通天教主來戰。
道教氣化三清的思想本於道氣論。作為道教整個神仙信仰系統的主體三清信仰,早在隋唐時期已經確立,其一氣化三清的神仙信仰之說,自有相當悠久的思想淵源。道教氣化三清的思想本於道氣論,它的源頭是《道德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一,一者混沌的元氣。一生二,二者分判之陰陽二氣。二生三,三者玄、元、始三氣。三生萬物,玄、元、始三氣,化生萬神萬物。
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三曰:「其三氣者,玄、元、始三氣也。始氣青在清微天,元氣黃在禹餘天,玄氣白在大赤天,故云玄、元、始三氣也。又從玄、元、始變生陰、陽、和,又從陰、陽、和變生天、地、人。故《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所言的「變生陰、陽、和」,正是對老子「道生一」思想最好的闡釋。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他們是由玄、元、始三氣化生而成的,是由道向氣化生的第一階段即元初之際的氣化。
(二)何謂三清之境
三清之稱,開始指「三清境」。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曰:「原夫道家由肇,起自無先。垂跡應感,生乎妙一。從乎妙一,分為三元。又從三元,變成三氣。又從三氣,變生三才。三才既茲,萬物斯備。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從混洞太無元化生天寶君,從赤混太無元化生靈寶君,從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寶君。大洞之跡別出為化主,治在三清境。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也。天寶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氣始青。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餘天也,其氣元黃。神寶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氣玄白。」
到了後來,三清為道教至高無上之尊神。南宋金允中《上淸靈寶大法》在探討與總結以上三清、三寶、三洞之間的關係後,認為:「三尊之號,在經中只稱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別號則曰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以三境之名而稱之則曰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書而名之則曰洞真、洞玄、洞神。」
可以說,漢代至唐代,經過南北朝道教各派相互融合的歷史過程,終於確定了道教最高尊神三清至聖的地位,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靈寶天尊、太清境道德天尊,道教神系亦步入了新的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